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明信
美好的勝境像一抹暖陽,又像無聲的惦念,比如市區梅峰寺的香火和梅花。
梅峰寺坐落于莆田市區梅峰上,東與東巖山相望,北枕九華山,南拱壺公山。憑借歷史之悠久、影響之深廣、規模之宏大,成為莆田四大叢林之一,可以說,無論是“梅寺晨鐘”,還是“梅林佛國”,都是莆陽大地膾炙人口的人文詩篇。我查閱了一下文獻,宋代的梅峰,梅花布滿了山頭。想想看,當時沒有高樓大廈,梅峰又處于高地,春日里寺廟里那一片梅花盛開于藍天白云之下,耀眼奪目,所有的美好景致歷歷在目。梅峰的梅林之美之悠,與咫尺之隔的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六條古街的重檐疊瓦、勾欄亭閣遙相呼應,梅花之香彌漫著半個荔城,與街巷蒸騰的煙火氣交融。一縷梅香彌漫半城,六條古街半城煙火,這煙火燃起興化平原的生命篝火,農耕文明的種子在此扎根;這梅香,浸潤著古城的俊秀,留下斑斕的科舉文化胎印——在中國科舉歷史上,莆田曾經走出2482名進士,特別是宋代莆田的科甲更是盡顯風流,每39名進士中就有一個是莆田人。一代名相王安石甚至發出“興化多進士”的贊嘆!梅峰寺的暗香疏影,不知撐開多少莆陽學子生命的綠水柳蔭。
自古以來,興化兒女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薪火相傳,一路耕耘、一路向前,書寫出多少的“梅花進士賦”“荔子狀元篇”!時間的流逝并沒有磨滅當年石板路的腳印,千年風雨跋涉,千年壯歌以行,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在精雕細琢的修繕中,早已成為莆田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千年古府新市的縮影。而梅峰寺的梅花也一如既往地在春風中傲然綻放,一簇簇繁花與古剎相得益彰。春天細碎的陽光灑在梅林間,灑在肩膀上,有一種燒烤的幸福感在身邊散開。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莆陽開春,春風浩蕩韻飛揚,梅峰寺的“暗香浮動”吸引著一撥又一撥回鄉的人群——其實,所有人都在盼望著這久違的“人間煙火氣”。他們中,可能是乘高鐵、搭飛機、坐大巴的歸家游子,可能是嘗美食、逛廟會、品民俗的普通市民,也可能是慕名而來的各地游客——兔年春節元宵期間,“莆田元宵,迎福鬧春”系列宣傳活動,在互聯網上掀起熱議狂潮,帶動了線下文旅市場火爆“開春”,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日均客流量逼近10萬人次。逛古街賞梅花的熱愛度飆升,反正,從臘月底持續到元宵節,從元宵節持續到孩子們上課、親人們再出遠門,大家對梅花的熱愛度不減,仿佛所有的美好都在這個團圓的季節落腳。古街的煙火,花海的艷麗,映照的可是一座城市前進的步伐和一個時代發展的脈動!一位遠嫁北方的親戚看見我發在微信上的梅花,說多發幾張照片讓她一飽眼福。此刻的梅花,乃至元宵節的花燈,就是一份份年貨包裹,傳遞的是新春的問候和深深的祝福,已然成為一個個“溫暖我的瞬間”,安頓著闔家團圓的鄉愁。它們當然也是春日里的一抹暖陽,有了心頭的暖陽,那就讓歲月輾轉成歌吧。
我常常想,一條古街,一抹梅花,一盞元宵燈,對于歡度春節的莆田人而言,可能就是一桌鐫刻著莆陽特色年俗文化的家宴,招待親近的族人,共敘家常里短,同話人情冷暖。孩子們在梅花間跑著跳著玩著,像是在鄉村家宴間追逐嬉戲。此時,梅峰上的梅林花海不正是一座城市的“會客廳”嗎?“走親,走親,越走越親”,多與親人、故土在一起,那才算是親上加親啊!
莆田人對梅花情有獨鐘,除了梅峰寺,還有涵江白塘湖公園的梅花,還有江梅妃家鄉黃石江東的梅花。梅妃是家喻戶曉的知名人物,她的德行情操為歷代文人墨客所頌揚。莆田人敬重梅妃,更敬重其以社稷為重、心念蒼生,以勤勞賢惠模范教化名聞天下的品行。千年來,木蘭溪下游的濤聲經久不息,一塘報春的梅花總是如期而至,點點梅蕊,朵朵搖香。
其實,大家都是喜歡梅花的,“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可是人們時常引用的詩句呀!“日月不肯遲,四時相催迫”,在這個屬于奮斗者的年代里,我們且揣著一縷梅香,以春風作序,用春雨潤色,在春天出發。腳踏人間正道,何懼世事滄桑。
梅峰寺的梅花盛開著人間的大愛,給予我們奔向“詩與遠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