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為家”出自《禮記》的《禮運》篇。原文是:“今大道既穩(wěn),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shè)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lsquo;小康rsquo;。”
家是什么?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最能體現(xiàn)民族文化特色。我們的漢字很有趣,“家”竟然是寶蓋頭下一只豬,有一定 的私有財產(chǎn)。否則,一無所有,也就沒有這個家了。而且,國家法律保護私有財產(chǎn)不受侵犯。只要以力致富,生財有道,不犯法,甭說一只豬,就是擁有一只金豬,也會同樣受到保護。與此同時,歷史學家還會把理財卓絕者載入史冊,讓他們流芳百世。在《史記》里,陶朱、孔子的學生子貢等的業(yè)績?nèi)挥涊d了,就是例證。這就是說,天下為家,首先就要做到“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互相尊重,互不侵犯,決不是少數(shù)人稱王稱霸,謀財害命,許多人被逼得走投無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苦不堪言。這也是實現(xiàn)小康生活的前提。所以,孔子心目中的“天下為家”和今天的歌詞“我們有個家,名字叫中國”是一樣的情調(diào),強調(diào)社會和諧,家家安居樂業(yè),否則,她哪能是個家?!這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天下為家,是以“家”來比喻“天下”,和常見的“以校為家”、“以廠為家”之類的說法差不多,提倡人們以愛家之心去愛學校、愛工廠、愛天下,搞好本職工作。這是實現(xiàn)小康中各人應(yīng)有的原則立場和奉獻精神。從“xx為家”中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倡導對后人深遠的影響。
家庭一旦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妻不妻,那就面臨衰敗,老人小孩就會陷入無依無靠的困境。天下一旦君不君、臣不臣、民不民,社會動蕩就要接踵而至。從某種意義上說,天下比家庭更加重要。誰都知道,社會一旦陷入嚴重政治危機,那家庭再和睦也是興不起來的。這也是解開孔子等關(guān)心天下安危之謎的答案。
其三,孔子高度重視以法治國,他指出:“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設(shè)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智),以功為己?!笨鬃铀龅摹岸Y義”就是那時的政治制度,那時的法律。這樣做,謀求的是社會和諧,家庭和睦;優(yōu)秀人才得到重用,受到尊敬,人們勇于建功立業(yè)。只有這樣,歷史才能發(fā)展,社會才能進步。
其四,孔子認為,實現(xiàn)小康還要在斗爭中注意選拔人才,實行選舉制,不斷加強中央和地方政權(quán)建設(shè),做到“君君,臣臣”,以挑起國家和民族的重任??鬃油瞥纭傲?”,說他們有五條共同的優(yōu)秀品質(zhì):1.謹于禮。古代中國君、臣、民的指導思想是禮。謹于禮,就是忠于禮,不折不扣照禮辦事。2.著其義,謂他們能堅持原則,富于正義感,不怕邪惡。3.考其信,著有過。謂他們堅持誠信,經(jīng)常自省,一有差錯,及時糾正,勇于承擔責任,決不文過飾非。4.刑仁講讓。謂他們施仁政,講謙讓,既愛民,又愛同事。5.示民有常。謂他們愛人民,向民眾頒發(fā)的政令,重視參考以往常規(guī),堅持愛民富民政策,注意減輕賦役負擔,所以,六君子得人心。
從一家發(fā)展到以邑為家,把成千上萬家的意志給統(tǒng)一了,是一大進步;從邑為家到天下為家,把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給統(tǒng)一了,那是更大的進步。舊方志稱縣令為父母官,就因為其中不少人以邑為家,拿愛子女之心去愛一邑之民,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從中可以看出,在古代,為了實現(xiàn)天下大治,人們還寄縣令于厚望,否則就不會那樣親熱地稱呼他們。所以,孔子“天下為家”的論述實實在在吸引人,許多仁人志士還勇于實踐,為“天下”這個大家建功立業(yè),但是,他們的努力有時卻往往被某些突如其來的事件給砸了。例如,618年唐朝建立后,經(jīng)過幾代人的長期努力,到玄宗統(tǒng)治前期終于出現(xiàn)了“開元盛世”局面,但卻好日子不長,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jù)、朋黨之爭等接踵而至。唐人看到的不是“小康”,而是社會動亂不止,直到唐朝的滅亡。 (林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