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厚
圖片引自《漢語大字典》
互與牙,古字相似。互hù,胡誤切,音護。差也;又,交互。“互”字文讀音hou5,似護音,沒有用在地道的莆仙白話里。互是個象形字,原義指絞繩索用的工具。此工具莆仙方言稱為“索絞”,絞音似go3,似“果”音。“互”字亦當白讀音如go3。“互”有“絞”在一起之意,所以引申作交互義,交替、交接、彼此、互相之意。“互”字古代又有掛肉的木架之義,莆仙白話音似go4,似“架”的白讀音。《周禮·牛人》:“共(供也,提供也,白讀音似kong2)其牛牲之互。”東漢·鄭玄注:“互,若今屠家縣(懸掛也)肉格。”
又,東漢·鄭玄注《周禮·秋官》云:“互謂行馬,所以障互禁止人也。”此字后作枑(hù),古代官府門前阻攔人馬通行的木架子。《說文解字》:“枑,行馬也。從木,互聲。”徐鍇《說文系傳》:“此所以為衛也。漢、魏三公門施行馬。枑者,交互其木也。”用白話說,枑就是“交木”,相交在一起的木頭架子。交木,二字合音亦似“架”的白讀音。所以互、枑字此義白讀亦當似go4,似“架”音。阻攔人馬通行的木架,稱為“行馬”,“行馬”的字面意義是“行進的馬”,用來釋義為“阻攔人馬通行的木架”顯然不通,說明“行馬”不是義訓,而是聲訓。行,莆仙有一白讀音似gia2,當是“阻”字白讀似gia2,借用同音的“行”。“馬”字白讀音似bo3,則互、枑白話拆為雙音節似gia2 bo3,連讀變音似gia2 o3,“行馬”二字白讀合音似go5或go3或go4。莆仙木工所用于擱長木條兩端的工具稱為“木馬”,白話音似co2 bo3,似“柴馬”音,每只“木馬”由兩塊木頭相交,相交處垂直穿一木棍支撐。
今交警在馬路上作障礙物使用者稱為“水馬”。“行馬”合音為go5,則聲調為陽上,聲母還可以變為送氣音,則go5會變音似kio5、küo5,與表示“站立”的“企”字之白讀同音。舊時莆仙鄉下人用六根六七尺長的竹竿或木棍綁成兩個曬衣架,各三根在頂端約一尺處綁起來,下端撐開,把一根長竹竿的兩端擱在兩個架子的綁繩處,就可以在長竹竿上晾曬衣服,這兩個架子稱為so1 küo5,其字當可為“衣枑”,與上古人在兩個木架上擱一橫木以掛肉之理相同。?hù,不但作“竹制的絞索工具” “紡車(兩端有站立的架子,中間擱著能轉動的紡輪)”義,還有一個義項:竹名,?竹,苦筍竹。可推知“?”字白讀音有可能似“苦(kou3)”。
古裝懸疑電視連續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崔六郎的職業是“西市布商兼牙郎”。牙郎即牙人。郎即“人”,所以“新郎”亦稱為“新人”。牙人、牙郎又稱為互郎,把買賣雙方“絞(交接)”在一起的中間人。牙人、牙郎、互郎,莆仙白話音似go2 nan2,如“俄南”音。牙人,介紹買賣的中間人,賺取牙錢為生。舊時莆仙有豬牙、牛牙、杉牙、谷牙、米牙等等。莆仙有俗語:“豬牙、牛牙易做,人牙不易做。”不易,合音似bei5,似“八”的白讀音。因為所介紹的婚姻如果不如意,人牙(即媒人)很容易招人埋怨。
“牙人”這個詞,唐代就有了。唐·薛用弱《集異記·寧王》:“寧王方集賓客讌話(燕話,聚談)之際,鬻馬牙人麴神奴者,請呈二馬焉。”《舊唐書·食貨志下》:“有自貿易不用市牙者。”《舊唐書·安祿山傳》:“(安祿山)及長,解(能說)六蕃語,為互市牙郎。”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今人謂駔儈者為牙郎,本謂之互郎,謂主互市事也。唐人書互作?,?與牙字相似,因訛而為牙耳。”牙與?相混,不單單因為字形相似,還因為?、互二字白讀音似go2,與牙的白讀同音。?乃互之俗字。此go2音與前文所說的“互、?”之白讀似go3、go4一脈相承也。
