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緒
宰相陳俊卿
紹興八年(1138年),方翥、黃公度、陳俊卿、龔茂良(字實之)等莆陽士子赴京應試,龔茂良、方翥擢黃公度榜進士。何喬遠《閩書·蓄德志》記翥試闈異事云:“方翥試南宮第三場,欲出投卷,有物礙足,俯視之,一卷子也。文殊通暢,不解何以不終卷。攜取足成,併投之。翥既中第,亦不復省問。他年,翥為館職,偶及此事。有客在座,同年也,默不一語。翌日,具冠堂造方,自敘本末言:‘試日病不能支,吾扶曳而去,試卷莫記所在,已絕望矣。榜出,乃在選中,大以為疑,亦未敢泄,入京物色良是,借真卷觀之,真有續成者,竟莫測所以,今日乃知出君,君吾恩人也。’方(翥)笑謝而已?!保ò矗汉沃舅鲎运瘟x烏令周密所撰《齊東野語》卷四所載方翥試闈異事。)
翥初登第,調古田簿日,奉檄校文于黜卷中,得某字號文,大喜,白同考官,置之首選,及折號,乃梁克家也!歸語郡人李喬曰:“梁生之文,氣度宏遠,不惟當占巍科,異日乃公輔器?!泵髂?,梁果南宮第一(狀元),官至宰輔。至隆興初(1163年),以新入館,差為南省考官。初,艾軒名重東南,諸公必欲得之,以壓眾望。次云偶得某字號文卷,乃大驚喜,謂鄉刺史劉公曰:“某得之矣”!諸公始未信,及啟號果然。(見《興化府莆田縣志》卷三十五)。調閩清縣尉,次云撰《除夜寄謙之》詩云:“去年雪暗江南路,日暮踟躕無宿處。今年坐見故園春,梅花已過桃花新。東皋薄田才數畝,依方旋造逡巡酒。嗣宗痛飲是吾師,萬事否臧勿掛口。循環三百真超忽,誰向空濛問巢窟。愚癡聰慧一冥冥,不如日進杯中物。”黃公度撰《和陳應求俊卿韻兼呈方次云翥》:“策蹇沖泥到野扉,故人相對破愁眉。話因別久卒難盡,情逐杯深那更辭。十里云山乖素約,一番桃李負幽期。蕭蕭半夜空階雨,亂滴枯腸百斛詩。”到官三百日,歸。
次云撰《詩》一首:“江山入眼昔無殊,只有人事堪嗟歔。權門雜沓行苞苴,屠兒販客紆青朱。梵儀膜拜參浮屠,癡兒嬌子不識書,淫坊博塞為歡娛,金章下堂揖老胥,老胥分庭抗士儒。身裹道衣臂佛珠,歲時入謁何易于。羊肩斗酒清而腴,酬酢偃蹇以字呼。官家赤子元何辜,一毫枉直憑青蚨。十八年前此事無,作詩一笑君應呼。”(原注:此詩無題,未段數語如此,必當時有所憤激而作。今世亦然。見宋林希逸《竹溪鬳齋十一藳續集》卷三0)“自是闔門跌宕于風煙無人之處,一第三十年,所書裁三考,有旨召對,除秘書省正字,凡九月,以風聞論事聽外補。”
自紹興十年(1140年)至紹興三十年(1160年)艾軒時年已四十七歲。先是其族叔大慈善家林國鈞(字公秉,號回年),在黃石創建紅泉義學,延族子林光朝為師,“開門教授”,“一意聚徒講學不復出”。理學家次云與艾軒同為紅泉書院講友,(紅泉書院亦稱紅泉義齋、東井書堂,俗稱“古紅泉”,位于黃石文廟處。)黃公度《寄林謙之光朝》詩云:“冰壺玉塵逼人寒,忽漫過逢豁肺肝。千載有人扶古道,一時傾蓋盡儒冠。不妨我輩詩腸在,要取他年酒量寬。萬卷白頭成底事,販屠之輩任艱難?!?/span>
明探花林文《紅泉講道序》云:“吾宗國清回年公,深為此懼,以族子艾軒勵志圣賢之學,足為學者宗,乃起義塾于水南之紅泉,延艾軒為師,歲捐谷千余石,以贍學者。時四方從游者以數百計,卓越有南夫子之稱。其篤意踐履之實,不專以訓詁之改;究極性命之微,不專于科舉之文;故及門之人出而仕者,皆能建勛立業,為朝之名臣;退而處者,皆知迪德蹈義,為鄉之善士。東南學者,翕然化之。此所以為艾軒之教也?!保ㄒ姟吨乜d化府志》卷之三十一·雜記類)
