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生
今年,成功塑造多個經典人物形象的莆仙戲藝術工作者黃艷艷,光榮地成為一名黨的二十大代表,她深受鼓舞和激勵。從藝23年來,她匠心筑夢,碩果累累。
今年9月15日晚,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暨第十七屆“文華獎”獲獎劇目正式揭曉,由莆田市政協委員、國家一級演員吳清華、黃艷艷主演的莆仙戲《踏傘行》榮膺第十七屆“文華大獎”,這是福建省時隔十五年,再次榮獲該項殊榮。
此前的2021年5月21日,第八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揭曉,黃艷艷憑借現場競演劇目《踏傘行》的精彩演繹,摘得梅花獎。
繼黃艷艷獲得梅花獎之后,此次《踏傘行》榮獲“文華大獎”,被譽為“一出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突破創新的典范式劇目”,編、導、演、音、舞,特別是主演黃艷艷、吳清華的表演得到高度的評價,全國知名專家撰文高度評價該劇是“南戲活化石”莆仙戲這一古老劇種傳承與創新的里程碑之作,是中國戲劇節的“現象級作品”,有望成為時代戲曲的新經典。
黃艷艷出生在莆田西天尾鎮渭陽村,鄉人俗稱此村為“渭莊”。她在幼年時,一副假小子的模樣,十分頑皮,和村里的男孩子一樣“野”,成天和村里的小伙伴聚在一起玩耍嬉戲。
“渭莊”是莆田黃氏家族的聚落村,那里的村民十分愛看莆仙戲,那些年,每年都有幾十場莆仙戲在村里戲臺演出。童年的小艷艷十分愛看莆仙戲,對高高的舞臺,總有一種向往,為了靠近臺上演員,她常常爬到“戲棚”上,或坐或趴在邊上仔細觀賞,每回都看得非常著迷。
艷艷記得十二歲那年,村里鬧元宵期間,請來當地最好的莆仙戲劇團來演出,她非常高興,早早地來到村里戲臺邊,不經意走進演員的化妝間,看見不少演員在化妝,她感到很稀奇,她安靜地站在一邊看著演員一筆一畫慢慢勾勒妝容、整理頭飾等,越看越入神,眼神里充滿一種渴望。小艷艷心想:“我要是能換上戲裝上臺演戲多好?!睆哪菚r候起,她對莆仙戲表演如癡如醉,當一名莆仙戲演員的夢想在艷艷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1997年,這個癡愛莆仙戲表演藝術的鄉下小女孩已經16歲了,高挑的個子使她順利地考進福建省藝術學校莆田分校,學習莆仙戲表演藝術,專攻閨門旦、青衣。在學校里,她勤修苦練,又肯動腦筋鉆研,又得到了不少好老師傳幫帶,他們是著名的莆仙戲表演藝術家黃寶珍、王國金、陳先鎬、祁玉卿等,這些莆仙戲名角把掌握的表演技藝毫無保留地傳給了這位女弟子。他們不僅在于其藝術創作中對人物角色的精準把握和逼真塑造,使舞臺表演和人物生命融為一體;在于他們廣采博蓄,跨越多個分行當,嫻熟運用多種表演程式,使莆仙戲表演升華到新的高度;也在于其依劇情之需,大膽吸收民間音樂精華。名師們對這一古老劇種的滿腔癡愛,為莆仙戲表演的拓展,為莆仙戲藝術的傳揚光大蓄積了豐厚的藝術精粹。艷艷深刻地體會到,老一輩名師對莆仙戲的無比敬重的態度,是她最應該學習的。在藝校學藝的日子里,她練功、練嗓、練唱、念白,項項都刻苦地練,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下,練習旦角“蹀步”“碎步”“搖步”“雀步”“云步”“伡肩”“放肩”等特色科介的運用,還有手法、眼神、唱腔等表演基本功,跟他們學習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她每天一大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練基本功、練唱腔,練道白,一字一腔不斷學練,一點都不敢粗心。課余時間也堅持學不斷練,把名師的演藝功學好練好,從而奠定了扎實的表演技藝功底。她第一次在藝校上臺表演,演的是《高文舉·掃紗窗》里的王玉貞,節奏明快、活潑流暢,一招一式、干凈利落,在戲臺上初露了表演才能。
2000年,艷艷從藝校畢業,進了莆仙戲二團繼續學戲,20剛出頭的艷艷對莆仙戲傳統藝術懷有無限的崇拜,剛畢業的她特別想上臺演戲,她十分愛惜拿到手中的劇本手抄稿。跟隨劇團下鄉演出,演員們在臺上表演,她則在臺下認真對照劇本,一句一句記下同臺演員的唱詞和道白。一場戲,會演好幾遍,凡是這個角色的場次,對方的唱詞和道白都記了下來。這時的她鉚足了勁兒學習,希望盡快上臺演出。她的不懈努力引起劇團領導的高度重視。
