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學范
一、糧食類
早米馃角,早米馃就是米糕,大米磨成漿經發酵加糖蒸成的食品,切成菱形,有時上面還撒上黑芝麻,一般稱為糕,如果是以早熟早季大米為原料,就稱早米馃。這個詞本義是菱形或不規則四邊形。比喻形狀歪歪扭扭,這就變成形容詞,首字可以重迭,如:這塊布早早米馃角,敝做得衫(不能用于做衣服)。
燙米粉。喻速成。莆田米粉既白又細,易熟,屬于快熟食品。放入沸騰的湯汁中,用不了幾分鐘,就燙熟了,撈起來加湯就可以食用。
食軟馃。莆仙軟馃,大米磨成漿,瀝成半干,搓壓成圓片狀,用水煮熟;另鍋把白糖加食用油燒熱,再把煮熟的半成品放進去炒。這種軟馃經過石磨磨出,非常細膩,吃到肚子里,就不用再開磨,直接進入下一道工序,很容易消化。所以這個詞用來比喻做事容易(不是請你吃)。如,你以為寫毛筆字是食軟馃,伓使力的(不用花力氣的)。
熰(莆仙音白讀的厚)凊糜。飯放涼了,拿去重熱。比喻遭到冷遇,或從頭再來。
食糜厄人。大米是莆仙人的主食,我們一般煮成米飯,我們是吃米飯長大的,這個詞比喻血肉之軀,含有不是鐵打的難免病痛侵襲的意思。人們說:食糜的人,齊(大家)都有生病生痛的時節。
包卷煎。卷煎是一種食品,糯米加糖煮成干飯,成長條狀放在浸濕的豆腐皮上面,卷成圓柱形,比春卷粗一點,約兩倍那么長。可做供品,油煎了吃。比喻用被子把全身裹起來。如:天時連天寒,伊厄包卷煎睏(天氣相當冷,他用被子把身子裹起來睡覺)。
五日節粽。五日節指端午節。端午節做粽子,每個粽子都用線結緊,幾個粽子的線頭結在一起,便于拿起。這個諺語比喻把零散的東西集中起來。
火翕(左火右翕,悶住。莆仙音戲陰入聲)蛋糜。先把蛋去殼打在碗里,再在上面裝上一整碗熱稀飯,過一會兒蛋被飯燙熟了,就可以吃了。鮮龍眼的一種吃法與此相似,把龍眼剝殼后放在碗底,上面裝熱稀飯。這個詞比喻活埋。如山崩一大爿,一架車乞(火翕)蛋糜落尾(山崩了大半邊,一輛車被掩埋了)。
豆糧扼軟馃,這是農歷八月初三祭灶公的食品。大米磨成漿,瀝成半干,搓壓成片狀,用水煮熟;黃豆炒熟壓碎,拌糖,最后把煮熟的半成品放入黃豆粉中,按壓,使表面沾滿糖和黃豆粉。比喻擠壓在一起,擠成一團。
食糜時。喻青少年的時候,吃飯長身體的時候。
芋馃角,芋馃是芋頭煮熟,與米漿混合,蒸熟后油炸而成的食品。外形呈三角形。比喻三角形,或三角形的角,或指地方小。
食飲糜噹,吃很稀的稀飯,比喻過苦日子,貧窮。如:有人食撈(莆仙音壺)飯,有人食飲糜噹(貧富不均)。
就米做馃。馃指大米做成的糕餅類食品如紅團、芋馃、煎馃等,與面食(面粉制品)相對。比喻有多少材料,就做成多少產品,有將就、湊合的意思。
食鹽米。食鹽和大米是我們賴以生存、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以致于迷信以為它們具有神奇的力量,被用于驅邪。對于南方人來說,人的一生吃多少鹽和米基本上是一定的,人活一天,就要吃一天,吃的總量越多,壽命越長。俗話說“我食鹽米比汝厄多”,就是說我歲數比你大,含倚老賣老之意。
食碗面。面指上面、表面。莆仙煮線面,一般在碗里煮熟的線面上放上煮熟的豬肉紫菜炒蛋香菇炒花生蔬菜等,相當于澆頭。這些東西都比較好吃,一般就著線面吃,不能一下子就吃光。而這個詞就比喻把好的東西都搜刮去了,留下較差的。