“言語文字行世,非先生意也。先生(艾軒)乾、淳間大儒,國人師之。朱文公于當世之學問有異同,惟于先生加敬,于時朝野語先生不以姓氏,皆曰艾軒?!鋵W問、名聲如此。以言語文字行也,非先生意也。然先生學力既深,下筆簡嚴,高處逼《檀弓》、《穀梁》,平處猶與韓并驅。在時片簡只字人已貴重,今其存者如岣嶁之碑,岐陽之鼓矣。初,先生為布衣已負重名,后貴顯于朝。”(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之九十四《艾軒集》。按:《檀弓》,為《禮記》中之一篇?!斗Y梁》,《穀梁傳》,是為《春秋》作注解所著,堪稱儒家經典之一。據傳孔子高足子夏將此書內容口述傳穀梁俶,穀梁俶遂以記錄成書。岣嶁碑原刻于湖南南岳衡山岣嶁峰。相傳此碑為頌夏禹功績,俗稱《大禹功德碑》。岐陽之鼓,為西周成王時所刻的石鼓文。)
時夾漈、次云、艾軒三先生大名重東南。為少年朱熹所久仰。白杜村乃今西天尾鎮溪白的一個自然村,古時的驛道從福州過福清蒜嶺入莆境,經江口迎仙驛、囊山寺、吳店鋪至溪白村白杜,再經使華嶺抵達城北入莆城。宋建炎元年(1127年),大慈善家李富與方天貺通力合作建延壽橋后,驛道從迎仙驛至白杜后,過延壽橋往上林之下戴寺,即可直抵興化城。紹興庚辰(1160年)仲冬至辛巳(1161年)暮春初夏間,為來莆訪師求學,朱熹沿著驛路到莆白杜拜謁方翥、林光朝,面對相距僅一里之遙的延壽村,唐宋狀元徐寅、徐鐸讀書之延壽萬卷書樓及白杜萬卷書樓,目睹南劍州順昌人廖剛(字用中),宣和三年至五年(1121~1123年)出知興化軍,其向白杜萬卷書樓借書還書時之題詩云:“平生何啻兩瓻酒,歸計元元擔石儲”。(古人云借書為一瓻,還書為一瓻。瓻,盛酒器。)觸景生情,及探訪延壽萬卷書樓后,朱熹感慨語云:“壺公山下千鐘粟,延壽橋頭萬卷書”。(語見邑人明景泰二年狀元柯潛撰《東隴萬卷書樓記》)
鄭王臣《蘭陔詩話》云:“(翥)公解試《中興日月可異賦》一聯云:‘佇觀僚屬,復光司隸之儀;忍死須臾,咸泣山東之淚。’高宗親筆錄記,唱名曰:‘特命加一資。’到官未一載,歸與林艾軒講明理學,得楊龜山之傳。”
值得一提的是,先是紹興五年(1135年),光朝赴禮部試第。八年(1138年)再試禮部落第,其不復以得失為意。遂從浙江錢塘名儒陸子正游,“自是遂專心圣賢踐履之學。通六經,貫百氏,出入起居必中規矩,事親孝,御下仁,行己恭,執事敬,勇于義,審于思。凡其一言一動,皆足為時取式。”歸莆于紅泉書院、青山“松隱巖”學堂,五侯山“蒲弄草堂”開門教授生徒?!捌錇榻?,不專于詞章為進取計,蓋以身為律,以道德為權輿,其于圣賢微旨有得于師傳者,惟口授學者,使之心通理解。嘗曰:‘道之全體存乎太虛,六經既發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離,若復增加,道愈遠矣!”“南渡后,以伊、洛之學倡東南者,自光朝始。”人稱為“南夫子”。
