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的民間兒童玩具
孩子從小玩弄玩具,是一種先性使然,年齡特征,體現出孩子對事物的認識,抱著神奇的心態。因為他們剛剛在學語言,學走路,接觸世界,每個孩子都喜歡玩具,玩得越多越有趣、入迷。城市的孩子玩的玩具高級,大都從商店里購買回來,企業工廠里也有專門生產玩具的。鄉村的孩子由于家庭經濟受限制,身處農村、孩子玩的玩具往往是大人自制,或者孩子自己弄出來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玩具的要求不斷升級,由原來較為簡單的,發展到工藝性或科技性之類的玩具品種,體現孩子的智力在發展,眼光在進步,審美水平在提高。本文就三四十年前,城鄉孩子玩具制作及戲弄的一些回顧。那么,筆者出生于50年代末,孩提時期亦玩過不少玩具,經歷過較為豐富的玩具時代,與現代玩具相比,體現時代變遷,文明進步的過程?;貞浳羧胀婢?,有滋有味。
70年代以前的玩具,大概取材于現實生活之中,有什么就制作什么,出產什么就制造什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裁縫師傅用完的車線架,孩子們拿來當車子使用。有在兩邊圓輪上稍用刀削成齒輪,或染上顏色,中間圓孔插入橡皮線,系上小木條,就可以當半自動化的車子在行走。有的孩子用毛筆請大人書寫動物類名稱,或軍棋中的名稱,或者象棋中的車馬炮什么,就可以代替動物棋、軍棋及象棋,玩得津津有味。農村的孩子就將枇杷核、龍眼核、荔枝核、橄欖核等等,用來當作玩具,當為子彈射擊,當為撒在地上手指出、或者用小刀刻削成水桶狀態。橄欖核既可以用來游戲,亦可當賭博來比試。稍大一點的孩子,就能自制玩具,尤其是女孩子,自制小布沙袋、里面裝上沙。制成方型小沙袋。玩起手指游戲。男孩子就玩木槍、竹槍,但都是假的。玩起來有驚無險。用作表演“兒童戲劇”。氣球乃為城鄉孩子常玩的東西,鄉村孩子經常將大人宰屠雞鴨里的胃,用來吹氣當氣球玩。
隨著知識的增長,孩子就學著外地孩子玩的東西。例如,用木頭制成圓錐狀,稱為“導旋”或“導螺”,用輕輕一攝,放在地上直旋轉,再用布條做的帶子,如鞭子一樣,抽打導旋、滾個不停。這種玩藝兒既培養孩子物理知識,又得到體育鍛煉。還滾鐵圈、用水桶困住的鐵圈,拿來滾動,再用鐵錢折成彎曲,插入竹子,孩子最愛這類東西,同時亦是一項體育運動。鄉村孩子用瓦片,磨成圓片、鉆入圓孔、插入竹子,再插入竹子片、帶子套在上面竹子,一拉開,放在地上旋轉如飛輪一般。
那個時代,物質文明不夠發達,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就連糖果紙、香煙紙、包裝紙等等,皆可以用來當作玩具材料,折成三角形或剪成燈籠狀,或折成方形,用來打“青蛙”,猜測真相等,甚至收藏,視為珍寶。聰明的孩子將大紙盒用紙糊住,用瓶子蓋作輪胎、形成一輛火車、或汽車。有的孩子用透明的塑料紙涂上圖畫,套在大盒內,再用電池電珠,照射,可當用小電影(幻燈片)來欣賞,博得大人們都捧腹大笑。亦有的孩子自制電話,喇叭等、或萬花筒一類玩具。實際上這已經具備一定水平的物理知識。這些本是城市孩子玩的東西,鄉村孩子完全做不來,因為沒有基本材料,沒有工具,更沒有基本常識。
改革開放以后,城鄉孩子幸福多下,因為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父母親們亦重視孩子玩具,視為培養孩子智力的途徑、方法。就往商店購買一些電動式,訓練頭腦、科技入門之類的玩具。由于生活工作的快節奏,大人們亦無心去做玩具給孩子,就從各地商店買來玩具,孩子整天在套房里,所接觸的東西較之與以前少多了,沒有獨立操作能力,依賴父母買來玩具。另外,街道處各家商店都有玩具,大小不等、貴賤不等,任你選購。
昔日的莆仙民間孩子自制的玩具,早已被列入歷史的博物館,成為人們的記憶。而現在的玩具總是工廠生產制造出來的,比較科學合理地培養孩子智力發展思維。同時,亦總是賴于社會文明進步而不斷更新換代。 (郭大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