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7月,我市選派9名醫務人員前往寧夏同心縣,開展支醫工作。作為援寧一員,秀嶼區醫院外科主任陳金獅擔任同心縣中醫院外科主任,用仁心仁術服務患者,贏得百姓良好口碑,續寫閩寧山海情。
陳金獅說,如果有一種記憶,能讓人刻骨銘心,那一定是這次不遠萬里的援同之行。
口/文 陳金獅
今年7月,作為莆田市“組團式”援同支醫的一員,來自秀嶼區醫院外科主任的我響應組織號召,從媽祖故鄉到西北內陸,踏著福建援寧人的足跡,肩負著組織的重托,來到寧夏同心中醫院開展為期半年的援同工作。
如果有一種記憶,能讓人刻骨銘心,那一定是這次不遠萬里的援同之行。如果有人問我,我一定自豪地這樣說。
翻開日志,百余天援同經歷情景,猶如電影放映般浮現眼前,依靠過硬的專業技術、豐富的臨床經驗,我用心用情寫下屬于自己的援同新篇章。
想起剛到寧夏中部干旱區的同心縣,我不僅適應“在莆田放眼都是綠色,而同心卻是滿目黃土”的差異,也要適應晝夜十幾度的溫差,同時克服辛辣、味濃且油咸的飲食習慣。當然在寧夏,只要提到“福建援寧”,陌生人一下子就親切了。記得有次去同心縣農貿市場買日常生活用品等,當賣菜阿姨聽出我們福建口音,獲知是援同支醫,幫我們挑選東西,同時堅起大拇指說:“閩寧協作好,福建援寧人不錯!”。援寧口碑如此好,我們更應該克服困難,用心用情完成援同支醫任務,為當地醫療事業發展添磚加瓦!
到同心縣中醫院后,我擔任外科主任,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堅持參加晨交班,開展教學查房,針對患者各種病情,結合醫學最新知識進行講解分析,舉辦醫學講座,普及相應的醫學知識,有效提高了當地醫務人員對相關疾病的認識及診療水平,進行手術指導,指導修訂診療、搶救等流程,提高學科規范化管理水平和醫療水平。
記得在八月中旬有位12歲孩子在闌尾炎手術后送到病床上后不久突然出現喘氣,心率達到136次,手抖,大家以為麻醉術后反應,當接到會診電話,我立即趕到病床邊,此時患孩也出現意識模糊,在短時間內迅速做出判斷,可能是嚴重低血糖的癥狀,下達快測血糖,果然血糖低至1.9,分秒必爭啟動相應的搶救方案,此時制定流程發揮重要作用,過了不久患孩恢復正常,家屬露出滿意笑容,同時緊緊握住我的手連聲感謝。作為組團式援同支醫一員,我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踐行萬里援寧莆同情,為援同醫療工作獻上一份力量。
“你或許無法想象,當地有些群眾受經濟和醫療條件的限制,積累了一身病無法治愈或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對這種狀況,我感到痛心。
有位69歲患者,在5年前發現乳腺癌,但受醫療條件和經濟的限制,沒及時治療,這次因疼痛而住院,發現已經晚期,錯過最佳治療。看著患者強烈求生欲望的目光,我更認真仔細體驗,因和她家屬語言溝通障礙,用手指比劃等方式告知目前病情,給予精神安慰及鼓勵,同時利用臨床經驗及前沿技術制定診療方案。當告訴她疼痛等癥狀會減輕時,她露出開心笑容。
能在病患需要的時候發揮重要作用,并得到理解和認可,是我們醫務人員的最大滿足,此事讓我更加堅信援同支醫的必要,普及醫學知識的重要性。
堅持每周三援同專家日坐診,面對當地部分患者語言溝通障礙時,我通過寫字等方式,詳細了解病情,仔細推敲診療方案,讓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得到高品質診療服務。有位老年患者,國慶節期間來門診復診時緊緊拉住我的手,激動地說:“經過主任上次診治吃藥,明顯好轉,今來復診,國慶節仍堅持門診,技術扛扛,實在讓人感動,謝謝你為我帶來健康。”
福建援同醫療幫扶已成為一面旗幟,在同心縣群眾就醫體驗中生根發芽。我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增進了當地群眾對醫療援同事業的關注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精神。
情懷無限,援同有期。我無法成就驚天動地的壯舉,唯有認真走好醫療幫扶的每一步,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腳踏實地履職,發揚醫者精神,盡己所能幫助提高當地醫療服務水平,積極助力對口協作工作,續寫閩寧“山海情”。
一次援同行,一生援同情。這次援同工作,不僅是我一次心靈的凈化和工作能力的提升,是人生的又一次成長,也是自己人生中最驕傲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