艾軒在紅泉書院之傳授講學長達二十多年,自己積累不少寶貴經驗,在授學宗旨上有別于閩理學的其他思想體系,獨到之處有二:一是創立“體用為本”之思想,反對只做教條訓詁,從事煩瑣哲學之研究,強調充分發揮門人的主觀能動性,隨其深淺自行體會。先生則利導善誘,讓門人通過其深入淺出的道理,理解明白哲理之寓意。先生反對空談,強調實踐出真知,主張按自然法則,去解釋現實的社會,處之當時,尤為難能可貴。二是告誡門人,學無止境,“士要成功須定力,學無止境在慮心?!薄皶鴱囊商幏晌?,文到窮時自有神?!碧岢珜W習持之以恒。在紅泉書院講學活動中,先生仍能“早衰悟他想,惟貪把書卷。不減少年時,終日在案頭?!奔t泉學派之門徒先后起而繼之,根深葉茂,源遠流長,桃李芬芳,聲名遠播。
明《弘治興化府志》卷之三十四人物列傳方翥條載:“至是艾軒亦定交焉。及翥歸,益與艾軒講明道理,以淑問進。朱文公嘗過莆,見其論說,喜躍不寐。翥與艾軒已沒,嘆其無復繼云?!敝祆溥^莆陽謁謙之及次云,甚禮敬之。朱子嘗曰:“這道理易晦而難明。某(朱熹)少年過莆田,見林謙之、方次云說一種道理,說得精神,極好聽,為之踴躍鼓動!退而思之,忘寢與食者數時。好之,念念而不忘。及至后來再過,則二公已死,更無一人能繼其學者,也無一個會說了。”(語見《朱子類語》卷一百三十二、《艾軒集》卷十、明鄭岳《跋艾軒集后》)
方翥居家,著有《麟臺詩集》三十卷存世,其撰《呈柔立兄》詩云:“雞犬還家自識村,重營生理長見孫。時平戰地逄華屋,歲久他鄉是故園。別后塵埃如我老,歸來耆舊幾人存。雁行疇昔從游者,莫話凋零恐斷魂?!薄短m陔詩話》云:“公理學名儒,詩亦極工,佳句如‘秋明河漢外,月近斗牛旁。山寒一杯酒,歲暮兩窮人??上犎?,還當殘月時?!保ㄒ姟稐钫\齋詩話》)
《莆陽比事》“陳巖仙字、碧瀨釣影”條載:“仙篆石,在陳巖山,面平如削,文跡縱橫,若篆籀。方正字翥詩云:‘何人登眺睨絕頂,一樹一石探幽奇。蟲文鳥篆不可識,如讀岣嶁神禹碑?!扇酸烎~石在碧瀨溪東,壁立數仞,下闞深潭,石罅隱隱有蓑笠釣影在焉!方正字詩云:‘瀨寒隱魚鱉,廟古動龍蛇?!狈紧阌尉湃A山,其賦詩云:“累累蠔山著石面,此非所有能無疑?細看大石深孔竅,舟人操篙跡猶遺。乃知此山千載前,洶涌尚作海渺瀰。蛟龍魚鱉占窟宅,不省造化能密移?!薄度卧姟肪矶?/span>00五錄其詩一卷,收詩三十八首,句六。
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光朝年五十,始擢癸未科木待問榜進士,授左迪功郎,調袁州司戶參軍,未赴任。乾道二年(1166年)以名儒召對,語侵近臣龍大淵而獲罪,改左朝奉,知永福縣。五年七月,召試館職,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翌年,修成《四朝會要》一書。乾道六年(1170年),遷著作佐郎,兼司勛、司封郎官。七年,遷著作郎,兼禮部郎中。八年,進國子司業,兼太子侍讀,史職如故。乾道九年(1173年),外補,以直顯謨閣出為廣西提點刑獄。十年,移提點廣東刑獄,旋遷轉運副使,以平寇功,加直寶謨閣,拜國子監祭酒,兼太子左諭德,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