煮插粉。插粉即線面糊,線面米粉豆腐為主料,再加上豬血、豬腸子、海鮮、蔬菜等,煮成羹湯,最后還用地瓜粉勾芡,是一種美味的家常菜肴,在民俗活動中有重要作用。以前飲食店有賣,由于加入的佐料配料很多,外地人不懂得是啥,就說“那亂七八糟的來一碗”。這個詞用來比喻亂七八糟,亂成一團。比如一個小市場擠爆了卻沒人管理,攤位不固定到處亂擺,有人宰雞鴨賣還有油炸攤,賣海鮮的地方滿地泥濘,鮮菜攤前擠滿人堵住通道,自行車電動車穿行經常發生刮擦等等,里面簡直是“煮插粉”。
食面湯。本義是指大年初一早上喝了煮面的湯,比喻在結婚的那天遇雨。
糖滾轉油。糖是甜的,油香,糖加油,比喻好得不得了(實際上沒有那么好)。如:賞賀(夸獎)得糖滾轉油。
二、蔬菜類
有菜脯味,比喻有希望,有眉目。菜脯,是蘿卜切成塊狀,腌制而成的小菜,用于下飯。
撒芫荽蔥,芫荽和蔥屬于調味品,一般我們只在菜肴上加一點點,比喻斷斷續續每次只給一點點。
三、肉類
食炒骨。炒骨即油炸排骨,由于其中有骨頭,加上油炸的不像燉的熟爛,遇到有骨頭的,吃起來煞是困難,故這個詞用來比喻做事難。如:這牽事體是食炒骨,無人卜做(這件事情做起來很難,沒有人做),也用“炒骨頭”比喻難做的事情。如:好的工作都乞人搶去了咯,有添的都是炒骨頭(好的工作都被人搶去了,剩下的都是難做的)。
有豬腳食。莆仙民俗,女兒給父母做生日,一般用禮盤裝食物送去,食物中必定有線面,豬肉(帶豬蹄腿肉)。而莆仙婚俗,男家給女家送禮,主要禮品也是豬肉線面,俗稱“擔肉面”。所以舊時莆仙人如果生了女兒,父母會說“有豬腳食了”。喻生了女兒。
有骨頭湯,骨頭湯即熬豬骨頭而成的湯。莆仙話“有骨頭湯”,比喻什么都沒有,相當于普通話有個屁。有時也說有骨頭。
食狗肉,狗肉是熱的食品,特別在冬天吃了,渾身熱氣騰騰。比喻不怕冷,耐寒。比如冬天看見某人只穿很少的衣服,有人就會說他“食狗肉”。
四、魚類
魟搭鱟,將魟混同于鱟,比喻以假亂真。魟只在外形上與鱟相似,其實差別還是很大的。魟是軟骨魚,鱟則是節肢動物。
摸鱟坑,喻手氣不好。
冇蠘公。蠘(莆仙音近普通話齊)公,公梭子蟹,冇,空虛,不實。喻里面沒有實在的東西。如:面包看大大個,里向冇蠘公(面包看起來很大,里面很稀松的)。
魚炒蝦,比喻混亂。
沖(一種煮法,借音字)熟蝦蛄,煮熟了的蝦蛄,不可能咸魚翻身,喻死定了。
目珠蚶蚶。上眼皮脂肪厚,像泥蚶的外殼那樣突出來。比喻上眼皮厚。
涂螺目。涂螺即泥螺,俗稱軟螺,當厴(yan,螺類圓片狀的蓋,俗稱田螺丕)合起來即泥螺縮進去時,殼口看起來像瞎子的眼睛。比喻瞎了眼。也說目珠涂螺。
薰螺。喻臨時用煙絲煙紙手工卷成的煙,其外形一頭尖一頭粗,像棒錐螺,故名。
卓蟶。把蟶子豎著放在容器里,加水加料酒,隔水燉熟。比喻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擁擠不堪。如夏天的游泳池,學游泳的人很多,又有家長、教練,有人說去游泳池是去“卓蟶”。
