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學范
諺語一般存在于方言中,有的流傳范圍較小,只在方言區(qū)內(nèi)部的某個區(qū)域里傳播。這種諺語地方色彩更濃厚,其形成既有地理的原因,也有歷史民俗文化的因素,值得探討。這里分享幾個這一類的莆仙諺語。
“未有涵頭,先有塘頭”。流傳于涵江及周圍地區(qū)。
頡洋塘是先民開挖的用于蓄水灌溉農(nóng)田的大池塘,后來填平為田,遺址在今涵江區(qū)國歡鎮(zhèn)。國歡鎮(zhèn)至今仍有塘頭、塘邊、塘西地名。清陳池養(yǎng)在《莆田水利志》中說:“勝壽寺放生池其遺址也。”這些都是頡洋塘存在的證據(jù)。據(jù)說在囊山寺前尚存一塊宋蔡襄親筆書寫的“頡塘”石刻。頡塘是頡洋塘的簡稱。《新唐書》志第三十一地理五記載:“莆田,東北四十里有頡洋塘,貞觀中置。”《八閩通志》稱:“溉田二百頃。”據(jù)志書,當時圍海造田,引頡洋塘水灌溉,又為了排澇而筑水涵通海,現(xiàn)在涵江舊城區(qū)的尾梨巷周圍,就是當年水涵頭,人們叫這地方“涵頭”。后來這個地名的外延擴大,用于指稱整個涵江(大致相當于今涵東辦事處和涵西辦事處)。可見塘頭先于涵頭。在莆田,地理通名“頭”也用于指水利工程所在地,如壩頭,指大壩的所在地,陂頭指水利工程陂的所在地。涵江自古繁華,客商云集,是商貿(mào)中心和物資集散地。水系發(fā)達,河道密布,交通便利。
“先有太和,后有太平”。流傳于梧塘及周圍地區(qū)。
據(jù)歷史記載,唐太守何玉鑿太和塘,灌溉北洋平原。宋紹興二年(1132),里人在塘邊的山坡上為他立廟。何玉系太和人,人們就稱此廟為“太和廟”。宋嘉祐年間(1056-1063),知軍劉諤在萩蘆溪上游蓮花石下攔溪筑壩,建太平陂。灌興教、延壽二里。建成后,就把以前用于灌溉的五個塘,圣壽(頡洋塘)、西沖、太和、屯前、東塘填平,復耕為田。明郭應聘“修太和廟記”說:“太和廟何始?以太平陂也。陂未作,民利五塘,何公玉所置也。”就是說,先有太和塘,后有太平陂。太平陂是莆田平原四大陂之一,至今仍在發(fā)揮灌溉農(nóng)田的作用。該陂原是一座用大石頭壘砌的滾水壩。壩頂設(shè)有泄水口。陂右岸筑大圳,即引水總干渠。干渠沿山構(gòu)筑,工程艱巨。解放后經(jīng)過整修、開挖擴建渠道等,增大灌溉面積,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6萬畝。
“未出興化,先有廣化”。這個諺語流傳范圍較廣。
莆田廣化寺,又稱南山廣化寺,坐落在莆田市城南三公里處的鳳凰山南麓,創(chuàng)建于南朝陳永定二年(558)。先是,著名的鄭氏三兄弟在那兒筑書堂讀書講學,不久獻其居為金仙院,隋開皇九年(589)改為金仙寺,即今廣化寺的前身。鄭氏三兄弟初到鳳凰山麓時,今莆田平原的地方還是海洋的一部分,那時候海水還會涌到今廣化寺前面。《弘治府志》卷十五記載:“湖山書堂,在莆田縣南五里,梁陳間邑儒讀書之所也。莆未塍海時,海潮直至南山之下,波光山色,互相動蕩,故書堂據(jù)其勝以名。”南山即鳳凰山。今廣化寺前面,南湖公園那個地方三面環(huán)山,地勢低洼,梁陳時灌滿海水,水位穩(wěn)定不會因為潮來潮往而干涸,卻像一個湖,所以鄭露三兄弟就把書堂命名為湖山書堂。因為那地方在莆田縣治的南面,后人也稱他們?yōu)槟虾壬`嵚兑幻}的楹聯(lián)(姓氏對聯(lián))是“太府家聲大,南湖世澤長”。下聯(lián)指鄭露來莆倡學事。諺語中的“興化”,當是指興化平原,不是指初設(shè)于太平興國四年(979)的興化縣,或太平興國五年(980)設(shè)置的興化軍。興化平原的開發(fā)始于吳興開北洋(唐德宗建中元年至建中四年),晚于廣化寺,所以“未出興化,先有廣化”是有依據(jù)的。
“未有興化,先有崇圣”。流行于萩蘆鎮(zhèn)及周圍地區(qū)。
萩蘆鎮(zhèn)崇圣宮,歷史悠久,主祀齊天大圣孫悟空。每年正月舉行游神儀式,熱鬧非凡。而俗語“憑憑崇圣宮”又使之名聞遐邇。顧名思義,該宮名的意思是“崇奉大圣的宮觀”。后來被夷為平地。改革開放后,在原地重建。在崇圣宮走廊石碑上刻有“肇建于隋”,但黃仲昭《八閩通志》卷79“寺觀”有崇圣院:“在興教里。唐乾寧元年(894)建,宋元祐中重建,元黃方子為記。”萩蘆宋至明清都屬興教里。諺語里的興化,可能指古興化縣。萩蘆屬于山區(qū),山區(qū)有些地方古時候有信奉猴子的風俗。后來“西游記”故事流傳開來,就改為信奉孫悟空。