《古文字詁林》“互”字引王國維《國學論叢》第2卷第2號《劉盼遂記說文練習筆記》:“《說文》無互字……實則互即牙字之變。六朝、唐寫本牙互字作?。”《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牙也者,以為固抱也。”固抱,二字合音似go2、gao2或ngao2,皆“牙”字的白讀音,咬合之意。而“互”字本義為“絞索工具”,其“絞”亦使繩索的兩股或三股“固抱”在一起,莆仙白讀音似go3、gao7,所以“互”與“牙”之白讀會音同或音近。
然而,上古時代互、牙二字都沒有作為“買賣中間人”的詞義。其詞源最早當為“駔”字和“會”字,到漢代又有“儈”字。《呂氏春秋·尊師》:“段干木,晉國之大駔也,學于子夏。”《淮南子·氾論訓》云:“段干木,晉國之大駔也,而為(魏)文侯師。”東漢·許慎注:“駔,市儈也,言魏國之大儈也。”“駔”字最初指馬匹買賣的中間人,后泛指牙人。儈kuài,介紹買賣以從中取利的人。《漢書·貨殖傳·巴寡婦清傳》:“子貸金錢千貫,節駔儈。”唐·顏師古注:“儈者,合會二家交易者也。”
《史記·貨殖列傳》:“節駔會。”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引南朝宋·徐廣曰:“駔音祖朗反,馬儈也。”駔、儈之如何演變為唐以降之“牙、互”,至今人們無法明白。愚請以莆仙方言白讀音說明其間的關系:駔、儈、互、牙四字白讀皆可似go2。
駔zǎng,祖浪切,《說文解字》:“駔,壯馬也。從馬,且聲。”宋·戴侗《六書故》引作“奘馬”。《爾雅·釋言》:“奘,駔也。”西漢·揚雄《方言》:“秦晉間人大謂之奘,或謂之壯。”《說文解字》:“壯,大也。”“奘,駔大也。”莆仙白話說“老gong4”“老gong5”者,即“壯”“奘”二字,“老”為前綴,加強語勢也。又,《廣韻》:“駔,徂古切。”此音莆仙文讀似zou5,似“祚”音。駔,從馬、且聲。“且”字上古聲母屬于精系,與見系相通互轉,所以“姑且”“權且”“茍且”連語,單字“且”就有這三個詞義,是因為“且”的白讀音可以拆音為這三個詞。“茍且”莆仙白話音似go3 gao3,似“果狗”音。“果狗”二字的合音似gao3、go3;“姑且、茍且、權且”二字的文讀音合音似gia3,還可以變調似gia1、gia2,此四音都可以是“且”的白讀音。黃焯《古今聲類通轉表·精見》:“租,《周禮·春官·司巫注》(唐·陸德明)《釋文》:租飽,劉音租;又音卷。”《古今聲類通轉表·清群》:“輇,《莊子·外物》《釋文》:輇,七全反;又音權。”
再舉一些與駔同聲旁的字為例。且,子余切。子之莆仙白讀音似güo3,所以“子余切”之白讀音似gü1,似居音;又千也切,音似qia3。高且大,“且”字白讀音似go5。《詩經·小雅·魚麗》:“君子有酒,旨且多。”“且”字又有“茍且”“姑且”“近(將近)、幾乎”等義項,皆是與聲母g有關。《列子·湯問》:“(愚公)年且九十。”且,近也,幾乎也,莆仙白讀音似cei3(常說cei3 cei3),又音gia1,似“驚”的白讀音。所以“沮”字也有“驚”義。《漢語大字典》沮:“畏懼,恐懼。”《禮記·儒行》:“劫之以眾,沮之以兵(兵器)。”東漢·鄭玄注:“謂恐怖之也。”阻,隔(莆白讀音似ga5)也。《漢語大字典》“租”字有一義:田中禾稿。并引《六書故·植物二》:“租,田中禾稿也。”此“租”音如go3、guo3,如“稿”的讀音。又,“租”字又有“裹(包裹)”義,亦白讀音如go3、guei3。《集韻》:“租,子余切。包裹也。”《周禮·春官·司巫》“蒩館” 鄭玄注引漢·杜子春曰:“書或為蒩館,或為租飽。……租飽,茅裹肉也。”黃焯《古今聲類通轉表·精見》:“(唐·陸德明)《經典釋文》租飽,劉音租,又音卷。”此“卷”之莆仙文讀音似güen3,白讀音似guei3、go3。
