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珠/文 陳英/圖
跑馬踏春
擺棕轎
打鐵花
沖花
打鐵球
蔗塔
超大紅團
奇石宴
正月初三開始,仿佛是村與村之間的接力賽般,莆田,這座因有全國最長的元宵而聞名遐邇的城市,以“一村一習俗”的毫不夸張的陣勢,掀起村村鬧元宵的熱潮,一直持續到二月初二,精彩連連。如果,您想來莆田看元宵,走,一起先隨鏡頭來感受一番!
擺棕轎最是尋常,各村幾乎保留。場地設在宮廟前,白日與夜晚都有。兩人合作,抬著棕轎,或圍著篝火快速走動,或從火上飛躍而過,身形敏捷,引來觀者陣陣喝彩聲。最驚險的還是赤腳踏火而行,它考量的是擺棕轎者、抬菩薩者的膽量與勇氣。肩上扛著的是心愿與祈禱,腳下升騰的是跳火者的希望與無畏,譜寫的是勇者之歌。
表演完畢,場上灰燼還未來得及咀嚼彼時熱鬧,就被善男信女們用火鉗、鐵鏟等請回家了,它寄托著一年到頭紅紅火火,生旺生財。
與火相關的還有打鐵花和吃花。正月十二那晚,您若不早點到新度錦墩村占好位置,或許看不到整個打鐵花的過程了:將生鐵放入爐內,直至燒成液體,打鐵花匠人將鐵水舀進鐵桶,再用鐵瓢奮力揚臂,朝樹上潑去。頓時,飛珠四濺,噼里啪啦,火樹銀花,整個不夜天。
吃花,也叫沖花,是莆田元宵特有的民俗活動,集中涵江一帶,比如白塘鎮集奎村、鎮前村、哆頭村等,每年觀者如潮。元宵夜演戲過后,需要舉行“叩堂”儀式,民間傳說“僮身”都有一定的“神力”。
試想一下,盡管煙花插在戲臺上的鐵管里,但絲毫不減噴射的力度,在四起的唱經聲中,“僮身”赤著上身,面朝煙花,張大嘴巴,吞下燃起的煙花,卻毫發無損,不得不令人驚嘆!
在元宵里,需要“僮身”表演的還有仙游楓亭的咬碗、涵江鎮前的打鐵球、莆禧古城的爬刀梯等。
正月廿四,涵江鎮前,“僮身”坐在由四人抬起的轎椅上行進,左手高舉,右手甩動表面針針林立的鐵球朝后背用力擲去,瞬間,后背殷紅一片。
觀者無不變色,別臉,忍不住,又再瞧。而“僮身”容貌安詳,樂在其中。
正月十九,山亭鎮莆禧古城爬刀梯也是扣人心弦。巡游結束后,“僮身”金簪插嘴,身穿黃金肚兜、紅櫻褲,坐在由八人抬著的轎子中,行至城隍廟的刀梯前。刀梯由刀刃向上的鋼刀扎于兩支木柱之間形成。在激烈的鼓樂聲中,“僮身”再現明代莆禧人抗倭的無畏精神,赤膊赤足登梯而上,動作利索,登至最高處,向下拋擲銅錢,引得信眾們彎腰爭搶福氣。
帶著這些刺激與感嘆,如果,您喜歡的鄉村背景是小橋流水、縱橫阡陌,喜歡異常濃厚的春天氣息,建議去澳柄村走一走。
溪水擁抱的不只是藍天、白云、油菜花、古樹、民居,還有行走的出游隊伍,浩浩蕩蕩。請出本村宮廟供奉的菩薩后,出游者分工明確,放銃的,扛大旗的,抬菩薩的,舉“娘傘”的,放鞭炮的,持香的,挨家挨戶游一趟。
如果您還想看看莆田元宵隊伍中的一大功臣——馬這一人類的好朋友,那么來洋尾村吧。洋尾村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保留部分宋明清年代的文物古跡,您可以在農歷廿六正午跑馬活動尚未開始前,游覽感受一番。
洋尾跑馬踏春這一民俗活動又稱“跑廿六”,清朝時期,因跑馬驅除瘟疫成功后延續至今,一樣是祈盼風調雨順、幸福安康。活動開始,主角就是眼前一支由兩三百匹馬、藍衣牽馬者、馬上妝架者、持帚清道婦、欒車執事、文藝表演隊等組成的隊伍了,行經白塘湖畔共六個自然村。妝架的幾乎是孩童,他們扮成帝王將相、宮娥細女等,每個扮相都有典故傳說,扮者帶著幾分童趣。
如果您想去仙游蓋尾鎮前連村這一歷史悠久的省級歷史文化名村走一走,正月初十到十三,來看看吧!迎接您的是村莊“丁”字形格局排列的古民居群,迎接您的是300多名社區成員走街串巷為居民表演舞龍、舞獅、傘舞、大鼓舞、腰鼓舞等傳統節目!
至于其他令人大飽眼福的舉不勝舉。不必說正月初六,芳山村千人擔盤,隊伍浩大;不必說正月十五,涵江塘北村的千人圈燈;不必說元宵佳節,各宮廟都會擺設花樣繁多的齋宴,尤其是涵江延寧宮的奇石宴,富有特色。
還有正月十六,涵西街道延寧宮壘起的蔗塔,塔身高度可達一層樓;涵東霞徐順濟廟的超大紅團,名不虛傳,制作精美。
再說說由西漢時期“儺舞”演變而來的省級非遺皂隸舞也大有看頭。仙游楓亭、城廂靈川等地都有表演。
正月廿九,莆田文峰宮“尾暝燈”再次將元宵推至高潮,用萬人空巷來形容也不為過。2019年,莆田市舉辦過“媽祖愛·元宵長”主題元宵文化旅游月活動,文峰宮前舉行傳統祭典、莆仙戲表演、點燭山火母、文藝踩街等民俗活動,給觀者呈現出一場美妙絕倫的文化盛宴。
在“二月二,龍抬頭”中,厚重的極具民俗文化味的莆田一月鬧元宵活動才漸漸落下帷幕,余韻無窮。
至此,您對莆田的元宵是否有了一點兒的了解?若是,讓我們相約春天,將莆田元宵一起看個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