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林錦堂
莆田元宵民俗活動,從農歷正月初三開始到二月初二結束,因時間跨度長、活動規模大、群眾參與多等特色而聞名,堪稱全國最長的元宵節。莆田人的鬧元宵主要以菩薩巡游布福為主,祈愿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叫法大同小異,莆田一帶稱“出游”,城廂境內的靈川鎮和東海鎮、仙游境內的楓亭叫“游燈”,仙游賴店、蓋尾一帶叫“游神”,仙游其他的鄉鎮則稱“請香”。古時,莆仙境內每個鄉頭都建有一個社,供奉各自信仰的菩薩;而每個鄉頭則叫做“境”,各境亦有著各自不同的守護神。莆田的元宵傳承傳統精華文化,并結合參與者的智慧及當地淳樸民風,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民俗文化。
莆田元宵民俗文化內容豐富,有游燈、擺棕轎、爬刀梯、打鐵花、打鐵球、皂隸舞、紅盤出游、點燭山等形態各異的民俗表演,可謂是“十里不同風,一村一習俗”。農歷正月十五,記者慕名前往城廂區南門社區觀看擺棕轎表演。
當日傍晚,巡境的踩街隊伍返回溝東糾察廟稍事休整后,代表六個里社的旺火熊熊燃起……42架棕轎齊上陣,圍繞著代表6個里社的6團火堆,小伙子們精神抖擻,扛起棕轎輪番上陣圍繞各自里社的火垛開始擺棕轎表演。擺棕轎的小伙子激情四溢,煥發蓬勃活力,從燃起的熊熊篝火四角穿行,旋轉手中的棕轎,循環“8”字型穿梭跳躍,周而復始……一時間,現場沸騰起來,歡呼聲、吶喊聲,震耳欲聾!一場酣暢淋漓、盡情揮灑的擺棕轎表演,引發心靈震撼,不失為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
南門社區老協會會長張志強告訴記者,正月十五鬧元宵擺棕轎,是南門傳統的元宵風俗,也是最熱鬧的民間娛樂活動。南門原有七境,分別是:壽光祖社、壽光上社、福興里社、宜興里社、永豐里社、壽光義社、龍德里社。除了龍德里社(嘉靖四十年下半年倭寇三次犯境,焚燒南門,龍德里社被毀),現在每年有六社參加擺棕轎活動。正月十五早上,家家戶戶都在門口堆上柴草,各社的福首(莆田人叫“做頭”)也早早地開始做準備:搬棕轎,封紅紙綁棕皮及各色彩條,事情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到了中午,每個社都要集中吃棕轎午飯(棕轎豆)。下午1時,各社上百人的棕轎車鼓隊及永豐里社媽在溝東廟前集中起馬,以壽光龍旗為先,沿著古老的村道至鄰村頂冬交界處后返回。一路上,小伙子們抬棕轎跳火堆,道路兩旁圍滿了看熱鬧的觀眾。行至南門古街時,隊伍在壽光祖社與五帝廟之間來回三次跳火堆,之后隊伍在本村各條街巷跳火堆,繞著各社址擺棕轎。下午5時30分,隊伍到達了溝東糾察廟,廟里早已煮出熱氣騰騰的雜粉湯來犒勞擺棕轎的人員。到了晚上6點,廟前燃起象征六社的六堆大火,各社七架棕轎你追我趕繞著各自的火堆起舞,引來無數行人觀看,氣氛高漲,熊熊燃燒的大火正應了“新年火旺旺”的愿望。晚上7時30分,每年一度的棕轎活動圓滿結束,社的福首煮出象征團圓的元宵宴答謝參加活動的人員,亦表示祝福。接下來是新舊福首的交接儀式。舊福首手里捧著香爐提著燈籠,敲鑼打鼓地挨家挨戶繞境賜福,各戶在自家門口擺上供品,點燃香燭并交換香火,交接儀式一直進行到午夜才結束,各社址燃起木炭火堆,各戶都把炭火撿回家,以求全家興旺發達。
擺棕轎,起源于古代中原地區,轎子為木片,轎頂飾棕片,故名“棕轎”。轎桿只有一根,由兩個青壯年前后手抬。棕轎舞雖沿襲千年,但棕轎形式、舞步變化不大,以跳棕轎和擺棕轎最為常見。莆田各地幾乎都有,但棕轎樣式、重量各異,其中,活動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原始風貌保存較完整的,則要數南門擺棕轎。南門社區居民吳俊欽說,南門擺棕轎沿襲千年,始終保持著原始風貌,代代傳承,歲歲演繹,人們圍在燃燒的篝火前隨著擺棕轎的節奏吶喊助興,表達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