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水
2021年4月13日《福建日報》刊登《南宋狀元蕭國梁的詩意宦海》一文寫道:永泰原名永福,于唐永泰二年(766)建縣。這個小縣城在南宋朝乾道年間著實在全國火了一把。宋乾道二年至八年(1166-1172),永泰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短短7年里連中三狀元(蕭國梁、鄭僑、黃定),成就了“七年三狀元”奇觀,成為“全國學霸之縣”,蕭國梁正是“三狀元”中最先蟾宮折桂之人。
當然,這個結論是有其一定的史料依據,如喻政《萬歷福州府志》卷四十五選舉志記載:“鄭僑字惠叔,第一人,觀文殿學士。”徐景熹《乾隆福州府志》卷三十六選舉志也有相同的記載。謝肇淛《萬歷永福縣志》卷三和陳炎《乾隆永福縣志》卷七選舉志亦是這樣記載的,并且還有人物傳。
但是問題來了,在周瑛《弘治興化府志》卷十六科目中卻有不同的籍貫記載:“鄭僑,第一人,有傳。”康大和《萬歷興化府志》卷六選舉志、金皋謝《康熙莆田縣志》卷十二選舉志和廖必琦《乾隆莆田縣志》卷十二選舉志以及葉和侃《乾隆仙游縣志》卷二十九選舉志均有相似的記載,皆云鄭僑是莆田人。
這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清官難斷家務事。還好有第三者可以作證,如明代黃仲昭的《八閩通志》卷五十三興化府科第中記載鄭僑為莆田人;在卷七十一興化府人物中也記載:“鄭僑字惠叔,鄭樵從子(侄兒)。乾道五年(1169)進士第一。”
《八閩通志》是現存的第一部福建全省的地方志,《四庫全書總目》評價說:“福建自宋梁克家《三山志》以后,記輿地者不下數十家,唯明黃仲昭《八閩通志》頗稱善本。”該《志》“不仿效其他省志通例在通志之上冠以正式省名的做法,在地方志中別具一格,后來王應山纂《閩大記》《閩都記》,何喬遠纂《閩書》,也都襲用此法……保存了大量的珍貴史料,有的且是未見于其他志乘的,體例也比較齊整,為我省編纂各級地方志之所本。”同樣,在王應山《閩大記》卷六選舉志和何喬遠《閩書》卷一百十四興化故縣宋科第中均記載鄭僑是莆田人。
其實,鄭僑是興化軍興化縣潯陽(今屬莆田市仙游縣)人,這段歷史說來話長。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割據漳州、泉州(含莆田、仙游)地區近20年的仙游人陳洪進,因“納土歸宋”有功而官至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但在他統治期間,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終于爆發仙游縣游洋人林居裔領導的農民起義。
農民領袖林居裔“聚眾數萬人(號稱十萬)抗宋,自稱西平王”。起義軍聲勢浩大,占領了游洋、廣業大部分山區,并在何嶺關、古寨嶺、河浪嶺、莒溪嶺、石壁嶺、百丈嶺等險要地段設關隘布防,以御宋軍。起義軍利用地形優勢,在游洋誘殲官兵,又經何嶺關,突襲仙游縣城。不久,經南安、洪賴,越過晉江西門朋山嶺,奔襲圍攻泉州府城,消息傳到了東京,宋太宗大為震驚,坐立不安。急忙調集兩浙、福建兵力馳援,又增派王繼升率兵前往游洋,在官兵強大的軍事優勢兵力圍剿下,起義軍終被鎮壓。
次年,宋太宗翻閱《泉福圖志》,“念游洋洞地險,思欲以德化之。”下詔割泉州莆田縣紫仁、廣業二里,仙游縣來蘇里;福州永福縣(今永泰)永泰東、西二里,與福唐縣(今福清)清源東、中、西三里;合游洋(興泰、福興、潯陽、興建四里)、百丈(崇仁、安仁二里)2鎮計14個里設興化縣,后置太平軍,軍治、縣治均在游洋鎮。
太平興國五年(980),從泉州析出莆田、仙游兩縣入太平軍,改名興化軍,管轄興化、莆田、仙游3個縣。與泉州分置,始正體統,齊于列郡,為八閩之一。后因游洋鎮地勢險要,交通不便,因福建轉運使楊克讓之奏,朝廷才于太平興國八年(983),把軍治從游洋遷至莆田縣城。