方翥所配為劉氏,先數月卒,封碩人。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乙未,翥旋卒。林光朝為撰《正字子方子窆銘》云:“子方子次云,葬之西郭大平(應為太平,縣西太平山)之原,去之千歲,當有按圖而問者。於乎!子方子弭然而長,曳然而強,弇然而張,庋然而揚。緣尺寸而下,又下之而人以為高;自視若無所用,而人以為簡;闖門見客,如不欲出,而人以為夸。子方子長于我,先我而聞道,吾事之猶吾兄。我于弱年,邂逅得子,飲酒可至數斗。后五年客錢塘,語及嵇、阮、李白、石曼卿,不覺踴躍道其事。子謂我:‘翥今也不然。一等人物,可以同出于舞雩之下,則翥也唯恐后。翥今也不然?!衣牬苏Z如宿醒,欲去是非之心,蓋自此分矣。子東還,我留苕霅,見一二長者。鹽官施廷先,吾與之定交,此為子之所畏者。我得一人曰陸子,嘗語陸子于子之前。又一人蓬累而去,乃為施子之友,嘗寄食于洞庭之上,則予忘之矣。子于莆為故家,即金紫光祿大夫諱峻之曾孫也,其大父諱元寀,故宣義郎。父諱峹,與鄉書,終其身不至京都。子六歲而孤,多所通解,書卷一過目即貫穿,下筆有軼語,嘗于州里為首選,然實非其志也。有隱君子翁深父者,子多往從之。始調閩清縣尉,道官三百日,自是闔門,跌宕于風煙無人之處。一第三十年,所書裁三考。有旨召對,除秘書省正字。凡九月,以風聞論事,聽外補。子初來都下,齒甚壯,伊水之役,有周先生者,以子為豪杰。子之道古,非緣章句,而終不肯著書。有所吟寫,多出于偶爾,不以為長技。當使孟浩然、陸龜蒙恍然一見之。子于群處如羈束,有寒蟬野鶴蕭爽出俗之度。子之膏盲乃在是,而所得毀譽當不出是耳!所配為劉氏,先數月卒。友陵逆其婦以來,乃為天水趙德莊之女。德莊重所以相友者,今為右司員外郎,從我呻吟于原上。如黃景運者,子以其女妻之。次嫁鄭樘,次未嫁。子之死,哭之累夕。來者哭于我,吾有兄之喪,未出戶。子之窆(埋葬)有日,則將齊衰以往我吊也與哉!戍來趣銘,噫吁涕下,廢一食為之銘。其辭曰:‘隨時三年,時去我走。去時三年,時在我后。有是言哉,維子之故。長松十畝,下有伏兔。白日何私?銘子之墓。”可謂“梁木其壞,哲人其萎”,謙之哀思次云,刀不能剪心愁,錐不能解腸結。(見《艾軒集》卷之九《墓志銘》)
邑人明代理學名臣黃仲昭撰《方翥、劉夙、劉朔、陳士楚、黃芻列傳論》曰:“莆人之崇正學由艾軒倡之而始明,艾軒之邃正學由方翥發之而始悟,故艾軒嘗稱翥為先聞道。朱子經莆亦稱翥與艾軒論說之善,則二公之所造詣,益未易以優劣論也?!?/span>
方翥生平事跡可參見《莆陽知稼翁集》、《艾軒集》卷九《墓志銘》、《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之一百丹五、卷之一百一十、《宋史翼》卷二十一、宋林希逸《竹溪鬳十一藁續集》卷三十、宋祝穆《方輿勝覽》卷十三、《南宋館閣錄》卷八、《莆陽比事》卷三、卷七、宋楊萬里《誠齋詩話》、《未軒文集補遺》卷下《郡志列傳論》、《八閩通志》卷之七十一、《重刊興化府志》卷之三十四、《閩書》卷之一百六、卷之一百五十三、明鄭岳《莆陽文獻》卷二、卷五、《閩詩錄》卷七、《福建通志》卷四十八、《莆風清籟集》卷五、《閩中理學淵源考》、《延壽徐氏族譜》、《興化府莆田縣志》《莆仙方氏宗譜》《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全宋詩》卷二〇〇五、《中國文學家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