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封之死
《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里說道劉封失守上庸敗回成都,被劉備追究不救關羽之罪問斬的事。話說當時關公敗走麥城,派廖化去上庸求救。上庸守將為劉封、孟達,劉封問孟達:“叔父被困,如之奈何?”孟達說:“東吳兵精將勇,且荊州九郡,俱已屬彼,止有表誠,乃彈丸之地;又聞曹操親督大軍四、五十萬,屯于摩陂,量我等山城之眾,安能敵得住兩家強兵?不可輕敵。”劉封說,這我也知道,但關公是我叔父,不能坐視不救。孟達說,你把關公看作叔父,恐怕關公未必認你為侄。
劉封與孟達的對話很精妙,既有軍事上的見解,又有為人處事的心態(tài)。劉封是劉備相認的兒子。當初劉備落魄,受到劉封父親的熱情款待。因劉封相貌堂堂,頗知書達禮,劉備很是喜歡,就認其為兒子,但關公很不高興。劉備后來登位漢中王,欲立后嗣。這時已有兒子阿斗。劉備就此問題詢問孔明,孔明說:“此是家事,問關、張。”孔明玄妙地推開。劉備便派人到荊州問關。關以劉封為螟蛤子不可僭立為由投了反對票,還勸劉備把劉封遠置上庸山城,遠離中樞。經(jīng)孟達提起,觸發(fā)了痛處,劉封決定不派援兵。
關公被害后,廖化請誅劉封、孟達。孟達聞訊投魏,并修書勸降劉封,劉封勃然大怒,扯書斬使,大戰(zhàn)魏軍,終因力微難支,失了上庸,逃回成都。劉備在此情況下,不究詳情斬了劉封。
劉備斬劉封,原因是多方面的,當初相認為子,確是內(nèi)心喜歡,立后嗣時,專門派人征求關公的意見,也還是喜歡,既立嗣思想會起變化。歷史上休說相認兄弟,就是親骨肉,同手足,在權位相爭時也是你死我活的,劉阿斗雖不才,也還是親生骨肉。為劉阿斗的利益,置劉封于上庸,畢竟這也不是長久之計,如今難得有這過失,一則是怒,二則是怨,斬了劉封也罷,為此劉封做了刀下鬼。
再說劉封當時不發(fā)援兵麥城是對的。關公敗走麥城,于是窮駑之末,只有突圍回成都才是上策,上庸乃彈丸之地,地窮兵稀,如發(fā)救兵,不但關公救不了,也會斷送了上庸,上庸是西川的一個門戶,失了它,于全局大不利。這些道理,劉封、孟達、劉備、孔明等人都知,不要帶有私人感情,人人都會選擇放棄增援麥城,因當時孔明等人都知這牽進許多恩怨,故不予以揭穿,由劉備自己作主。劉封之死,死在非骨肉之情,死在劉阿斗的潛在危害。
我們撇開這縱橫交錯的恩怨,把書中引出的話題是侄子不能坐視叔父不救,我們把它引伸開來,即他人受到危害時,旁人對此能否坐視不救。我認為如此非事關全局,事關整體一般應援手相救,什么是全局、整體的事?以劉封為例,他不發(fā)救兵就與全局、整體有關。與劉備的事業(yè)比起來,救關羽是小事、局部,守住上庸才是大計。但不發(fā)救兵不等于坐視不救,劉封可派出小分隊突襲吳兵,為麥城減輕壓力;可派人到關羽那里,提出突圍的辦法。不發(fā)救兵只是不讓自己飛蛾撲火,讓上庸之兵傾巢而出去麥城去死。(蔡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