到了元皇慶二年(1313),朝廷以“舊治地窄人稀”為由,把興化縣治由游洋遷到“人煙輻集”的莆田廣業里湘溪(今涵江區新縣鎮)。后來人稱游洋鎮為“舊縣”,改稱湘溪為“新縣”,而“新縣”之名沿用至今。
至明正統十三年(1448),貢士蕭敏上本朝廷,請求裁撤興化縣。理由是“總總黎庶,非罹虎狼之苦,則厄瘴厲之災;非受饑寒之中,則遭盜賊之害;非速死亡之禍,則憂疾病之侵。若夫附邑,赤子遘兇尤甚,行者委尸于道路,居者聚骸于室內;富者棺柩暴露于風霜,貧者骨肉沉浮于川水;入其境則哀哭之聲村村而在,登其堂則嗟吟之狀人人皆然。于是豪大之族徙家而去千里之外,而所遺一二鄉民,救死猶恐不贍,安能當公門之賦役而與國家同休戚哉?”野獸噬人,瘟疫虐人,連豪門大族都難以維持,何況窮人乎!國賦無法完繳,縣治自然難以維持,朝廷因此下詔準撤。興化縣完成了歷史征程,原來由福、莆、仙、永劃出的部分疆土,從此各歸本治了。
興化縣裁撤以后,明代莊邊赤石村(今屬涵江區莊邊鎮)的周華,不辭辛勞,搜集材料,終于撰寫出《游洋志》(八卷),為四縣歷史留一份難得的寶貴資料。可惜,傳世的只有手寫本。到了民國年間,游洋人張國樞怕此志失傳,便四處搜羅殘缺的手抄本,整理出《興化縣志》,并請時任省教育廳廳長鄭貞文及鄉賢張琴分別作序,付梓刊印。為與江蘇省的興化縣加以區別,就在《興化縣志》之前加上“福建”兩字。1997年秋,蔡金耀以《福建興化縣志》校勘明代周瑛編的《興化府志》,并于2007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來,蔡先生又以該志反校《福建興化縣志》,發現張國樞的重刊本竟然出錯400多處。1999年,為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蔡金耀就點校、集資重印了《游洋志》。
在重刊《福建興化縣志》序中,莆田末科進士張琴寫道:“縣雖僻處萬山之中,而泉石奇秀,如鯉湖、夾漈,皆以風景名天下。有瑞云峰,盤踞永泰、莆田、福清三邑間,古讖有‘瑞云山下出三元’之語。乾道丙戌科(二年)蕭國梁發大魁,己丑科(五年)鄭僑、壬辰科(八年)黃定繼之,鄭僑更以相業顯。時人有云‘相去之間不百里,七年三度狀元來’。洵佳話也。”
在該志卷一村志載:“潯陽,在福興里。先儒鄭莊自莆(田)南湖徙居其地……裔孫(鄭)僑,南宋狀元及第。” 卷二墓志載:“宋狀元樞相鄭僑墓,在永泰縣教忠寺后,有碑。” 卷二宋進士志又載:“乾道五年己丑科鄭僑榜:鄭僑,有傳。”尤其是在卷五人物中用了相當的篇幅介紹鄭僑的生平事跡(人物傳)。也許因為鄭僑墓在永泰的原因,人們一般認為鄭僑就是永泰人,其實不然。殊不知歷史上泉州人歐陽詹,死后卻葬在莆田,你能說歐陽詹是莆田人嗎?
然而,最早記載鄭僑是莆田人的史料,出自宋邑人李俊甫的《莆陽比事》。在卷一“名亞虎榜,魁占龍頭”一節中云:“皇朝以進士魁天下者:熙寧九年(1076)徐鐸,紹興八年(1138)黃公度,乾道五年(1169)鄭僑。”
作為印證的史料,可參見宋代梁克家的《三山志》卷二十九人物科名中所載:“(乾道)五年己丑鄭僑榜,注:底本、庫本于鄭僑榜下,皆無鄭僑條。(鄭)僑為鄭樵從子,興化軍籍,不在本志范圍。崇抄(明萬歷刊本)卻有‘鄭僑字惠叔永福人觀文殿學士’,疑是明人添加。”也就是說,該志宋版沒有記載鄭僑科第名錄,到明萬歷年間就有了。
這一點從葉溥《正德福州府志》卷二十一選舉志中“(乾道)五年己丑鄭僑榜,無鄭僑條”就能得到佐證,從而說明《正德福州府志》一書中沒有記載鄭僑的任何訊息。可是到了明萬歷年間編纂的《萬歷福州府志》卷四十五選舉志中就出現“鄭僑,字惠叔,永福人,觀文殿學士”的記載,該志也就成為始作俑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