“廣業(yè)十一鋪,伓頂(比不上)梨坑三張(座)厝”。流傳于莊邊鎮(zhèn)及周圍地區(qū)。
涵江莊邊梨坑村歐氏三座古民居,始建于18世紀30年代。當時曾以其規(guī)模和使用的建筑材料而蜚聲莆田山區(qū)。每個宅院的規(guī)模都是上下座九間廂加護厝,三座平面布局基本相同。九間廂,是莆田傳統(tǒng)民居單體建筑的最大規(guī)格,中間廳堂,加上兩旁各4列的廂房,每列前后兩間。廣業(yè)里,古地名,創(chuàng)建于興化縣撤銷之后,地轄今涵江區(qū)白沙、莊邊、新縣、大洋等4個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鋪”是古代郵遞驛站,在這里指聚落。
“后塘曲,厄得入敝得出”。流傳于原莆田縣城關(guān)。
后塘是莆田城區(qū)的一部分,在城區(qū)北面,以前小巷彎彎曲曲,四通八達,像迷宮,不熟悉的人進去了,容易迷路,所以說“進得去出不來”。另一個說法是,“后塘后塘,后后長長(很后面,很長)。”這是把“塘”別解成同音的“長”。現(xiàn)在那個片區(qū)已改造了。
“沖沁馬欄角,雞母伓別(不識)粟(谷子)殼”。流傳于北高鎮(zhèn)等。
馬欄,地名,即美瀾。沖沁美瀾,在北高鎮(zhèn)東邊和北邊,面臨興化灣。沿海十景,這兩個地方各有一景:沖沁晚煙和美瀾夕照。那里的人們靠捕撈、海產(chǎn)養(yǎng)殖、海運、制鹽等謀生,土地少且是旱地、鹽堿地,沒有水源灌溉,不種水稻,所以諺語說“老母雞連谷殼都不認識”。
“黃石二十四鋪,伓頂坑厄三張厝;坑厄三張厝,伓頂吳大田老媽(老婆)一條褲。”這一條和以下兩條都流傳于黃石鎮(zhèn)及附近地區(qū)。
吳大田(?-1547),明代莆田人,工部侍郎、國師,位高權(quán)重。其妻子兒女想必也享盡榮華富貴,窮奢極欲,他們一個人的花費抵得上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財產(chǎn)。日常生活用品也價值連城。“坑厄”,地名。
“江東東華,吃米無沙”。
江東和華東(古稱東花或東華)是黃石鎮(zhèn)兩個比鄰的村子,位于木蘭溪入海口南岸,那地方是莆田平原的膏腴之地,魚米之鄉(xiāng)。田地肥沃,河網(wǎng)密布。這兩個村是莆田大米的主要產(chǎn)區(qū)之一,大米質(zhì)量好。江東村有著名的浦口宮,供奉梅妃。
“黃石架,笏石燈,不如東華搭橋亭”。
每逢閏五月,從閏五初一到初七,荔城區(qū)黃石鎮(zhèn)東華境會舉行搭橋亭活動。在東華河道的各橋上搭上仿照古建筑的樓臺亭閣,裝飾彩燈,到了晚上華燈與水波相映,流光溢彩。還在河里搭水架。裝架是莆仙民間流行的一種文娛活動,在游神或節(jié)日喜慶時,由兒童或演員裝扮戲曲故事中的人物,騎馬或站在車上游行,分別稱裝馬架、裝車架。水鄉(xiāng)也在河里的船上裝水架,別具一格。搭橋亭,本來是為了鎮(zhèn)惡祛邪,祈求太平,到后來漸漸從避忌的神秘氣氛中解脫出來,向娛樂方面發(fā)展,同時舉行龍舟競渡以及十音八樂、高蹺、車鼓隊、戲曲表演等,變成了人神共歡的日子。
“東示(打閃),三日內(nèi)(音‘利’)。“西示,無連味(不必理會)。南示,北動(北方天空有云涌起)。北示,南風旺(刮南風。旺是標音字,莆音暗陽去調(diào))。天中示,抱囝走(跑)院寺。”流行于興化平原。
這是一條氣象諺語,根據(jù)天上打閃的方位預測會不會下雨。大意是,夏秋之際的晚上,如果東邊打閃,三天內(nèi)有雨。頭頂上打閃,雨馬上就下,抱著孩子趕路的少婦,急急忙忙找地方躲避,即使是寺廟,也進去躲了再說,就怕過了這個廟就沒有這個避雨亭。其他的方位打閃,都不會下雨。在莆田,夏秋之間的午后經(jīng)常下雷陣雨,所以早在端午節(jié),人們會吃用香草煮的鴨蛋,民間認為吃了這種蛋,經(jīng)得起雷陣雨的打擊,不會生病。這個諺語生動,形象,而且富有想象力。
每一個地方都有很多小范圍的諺語,是了解風土人情的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