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柱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吳希賢書法墨跡
吳希賢(1437-1489),名衍,字希賢,以字行,后改字汝賢,別號靜觀。興化府莆田縣黃石水南(今莆田市荔城區(qū)黃石鎮(zhèn)水南村)人。唐吳祭后裔。明代書法家、詩人。天順三年(1459)舉人,天順八年(1464)登彭教榜進士。選翰林庶吉士。同年李東陽少有英譽,希賢才思敏贍,獨與相角。成化元年(1465)八月,拜翰林院檢討,預(yù)修《英廟實錄》。成化三年(1467)八月書成,賜白金文綺,加正七品俸。成化十年(1474)六月以九年秩滿進修撰。成化二十一年(1485)四月,升左春坊左諭德。又明年(1486)十月,以薦擢南京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掌院事。弘治二年(1489)五月二十八日卒于官。卒后,太常寺卿陳音、刑部尚書彭韶、刑部尚書林俊均為其作墓志銘,賜諭祭如例。后入祀莆田鄉(xiāng)賢祠。其生性豪邁,負奇氣,于人少許可;為其所可者,恒頌不輟口。工文,文章雄渾高古,意新語壯,四方來購者,戶外屨恒滿。為五七言古近詩,亦清俊奇倔。其著有《聽雨亭》稿四卷。《全閩詩錄》收錄其詩五首。《莆風(fēng)清籟集》收集其詩十五首。
吳希賢書法筆力剛勁有力,結(jié)體端莊大方、主筆突出,風(fēng)格清勁雅逸。其遺存的書法作品少。筆者百度搜索“吳希賢書法”,看到“書法欣賞”公眾號于2020年10月12日發(fā)布《南京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吳希賢書法墨跡》,介紹美國克利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有吳希賢書法墨跡二幀,非常難得。吳希賢書法墨跡第一幀釋文:“歲晚桑柴別有春,緇塵元不上衣巾。誰翻墨汁東籬下,漫為先生寫此真。”陶翁。落款“吳希賢”,鈐印一方“汝賢”。
第二幀釋文:“雨過羅紈滿芳甸,幾度陶生畫中見。憑誰拜疏達君王,此色休教上人面。”落款“希賢”,鈐印一方“汝賢”。
筆者百度搜索“吳希賢的詩文”,看到錄有吳希賢詩六十四首。其中有《壺山四景圖》詩四首,清代鄭王臣輯《莆風(fēng)清籟集》缺錄,茲錄之,以饗讀者。
壺山四景圖
吳希賢
其一
玉龍戰(zhàn)沒馮夷府,敗甲紛飛世難數(shù)。
平湖兩岸松竹陰,等閑幻作玕琪圃。
丞相祠前孤月明,熙寧橋下寒潮聲。
此時城東老逋客,小棹夷猶月上行。
一篷春信梅花發(fā),詩興凌凌清徹骨。
其二
郡城南面山水深,依稀八面芙蓉岑。
山中花氣斂晴雨,春禽啼罷春云陰。
云兮無心逐風(fēng)起,片影孤飛過渠水。
逶迤遙接城東樓,萬里江湖望游子。
其三
翠壺之山凌碧虛,層崖峭壁仙所居。
尋常秀色盡奇絕,況有晴云時卷舒。
我昔攀緣出云表,決眥遐天眾山小。
結(jié)廬擬向山中棲,日日看云聽啼鳥。
一朝云起隨六龍,我亦乘之登九重。
為霖未慰蒼生望,慚愧清朝恩數(shù)隆。
只今還尋故山去,凈掃云軒與云住。
其四
長河浩浩寒無潮,夜風(fēng)吹雪聲蕭蕭。
平明日出耀晴彩,萬樹璚花猶未消。
湖南畫管松篁里,錦帳氍毹人未起。
湖北朱樓翠幕深,獸炭紅爐酌香酉義。
竹籬茅屋是誰家,瓦鼎敲冰自煮茶。
布衣當年冷似鐵,蹇驢隨處吟梅花。
笑渠富貴總塵俗,一味清寒貧亦足。
附:莆田歷史名人陳音撰摯友吳希賢墓志銘
明故南京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吳君墓志銘
予友南京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吳君汝賢卒于官,予輩既為治喪事,公卿而下皆吊祭。逾月,其長子彰善至自莆將扶柩還卜,以君卒之明年
月 日葬其里之谷城原。予念與君自丱角同學(xué),同登進士第,官翰林。又同遷官于南都,相知為最悉。乃抆淚為志而銘之。
君諱衍,字希賢,以字行,后改字汝賢,別號靜觀。姓吳氏,系出宋狀元叔告族蕃,多顯為鄉(xiāng)邑望閥。君之曾祖富,贅于韓。祖洪,并隱有厚德。父常著 儒業(yè)有名,以君貴累封侍讀學(xué)士,階奉直大夫。母黃氏,封至宜人。君自幼穎異,嘗從吳時耕、葉峻甫、葉斯培三先生學(xué),凡書再閱皆成誦,久且不忘。落筆有奇語,人間驚異傳播之。弱冠游郡庠,天順己卯(1459)領(lǐng)鄉(xiāng)薦,甲申(1464)登彭教榜進士。選入翰林為庶吉士,館閣諸老見其文,重加嘆賞。明年成化紀元(1465)拜翰林檢討。預(yù)修《英廟實錄》書成,有白金文綺之錫(賜),且加俸一級。越三載,奏最,膺書褒獎,且推封其親及于室家。甲午(1474)滿九載,擢修撰。乙未(1475)請歸省于家。既還京,又以乙巳(1485)秩滿擢左春坊左諭德。丁未(1487)[一作成化二十二年(1486)十月]用薦擢南京翰林院學(xué)士。君素豪邁,負奇氣,于人少許可。為其所可者,恒頌不輟口。宦邸作聽雨亭,時偃仰其間,吟作之余,或引觴獨酌,囂然自適。庭植名葩異卉,客至輒戒酒肴,留酌劇歡,常曰:“慶莫大于親,存吾二親壽康云胡□樂。”歲分俸以為親養(yǎng),間得纖纊織文必歸以為養(yǎng)資。每僚友合集聯(lián)句賦詩,倉卒數(shù)百言立就,音調(diào)格律皆可以追古。作其文章雄渾高古,意新語壯。如武庫奇兵光焰駭目,而莫揣其制作所由工也。既官南京,念父與伯叔父皆壽逾七十,屬予為作《三壽記》以自慶。未己,疾作,自度必不起,恒以養(yǎng)親弗終為憾。竟以宏(弘)治己酉(弘治二年,1489)五月二十八日卒,距生正統(tǒng)丁巳(正統(tǒng)二年,1437)正月十五日,享年五十有三。
君位登翰長公卿,可歷階而進,天倏奪其壽,人莫不為之惜。然予慱觀乎古今,有位通顯壽期頤,而無可述者,轉(zhuǎn)盻間,人已忘其姓字,竟淪于澌盡泯沒。而有文章可傳于后者,雖歷世既遠,人猶仰而欽之。在君子所取未必肯以此而易彼也。然則君可以慰于泉下矣。君娶朱氏,續(xù)納黃氏、何氏。朱,故弋陽簿崇訓(xùn)公之女也。宜家建下之德,人稱無間言,加贈至宜人。先君十五年卒。君時方歸省,在莆躬封其瑩即谷城原,君將合葬焉。子男三,長即彰善;次,彰武;次,彰憲。銘曰:“東野昌詩,子厚優(yōu)文,君殆兼之,永播厥芬。予非昌黎,曷敢僣云。姑揮拙筆,以志君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