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谷忠
春節(jié),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jié)日,是家人團聚、敬天法祖、除舊布新、納福祈年的日子。
在中國民間,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開始的。在此之前,家家戶戶都會忙著揮帚、撣塵、掃房子。據(jù)《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前掃塵的習俗。按民間的說法:“塵”與“陳”諧音,新春之前,掃塵有“除舊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拉雜、晦氣統(tǒng)統(tǒng)清掃出門。這個習俗,可稱得上是一個全民參與的“文明衛(wèi)生日”。
隨后,就是貼春聯(lián)了。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的文字,表達幸福、吉祥的祈愿。“三陽開泰從地起,五福臨門自天來”“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一對對古往今來的金句,抒發(fā)了人們心中的愿望,寄托著對未來的美好期盼,這正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形式。直到今天,每當春節(jié)來臨,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每個家庭都要精選幾副春聯(lián)貼于大小門上,紅紅火火,把天地都點燃得一片喜氣洋洋。在北方,除了貼春聯(lián),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出各種剪紙、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于一體。更有不少人,喜歡在屋門、墻壁、門楣上貼出大小不一的“福”字,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貼過來,表示“幸福到”“福氣到”。
在貼好春聯(lián)的同時,紅燈籠也在門口張掛了。據(jù)傳,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后的事,有紙燈籠則是在東漢紙發(fā)明之后。中國的燈籠,不僅是用以照明,也是一種象征:即“燈”與“丁”語音相同,意味人丁興旺。無疑,紅燈籠是中國人在良辰美景中一種不可或缺的標配。“五光十色花千樹,姹紫嫣紅不夜天。艷艷燈籠高高掛,唯求福祉百萬年。”有史以來,它就在充分的文化意義上增強人生的快樂和希冀,并且特具一種詩意、風韻和美感。試看如今高樓大廈,霓虹燈固然萬千明媚、迷人眼目,但逢到節(jié)日,還是垂掛出的紅燈籠最為耀眼,最能教人精神為之一爽,而沿街沿巷同時掛起的一串串小燈籠,雖形制不一,卻閃閃爍爍,讓人有置身燦爛燈河的愉悅。在廣大城鄉(xiāng),沒有紅燈籠幾乎就構(gòu)不成節(jié)日。因此,鐘愛紅燈籠成了歷代百姓的一種天性,紅燈籠也成了人的心目中生命力張揚的象征。
到了大年三十,就是敬謝天地、敦親祀祖的日子。入夜,千家萬戶慶團聚,高高興興一邊吃年夜飯,一邊把盞歡敘,迎接辭舊迎新的時刻。如今,除夕之夜,“圍爐”看“春晚”,似已成了百姓樂于參與的一個新俗。而今,孩子們卻顧不得看完“春晚”,就開始討“壓歲錢”了。過去要給大人磕頭才能得到,現(xiàn)在不興磕頭了,用手機收紅包,還敢和大人在錢額上“討價還價”。一般說,孩子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之后他們就要出去放禮花了;一時熱鬧的城鄉(xiāng),歡笑聲此起彼伏,震得夜空的星辰也格外灼亮。
次日即是大年初一,謂之“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親朋好友之間,都會在正月里互相走動,拜賀新春,互致吉祥。男女老少,不僅表達了祝福、聯(lián)絡了情感,也推動了年俗文化和傳統(tǒng)禮儀的延綿發(fā)展。這期間,除了外出踏青,人們心里最期盼也最愛參與的,莫過于即將到來的元宵節(jié)燈會。眾所周知,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的主打節(jié)目就是看花燈。在中國,觀燈的歷史悠久,花燈的制作也十分講究。它是用紙、竹、綢緞、麻布材料等精選,經(jīng)彩扎、裱糊、編結(jié)、雕刻,再配以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制成的綜合工藝品,也是我國傳統(tǒng)的民間手工藝品,可謂五彩繽紛,美輪美奐。難怪歷代文人,每至此時,對酒而品珍饈,賦詩以傳佳話;或人約黃昏,眾里尋覓,或攬親覓友,牽手摩肩。東風夜放花千樹,歡樂漫溢情悠悠。多少故事,千年流傳。直到現(xiàn)在,人們對燈節(jié)的鐘愛依然不減,覺得它烘托出的親情、團聚、共融的濃厚氣氛,連寒冷的天空也會被烘暖。
這正是:燈樹千光照,花焰萬枝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而廣大城鄉(xiāng)的人,就是這樣年年以燈為俗、緣燈縱情;佳節(jié)之日,直到夜半,依然焰火滿天,萬方樂奏,歌舞翩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