很快,機會來了。一位老演員離團另謀出路,劇團領導便推薦艷艷代替她飾演莆仙戲《真假乘龍》中的一個小旦。她很珍惜這次排練的機會,自己拼命地揣摩排練,一絲不茍。不久后,艷艷獲得劇團領導同意她上臺演出。這是她第一次上臺,劇團在離渭莊不遠的梧塘鎮演出,黃艷艷特地打電話請父母來看戲。演出時戲臺下坐滿了觀眾,這對于舞臺表演經驗不足的黃艷艷來說,無異于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但她怎能辜負劇團領導及諸位老師的期望呢?她很快戰勝了膽怯,坦然地踏上舞臺……汗水不斷流下,汗珠粘在睫毛上了,她全然不顧,仿佛完全沉浸在劇中角色中。帷幕,落下了,燈光,暗淡了,她自沉迷中醒來,臺下熱烈的掌聲告訴她:我成功了!她的表演得到老師和觀眾的認可,也給他們留下較深的印象。
自那以后,艷艷秉承投身藝術、精益求業的無悔初心,充盈著飽滿的藝術追求和強烈的鉆研精神,又先后師承著名莆仙戲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黃寶珍,莆仙戲表演藝術家王國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梅花獎獲得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傳承人王少媛,主攻正旦。老一輩藝術家們把他們的表演絕技傳給她,她聰明穎悟,總是勤學苦練,如莆仙戲特有的“蹀步”,搖搖曳曳,碎步向前,表現旦角“行不動裙”的姿態,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她卻練了整整三年。功夫不負有心人,黃艷艷表演技藝得到很大提升,面對不同角色的不同表演,她總是得心應手,盡心傾情于舞臺表演中。
那時候劇團下鄉演出,一年都超過300天,排演《巧團圓》《公主出天花》《真假成龍》《黃金夢》《明宮傳奇》等下鄉的戲,一天兩場,她幾乎一場不落。艷艷的嗓音甜美醇厚、音域寬廣、清亮透徹,唱腔情感豐沛、委婉細膩。她在表演上極為豐富,動作細致,善于把人物內在情感和形體動作身段的表情結合,入戲入景,生動感人。從此,艷艷在觀眾中的名聲越來越大。那時候,十里八鄉的村民只要聽到有二團演出,都會從四面八方趕來,不少村民都會喊起艷艷的名字,“艷艷又給我們演戲來了!”這樣看似簡單樸素的招呼,卻恰恰是鄉親們給她最好的褒獎。
在后來十多年的莆仙戲舞臺藝術生涯中,艷艷始終不敢松懈,仍然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她以莆仙戲老一輩藝術家為范,不斷吸取她們杰出的藝術造詣、醇厚的唱腔韻味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后,形成了個性鮮明、獨特的表演藝術風格,并具備了深厚的文化藝術修養、廣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生活積累。她在莆仙戲旦角表演上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成為莆仙戲演藝圈最具人氣的青年演員之一,她的旦角表演技藝讓觀眾為之耳目一新。由于艷艷不忘初心,篤學踐行,她的藝術成就顯著。艷艷的唱功尤為突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注入新的唱法,既甜美醇厚,又別有戲曲韻味,唱、念俱佳,聲情并茂,成為莆仙戲二團當家名旦,她先后在莆仙戲《江上行》《天子與嬌客》《殺貢鶴》《狀元與乞丐》《江梅妃》《海神媽祖》《目連救母》《踏傘行》《御史江春霖》等劇目中擔任主角,成功塑造劉宜春、安慶、沈氏、媽祖、王慧蘭等一系列身份、個性、經歷、情感各不相同人物的藝術形象,在表演、唱腔等人物塑造上跨度很大,同時成功地把握了這些劇目對演員唱、念、做及內心情感的要求,演出了光彩和深度,顯示了她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多方面的表演才能。許多觀眾看了她的演出之后好評如潮。她主演的多部劇目屢獲國家及省級獎項。如獲得第六屆中國“映山紅”戲劇節演員一等獎;福建省第24屆戲劇會演演員獎;第十屆福建省“水仙花”戲劇獎比賽金獎;福建省第25屆、26屆、27屆戲劇會演表演一等獎等。
