□時報記者 翁志鵬
莆田正月鬧元宵習俗可謂是全國最獨特,從農歷正月初三一直持續至二月初二,不同的慶祝方式在莆陽大地輪番上演,堪稱莆田人的“狂歡月”。
赤腳蹈火祈平安
涵江區白塘鎮江村赤腳跑碳火習俗源于古人對火的圖騰信仰。2月13日(農歷正月廿三)晚,鎮江村舉行赤腳跑炭火慶元宵活動,以獨特的元宵民俗祈愿家家興旺、戶戶平安。
當晚,鎮江村的廣場上壘起數十米長,一米多高的柴垛,并點燃柴垛。待到柴盡炭生后,蹈火者先是繞炭堆疾走,隨著一名乩童俯身小跑邊持劍劃過炭火,盛大的元宵蹈火拉開序幕。踏著鼓點,領隊打著宮傘率先跑過炭堆,隨后扛棕轎的四人組同時快跑,棕轎在肩上起舞,鑼鼓聲一陣緊似一陣,蹈火者往復數趟,火星在腳后飛舞,現場圍觀的村民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場面十分壯觀。
繞境巡安廣布福
農歷正月廿四是秀嶼區笏石鎮頂社村舉行一年一度廟會巡安文化踩街民俗活動的日子。
由十音八樂、舞龍舞獅、高蹺雜藝表演等方陣組成的踩街隊伍沿著既定的路線進行巡游,吸引了成千上萬群眾夾道觀看,增添了濃濃的節日氛圍。
據了解,“踩街”文化誕生于我國隋唐時期,是從古代元宵(上元)節和迎神賽會活動發展演變而來的,以載歌載舞等形式相互慶祝。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多種形式的踩街風俗,其中以我省最負盛名。
獨特習俗鬧元宵
每年的農歷正月廿四和二月初二,分別是白塘鎮鎮前村和黃石鎮下江頭村舉行坐刀轎、打鐵球鬧元宵民俗活動的日子。
坐刀轎、打鐵球的習俗是由乩童赤身赤腳坐在鋼刀做成的轎子上,并由眾人抬著,在既定的廣場上和行進的途中,乩童用直徑約10厘米的鐵球不斷擊打后背,直至鮮血淋淋。
據介紹,坐刀轎、打鐵球鬧元宵是明朝嘉靖時期抗倭遺存的習俗,至今已傳承了400余年,通過獨特的習俗表達了莆陽人民的大無畏精神和不懼流血犧牲的英雄氣概。
踏馬迎春納福來
農歷正月廿六,涵江區白塘鎮洋尾村舉行傳統踏馬迎春(俗稱“跑廿六”)慶元宵活動?!芭茇チ绷曀字饕獮轵T馬飾演繞境巡游形式,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騎馬踏災祈平安的洋尾“跑二六”元宵民俗活動,圍繞著平安健康的主題,寄托著村民祈盼幸福安康的愿望。
據悉,洋尾“跑二六”習俗從清代延續至今。相傳當時洋尾村一帶出現瘟疫,有村老建議,為求平安開始騎馬繞境巡游“跑二六”,神奇的是,自那以后,瘟疫消失,民眾安康。于是,一年一度的“跑二六”就被傳承下來,每年的這一天,該村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擺上香案、架起草束,全村處處擺演十音八樂、木偶戲和莆仙戲,迎接踏馬迎春的巡游隊伍,祈愿老少安康、一切順意。
爭搶豆丸慶元宵
“豆腐成圓染紅光,托盤托出桃花妝。跳踉擲灑八方去,福運自有人爭搶?!泵磕贽r歷二月初一,城廂區泗華村都會舉行搶豆丸慶元宵民俗活動。活動當天,該村新婚的年輕人身著白衫紅褲,雙手托舉裝滿豆丸的托盤,分別從不同地點跑至廣場上,跳躍而起并往下一撒,豆丸傾盤而出。在一陣陣喜慶的鑼鼓聲中,男女老少紛紛爭搶象征“福氣”的豆丸,場面熱鬧又刺激。第二天,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分享搶來的豆丸,共同祈望新的一年團圓吉祥,事業紅火。
據介紹,泗華村搶豆丸鬧元宵的習俗,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村民們通過搶豆丸活動,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風調雨順、平安健康。
“莆田元宵文化是經歷一千多年歷史的演變和積淀形成的一朵地方文化奇葩”,如今,傳承了千百年的莆田鬧元宵習俗,已然成為當地元宵的一種文化,勤勞、勇敢、智慧的莆田人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感恩美好的生活,祈求來年風調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