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合浦
廈門博物館的固定陳列“閩臺民俗”展館,曾于2010年獲得“全國博物館十佳陳列”的好評。我自2010年作為一個觀眾參觀該展起,到2011年進入廈門博物館當文化志愿者,又多次看過此展,后來還參與與此館相關的編書、編講解詞等工作,直至現在能夠熟練地帶領觀眾邊參觀邊聽我講解,足見我個人喜歡此展的程度。其實,喜歡“閩臺民俗”陳列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展館內包含了媽祖文化元素。今天我就為你一一解讀。
“閩臺民俗”陳列的主題是用文物來述說兩岸風情,證明閩臺兩地同根同源,證明兩岸一家親。
眾所周知,發祥于莆田湄洲的媽祖信俗,在臺灣島上分靈廟最多,敬仰者數量也最多,所以,只要說到閩臺民俗,總是無法繞開“媽祖信俗”這個話題。因此廈門博物館的“閩臺民俗”陳列,也用了較大篇幅來展示媽祖信俗。其主要內容集中在第二展廳和第三展廳。
第三展廳展示的是兩岸漁女風情,主要是聞名海內外的“福建三女”——湄洲女、惠安女和蟳埔女。其中“湄洲女”與媽祖信俗有著密切聯系,讓人一看就會遙想千年前的神女媽祖的音容笑貌。
第二展廳的主題就是詮釋閩臺民間信仰的淵源關系,其中最突出的是媽祖信俗和吳真人信俗。涉及媽祖信俗的文物和照片有三組,分別是:一、祖廟祭典;二、臺灣媽祖分靈廟;三、清代《天上圣母實錄》匾。我想重點介紹一下《天上圣母實錄》匾這件珍貴的媽祖文物。
《天上圣母實錄》匾是清嘉慶十年,也就是公元1805年農歷正月立在廈門天后宮的。這塊匾木質,黑漆金字,匾文用正楷書寫,共766字,文字摘自著名的史料《福建通志》,詳細記錄了媽祖生平、成神、歷代王朝對媽祖褒封的史料,以及清朝時期媽祖數次顯靈的傳說。
據此匾記錄,媽祖,原名林默,誕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農歷三月二十三日,逝世于宋太宗雍熙四年,也就是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初九。這位心地善良的女子生前就扶危濟困,救助海難,受到人們敬重;死后被立廟奉祀,并衍化出許許多多靈驗神跡。得到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皇帝褒封,最終確立了媽祖作為海神的至高無上地位,形成影響廣泛的民間信俗。
這塊匾除了介紹媽祖生平事跡之外,還重點敘述了媽祖“澎湖助戰”和“庇佑福康安”兩則十分經典的媽祖傳說。
先說媽祖“澎湖助戰”的故事。據史料記載,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83年農歷六月,施瑯奉康熙皇帝統一臺灣的命令,率水師進攻臺澎。作戰之前,媽祖托夢給水師千總劉春,告訴他“二十一日將攻克澎湖,七月必克臺灣”。是日,當雙方在海上激戰時,清軍將士們似乎見到媽祖出現在左右,為大家助力,于是全軍奮勇前進,大勝敵軍,迫使割據臺灣的明鄭政權投降,清朝終于統一臺灣。戰后,施瑯將統一臺灣戰斗中得到媽祖庇佑的神跡奏報康熙皇帝。康熙隨即頒詔將媽祖原來“天妃”的封號升格為“天后”,并列入國家祀典。
另一則傳說,說的是乾隆五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86年,臺灣爆發林爽文起義,乾隆皇帝派閩浙總督福康安前往鎮壓。福康安率大軍渡海登臺平叛和凱旋返回廈門時,都在海上得到媽祖庇佑,使他順風順水完成任務。平亂之后,福康安奏報皇帝為媽祖加封,并請朝廷在鹿港興建天后宮。
明末清初,媽祖信俗傳入臺灣,成為臺灣民間信仰中最受尊崇的神衹。至今,媽祖敬仰者占臺灣總人口的三分之二,每逢湄洲媽祖誕辰,臺灣各地媽祖分靈廟都會組織盛大的進香團到湄洲祖廟朝圣。可以說,媽祖信俗已經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廈門市博物館這塊《天上圣母實錄》匾,是研究媽祖文化的珍貴文物,也是閩臺兩地文緣相承的重要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