蟶蚮“蟲宅”(左蟲右宅,海蜇),喻老一套,含有不喜歡的意思。有人就納悶,這三種海鮮不錯,為什么不喜歡。原來在困難時期,老百姓飯都吃不飽,最關心的是填飽肚子,對下飯的菜無所謂,而且也不能充饑。因為食用油少,煮成的海蠣蟶子沒有什么味道,甚至把海蠣熬成湯,又腥又澀。那時候老百姓吃不起肉,飯桌上除了蟶子海蠣海蜇,就是煮菜、腌菜等,天天用這些小菜配稀飯、地瓜,當然會使人們生厭,一看到就說又是蟶蚮蟲宅。現在人們天天吃白米飯,菜肴品種多,大魚大肉。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海蠣都煎得油膩膩,也可以油炸成香噴噴的海蠣餅;蟶子煮成蟶溜;海蜇已成了開胃菜,用于消化油脂,當然大家都喜歡吃。富有也會限制想象力,使人們很難想象舊時生活的清貧。
放蚮猴。我們煮熗蚮(海蠣湯,也稱蚮猴湯)時,把海蠣用淀粉拌勻后,不是一下子都倒進沸騰的湯里,而是陸續放進去。這個詞比喻本來可以一次完成的事卻分成多次不規則陸陸續續去做。歷史上就有這樣的事兒。齊宣王愛聽合奏,三百人一起吹竽給他聽。可是他兒子齊湣王卻喜歡“放蚮猴”,要樂工一個一個獨奏。
五、其他
放湯。意思是煮羹湯。莆仙飲食的特點之一,就是喜湯。干飯必有湯,很多食材如冬瓜海鮮酸菜都可以做成羹湯,也經常煮豆腐湯,做為正餐(最好配點干糧)。這個詞比喻從中作梗。有時也說放大湯。如:一牽事體好好,乞伊放湯做敝成落尾(好好的一件事,被他阻攔得做不成)。
飯配頭,指每飯必有的下飯菜。比喻經常被用做談笑資料的言論或行為。
重烰,重新油炸,比喻不是第一次的。如:伊的研究生是重烰正(才)考入的。
碗破痕在。瓷碗破裂了,裂痕還在,無法消除。比喻關系破裂產生隔閡無法和好如初。
舉瓢阿,比喻主廚、掌廚。
嘴抹油,嘴巴抹油,會說話或說個不休。如:伊今旦嘴抹油,講都無歇。
辣頭,比喻得勢。
無味道清(莆仙音雀陰平調)。比喻沒趣。如:伊介警覺講無味道清,就彎行咯(他自己覺得沒趣,就走開了)。
起冇母。起母的意思是發酵,冇意為空虛,不充實,起冇母即發酵過頭而過于空泛,無實在的東西。用于比喻弄虛作假,虛夸。有時也說阿冇起冇母。
食砂鍋炕。莆仙民俗,婦女坐月子,要吃用砂鍋燉的營養品,以滋補身體。砂鍋炕,即用砂鍋燉的食品。這個詞用于比喻坐月子。
食十二落,落即出落,指酒席上的一道菜,莆仙舊時,十二道菜的酒席算是正規而且隆重了。這個詞比喻吃酒,赴宴。比如到朋友家做客,朋友客氣,準備了好多菜。客人會說,隨便煮幾碗就厄使得(可以),伓是卜這食十二落(不要太客氣,不要像設宴一樣)。
大食咸。口味重。用于比喻過分貪欲。
白食肥,比喻光吃飯,不吃下飯的菜。
食歡喜。家有喜事時分東西給別人時說的話,希望對方也沾一點喜氣。
食碰餅。挨批評。碰本身有批評的意思,比如,伊上班打游戲,今旦食碰餅。
食慘飯。慘的意思是窮苦。比喻過苦日子,受苦。如:后生囝人無好好去學技術趁食,后日會食慘飯(年輕人不好好學技術謀生,以后會過苦日子的)。
食有飽無,本意是“吃飽了嗎”,比喻吃飽了撐著,即多管閑事。已經成了口頭禪,動不動就說“你食有飽無”。
以上詞語,大部分是慣用語。以糧食類為喻體的最多。
飲食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語言和飲食民俗有密切的關系,并且相互影響。莆仙方言飲食隱喻來源于生活,形象生動地反映了人民群眾飲食生活的一個側面,又以隱喻的方式體驗、認識、表達我們生話的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