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紅
壯哉!這是一幅恢宏的木蘭溪母親河的山水長卷!20米長的畫卷上,蒼山如海,浩浩蕩蕩逶迤連綿的群山在壺公山引領下,像波浪一樣曼延。木蘭溪母親河泱泱蒼蒼水繞青山,于木蘭陂經(jīng)廻瀾橋萬金斗門水分南北渠,灌溉南北洋。
這是一幅春潮涌動的從傳統(tǒng)城鄉(xiāng)邁向現(xiàn)代化都市的跨越轉變圖,這是一幅記鄉(xiāng)愁載記憶托情思的民俗風情圖。囊括歷史、人文、地理、文化、民俗、現(xiàn)代生活,是一幅充滿濃厚鄉(xiāng)土氣息的藝術畫卷。
畫家張向陽出生在木蘭溪邊,從小聽著漲潮時木蘭溪水和海水沖撞的轟鳴聲長大,對于這一方水土有著與生俱來的情感。改革開放40年以來,他又完整地看到了木蘭溪兩岸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深切的感受到莆陽大地從樸素的鄉(xiāng)村向現(xiàn)代化都市華麗轉身的過程。而如何把這些轉換為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符號和圖式,一直是向陽腦海里洶涌的波濤。
具象與情懷如何安放?張向陽選擇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城鄉(xiāng)新舊交替之“潮”為創(chuàng)作切入點,圍繞母親河的木蘭陂春來潮漲時上下游溪水和海水交接時的“春潮”為焦點,一邊以壺公山為“火車頭”展開創(chuàng)作,將莆田市的城區(qū)及南北洋平原,乃至延綿而來的木蘭山、九龍?zhí)渡健⑷仙健ⅧP凰山、天馬山、九華山和囊山等連綿群峰全部寫于長卷中。另一邊木蘭溪則向南洋平原蜿蜒而去,在涵江黃石之間的宋代寧海橋進入興化灣。
近觀,《木蘭春潮》里此起彼伏的斯情斯景可追憶,可回味,可展望。
畫作雖大都記錄上世紀90年代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卻采用了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將高腳架、莆田西高速路、高鐵、市博物館、莆田學院新校區(qū)等新的具象安插其中,虛虛實實,春潮涌動,展望莆陽大地蓬勃發(fā)展的景象。
舊情舊景則讓人回憶滿滿。
木蘭陂,魚塘。木蘭陂上下,騎車的、拍照的、挑紅盤擔的,打魚的,修補龍舟的,等等生活日常,熟悉的場景宛如夢中。倒虹吸管,錢四娘、林從世、李宏、馮智日紀念館,下游的熙寧橋,還是舊時光景。
忠明堂,清代莆田最后一名進士張琴題字的祠堂,舊稱學堂里,過去的山牌小學,華亭鎮(zhèn)“一鎮(zhèn)兩院士”之一洪茂椿上學之處,當然,也是畫家張向陽上學之所。忠明堂演社戲,莆仙戲二團的《春草闖堂》,里面的丑角肖向陽讓張向陽小時哈哈大笑,至今讓他覺得彼向陽很親切。
山牌渡槽,莆田西高速路,后角隧道,隧道口顯現(xiàn)出的屋檐就是林龍江墓所在地,即人們熟悉的“先生墓”,每年初一早很多人上去燒香禮拜。鐘潭噌響,鐘潭瀑布旁邊有個渠道,渠道的水嘩嘩嘩地流,跟山牌的水一起流到倒虹吸管。
糖廠,只畫個境界。古老的六部橋,橋上橋下騎車的,走路的,肩挑的,肩扛的忙忙碌碌,橋下運滾圓大甕的船在行進。
智泉珠瀑。廣化寺,釋迦文佛塔,南山松柏。鳳凰山,石室寺,石室藏煙所在,石室寺磚塔在滿山蒼翠中一柱挺立。已消失的北瀨飛泉。東圳水庫,莆田人的大水缸,修建不易。
三紫凌云,龜山寺,龜洋積霧,龜山寺前一排整齊的石塔。瀨溪橋,將軍山,龍泉廟,張向陽特地去寫生,尋訪錢四娘建錢陂故址。九龍?zhí)渡剑掠旰笥泻芏鄺l瀑布。
城區(qū)的哲理中學,張向陽中學學堂;莆田學院,工作之處。都留下了張向陽的青春記憶,也是很多莆田學子的青春記憶。
古譙樓,老城區(qū),文獻名邦坊,鱗次櫛比的老屋,屋門的白額春聯(lián),汽車,行人、買賣的攤販等忙碌的百工百業(yè)百姓穿梭其中。哲理鐘樓,閩中第一個中共支部成立舊址,也是哲理中學前身。三清殿,礪青中學,梅峰寺,東巖山,山上國家級文保報恩寺塔。
延壽古橋,綬溪,沿線綿延的荔林水鄉(xiāng)。
南少林,少林禪武所在。紫霄山,紫霄怪石,連理樹,學生時代的紫霄野炊令人難忘。
木蘭溪水流經(jīng)之處,有眾多的古橋,有的古橋上還跑著載滿農貨的拖拉機。荔林水鄉(xiāng)充溢其中,梯田只此黃綠。
壺公山,妙應祖師讖語云“水繞壺公山,莆陽朱紫半”。壺公致雨為一景,柯潛“看見壺公山,會開聰明花”典故誕生于此。
新度鎮(zhèn)鄭坂村的黑橋,即鐵路橋,鐵軌還在,現(xiàn)上覆水泥,上世紀90年代前經(jīng)此處運輸甘蔗,過去橋頭橋尾都是擺攤的攤販,橋下有擺渡的船夫。
黃石鎮(zhèn)有個城山,城山有個嶺,立石“界外”,現(xiàn)城山已被開發(fā),消失了。
湄洲島、賢良港,媽祖雕像,訴說媽祖故事。文甲碼頭,漁民攤販行走其間。
五侯山,可以“一山望三灣”,登上山頭,興化灣平海灣湄洲灣盡在眼前。山有仙女洞,祈夢圣地。
寧海橋,涵江廿五坎,雁陣塔,狀元黃公度讀書處。入海口,木蘭溪水奔流入海。
凡此林林總總,張向陽將以上具象與情懷通過木蘭溪兩岸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輝映,而人物民俗活動穿插點綴使細節(jié)更加生動且充滿鄉(xiāng)土生活氣息。全圖虛實相生,既有情節(jié)上的跌宕起伏也有平緩的故事梳理,也暗合了春潮起落浩蕩向前的題意。這幅圖是莆田藝術史上劃時代的創(chuàng)舉,她形象生動地畫出古代志書缺乏的綜合性的輿地圖、民俗圖、物產圖。
張向陽恩師袁武先生對其評價甚佳:這幅集人文氣息與地域風光融為一體的壯麗畫卷,再一次展示了向陽成熟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才能和創(chuàng)造力,在探求現(xiàn)實題材與傳統(tǒng)繪畫相結合的表現(xiàn)上具有非常意義。對于向陽的藝術創(chuàng)作來說,這是一個工程,是向陽多年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次檢驗。他完成的很好,不僅有藝術創(chuàng)作的高度,更是對家鄉(xiāng)真摯情懷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