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龍,號如心,乃南宋與文天祥“隆名并峙”的民族英雄。玉湖祖祠石門鐫刻的“一片忠門扶宋室,千秋名節垂莆邦”。體現了陳文龍愛國精神和民族精神。陳文龍謝世后,葬于西湖,墓的周圍長滿了有刺的竹子,正是其忠憤所結。其兵敗后,族人四散逃難,后裔繁衍至今有數百萬人,為中華民族的一大族望。
據說,至明中后期,陳文龍后裔有一支輾轉到五侯山西麓,即今笏石來宅村章厝至后店之間的田岑地段。陳氏后人見山上有一巖石,狀如絨球,極像“狀元帽”,遂定居于此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村落。后人稱之為“田岑陳”。村人為不忘先祖忠蕭公文龍的抗元英雄事跡及來源,特在五侯山西麓建一衣冠墓。曰“太師墓”,墓地占地達一畝多。略舉《莆陽玉湖陳氏家乘》中數例加以佐證,二十二世娘妹葬五侯山田土岑、二十三世板乾隆五侯山新庵、元臣葬后店山、二十四世梅哥葬五侯后龍里hellip;hellip;清朝中期,瘟疫蔓延,“田土岑陳”衰落。據說,村人曾請道士作法驅逐“大王爺船”。當“大王爺船”行至村西南橋頭時,一赤臂露肚的男人躺在橋上,“大王爺”問隨從此人發跡了嗎?得到的回答是尚末發跡,“大王爺船”無奈返回“田土岑村”。許多村人不得不背井離鄉,流落他鄉,據鄰近村莊前輩回憶,大多數無從考究,部分流落到笏石頂社村與在地籍玉湖陳氏混為一體;部分遷到今蘇塘村后坑自然村(又遷到城關),至今只有幾十人,但出了三個處級干部;最后幾戶在清末民初遷到笏石北埔村窯厝。而“田山岑”在上個世紀被毀,“太師墓”亦被挖掘。據說出土的綢布仍保存完好,被一些貪小便宜的人拿回家作床被。
滄海桑田,“田土岑村”仍有瓦片、房基等古跡可尋,望有朝一日,有識之士能到“田土村”深入挖掘研究,或許能獲得些許寶貴的文物。 (陳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