2011年福建省莆仙戲劇院成立,黃艷艷調入莆仙戲劇院,擔任副院長。她常年排戲演戲,將最好的藝術傾情奉獻給觀眾。2015年6月,以帶隊領導和主演的身份,帶領莆仙戲劇院一行25人赴臺灣各大高校參與“福建文化寶島校園行”活動。在莆仙戲表演藝術上,她以名家為范,不僅是莆仙戲藝術傳統的忠誠繼承者,更是果敢的藝術創新者。她精準把握莆仙戲曲規律,諳熟傳統,并勇于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不斷在表演藝術創新中尋找適應觀眾的審美要求。2018年5月,她獲評為國家一級演員的任職資格。2018年7月,艷艷參與的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福建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劇目莆仙戲《海神媽祖》赴東南亞巡演,巡演歷時12天,跨越2個國家4個城市,取得圓滿成功。她在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獲獎作品《江上行》,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海神媽祖》,福建省百花文藝獎獲獎作品《江梅妃》,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補助資金項目《目連救母》《玉簪記·琴挑》等劇目中擔任主演。她的旦角科介示范被拍攝成莆仙戲傳統科介影像資料公開發行,成為莆仙戲表演界的重要教材。
在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的舞臺競演上,艷艷憑借《踏傘行》這部力作中飾演王慧蘭一角,其嗓音醇厚甜美,音域寬廣,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匯新唱法,又葆有濃烈韻味;表演端莊惠秀,蹀步、搖步足下生花,與手法、肩功、眼神融合一體;人物情感表達委婉細膩,從容灑脫,聲情并茂。并在全院演職員默契配合下,跌宕起伏的劇情發展、悅耳繞梁的音樂旋律、古樸唯美的舞臺設計、典雅靈動的藝術呈現,扣人心弦之際蕩漾起令人哲思的魅力漣漪,讓觀眾陶醉其間、回甘綿遠,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她以戲曲類前茅的決賽佳績喜獲中國戲劇梅花獎,成為莆仙戲名旦王少媛之后莆仙戲綻放的“第二朵梅花”。
當筆者詢問黃艷艷獲得梅花獎的感受時,她感觸頗多,但她談的最多的是感恩和感謝。黃艷艷深情地說:“感謝中共莆田市委、市人民政府以及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感謝主管局的悉心指導;感謝《踏傘行》主創團隊打造了這樣優秀的劇目,感謝院團領導的傾力支持和全體演職員的齊心協力。感謝梅花獎這個神圣的舞臺,讓我們千年莆仙戲綻放光彩。獲得梅花獎不論對一個劇種還是對一個地方,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它是一種鞭策,是一種鼓舞,更是一個良機。今后,我要以梅花的精神砥礪前行,更好地傳承和發揚莆仙戲表演藝術。”
去年9月,《踏傘行》再獲第三十五屆田漢戲劇獎,為我省唯一獲獎劇目。今年9月,《踏傘行》又一次以生動演出、精湛藝術、豐富內涵,在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暨第十七屆“文華大獎”的比賽中脫穎而出,喜摘“文華大獎”。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獎是文化和旅游部設立的國家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文華獎每三年評選一次,本屆全國共有39部戲曲、舞劇、歌劇、話劇、音樂劇參評,賽事比拼異常激烈,最終有15個劇目獲得“文華大獎”。 (圖采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