所以,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祖”字可以白讀似go3,似“果”音。祖先牌(牌位),莆仙白話音似go3 len1 mei2。莆仙俗語:祖先牌仆草埔(絕戶之意)。又,祖先牌守(音如siao4、siu4,看護之意)香爐,香爐見(白話音如kan4,被人)偷捧走。
徂cú,昨胡切,文讀音似zou2,似祚的第2聲。往也;及,至;行,行走;死(通殂),逝去。上古音從母、魚部。從母屬于精系,精系聲母在莆仙白讀里常常變音為見系(g、k、ng)。魚部韻母在莆仙白讀里常常變音似ao、a、o、ou、ia。
徂:往也,白讀音似gia2,似“行”的白讀音。《詩經·大雅·桑柔》:“我生不辰,逢天僤(音旦,大也)怒。自西徂東,靡所定處。”
徂:及,至。莆仙白讀音似do4(似到的文讀音)、gao4(似“及”的白讀音)。《詩經·周頌·絲衣》:“自堂徂基,自羊徂牛。”
徂:行,行走。莆仙白讀音似gia2,似“行”的白讀音。《詩經·魯頌·駉》:“思無邪,思(語助詞,無義)馬斯徂。”心無邪念,馬就能前進。
徂:通“殂”,死。莆仙白讀音似gia2,似“行”的白讀音。諸葛亮《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白居易《嘆常生》:“前旬猶訪我,今日忽云殂。”
所以,“駔”字在莆仙白話里能夠變音似go2,與“牙”字的白讀同音。
“儈”字也可以白讀似go2,似“牙”的白讀音。儈kuài,古作會,古外切,文讀音似guai4,似怪音。上古音見母、月部。市儈也,拉攏買賣雙方,在中間促成交易為職業的人。月部很多字韻母白讀時能夠變音似o。舉幾個例子:
燴(燴)huì:一種烹飪方法,將湯汁加入材料慢火煮到湯汁不太多時勾芡粉水或其他淀粉水即成。如:“燴牛肉”“燴魚”“燴什錦”。白讀音似go2,似“牙”的白讀音。
會,有一義相當于“與、和”,莆仙白讀音似go6、go7,與“與、和”二字白讀同音。《清史稿·劉于義傳》:“上遣侍郎馬爾泰會查郎河按治,于義坐奪官(因而被奪去官職)。”
敗bài,簿邁切,音拜的第5聲。《爾雅·釋器》:“肉謂之敗。”宋·鄭樵《爾雅注》:“敗,臭壞也。”敗,上古並母、月部、微部。《論語·鄉黨》:“魚餒而肉敗,不食。”《爾雅·釋器》:“肉謂之敗。”“餒”字韻母屬于微部,奴罪切,音似nuei3、nui3,音似“軟”。“敗”字韻母屬于月部,月部很多字韻母白讀時能夠變音似o。如:清潔,白話音似“清ko4”;截為三段,截音似zo7;現代莆仙民間嫁女,男家給女方的“肉、面”常常“倒(音似do3,似島音)錢”,如白話說“肉面倒2000元”,此記音字“倒”之正字當是月部的“兌”字。厲,有一義:連衣涉水。此義莆仙白讀音似lo6。如:卷起褲筒,lo6過河去。西漢·司馬相如《上林賦》:“越壑厲水。”肉敗之“敗”字,白讀音如bo5、mo5。肉腐敗而失去彈性,或人疲勞或生病失去活力而頹敗,莆仙白話皆曰“敗敗”,連讀變調似bo3 bo5或mo3 mo5。
綜上所述,“牙人”乃是唐以后的詞語。上古最早用的是“駔”字,又用“會”字。漢代起又用“儈”字。唐代才有“互(?)郎”的說法。駔、會、儈、互、?,這幾個字皆有go2的白讀音,到宋代時“牙人”的說法已經盛行了。宋代莆田白湖有“陳米牙”陳貴,是南宋名臣陳俊卿的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