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四娘:疑是《紅樓夢》真正作者
——“曹雪芹”實為作者遺囑“請昭雪”
《紅樓夢》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深感書中處處深藏迷宮,令人費解。要讀懂《紅樓夢》,必須讀透第一回,正確理解作者的提綱正義。一是熟練掌握偕音詮譯法。如開篇第一回描寫甄士隱(真事隱),其妻封氏(封死),岳父封肅(封住),把括號里用偕音連起來就變成“把真事隱去,而且封死封住”。第七十八回中賈政要求寶玉、賈環、賈蘭為“ ”(鬼話)將軍寫悼詞中的“王封”偕音詮釋為“忘封”把四娘的名字暴露出來,把悼詞題目前面的尋秋之勝(尋求姓氏)為林四娘改為呂四娘埋下伏筆;二是深刻理解“真事隱,假語充”和“假做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含義。正確應當是:“假做真時真,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有處有還無”。閱讀《紅樓夢》,掌握了這兩種方法,讀懂它就不難了。現用此法試解《紅樓夢》真正作者之謎。
曹雪芹作為《紅樓夢》作者的觀點,長期以來都有人質疑,苦在沒有搜集到鐵證給予確定。筆者認為曹雪芹是假的,因為作者明明告訴我們“真時真亦假”,所以真的曹雪芹是假的,她不會自打嘴巴的。
書中開卷第一回有句:“后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批閱十載hellip;hellip;并題一絕云:lsquo;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rsquo;。
“出則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
而整句中的“曹雪芹”用偕音應譯為“昭雪冤情”、“悼紅軒”應為“悼念反清復明和受牽連”。整句連貫起來應為:“作者所作的《紅樓夢》是為了昭雪冤情和悼念反清復明的勇士及無辜受到牽連的人而披閱十載。并從“一絕云”中可以想象當寫出作者是“雪曹芹”三字作為自己的遺囑時,作者是何等的悲傷和痛苦,自己都不能原諒自己,一邊哭,一邊罵自己荒唐、癡傻。但迫于當時的形勢,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這種味道別人是體會不到的。“出則既明”可解釋為,出此下策實屬無奈,為防止“反清復明”等悲劇事件的重演。只好打出“曹雪芹”三字作為的自己擋箭版冤案。而單從曹雪芹這三字,應詮譯成:“昭雪請”,即“請昭雪”,是作者寫作《紅樓夢》的真正目的。
而另一作者高鶚,是否確有其人,也待商榷,筆者認為,原作者曹雪芹,高鶚應譯為“請昭雪,束之高閣”。因為在書中第八回寶釵翻看那塊頑石幻相。后人曾有詩嘲云:
“女媧煉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靈真境界,幻來新就臭皮囊。
好知運敗金無彩,堪嘆時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寶石身上刻的“莫失莫忘、仙壽恒昌(深仇恨長)的真境界,只因運敗、時世條件不許可,深感伸雪無望、復仇無期,自身意志衰退,把本想為那些因冤屈遭殺害,白骨如山的親友報仇的事擱掉,變成成天混跡在公子與紅妝的溫柔之鄉。這首詩也許可以這樣地把“高鶚”詮譯成“束之高閣”的一種解釋。總之現有的作者名字起為“曹雪芹”、“高鶚”體現了真正作者當時的復雜矛盾心情。即既要請人家昭雪,又要請人家束之高閣。 (未完待續)(吳明星 鄭碩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