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尚民
明朝時期,倭寇頻頻侵擾我國東南沿海,嘉靖四十一年對莆陽大地的入侵尤為嚴重。興化府城、平海衛(wèi)城先后失守陷落,慘遭血洗。唯莆禧所城堅守五十多天而金湯不破,并令倭寇望城生畏,自潰鼠竄。創(chuàng)造了抗倭史上以少勝多的輝煌戰(zhàn)例,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令人蕩氣回腸的歷史篇章。
勝仗是如何煉成的
一、一個站在前輩肩上的少年指揮官。大凡一場勝仗的取得,指揮員的作用至關重要。而這場戰(zhàn)役的指揮官就是所城世襲千戶梁氏八世祖梁朝英。這是位承襲先輩榮耀的少年將軍。梁氏世代以武功報國。一世祖梁峪,祖籍遼東閭陽縣山后村,隨明太祖抗擊元兵平定金陵立下赫赫戰(zhàn)功,授山東平山衛(wèi)千戶,贈定遠將軍。二世祖梁海因征戰(zhàn)有功,封武節(jié)將軍,于宣德二年奉命調莆禧所世襲千戶。三世祖至七世祖均世襲千戶武節(jié)將軍。這些先輩勵精圖治,守責保安。在他們的治理下,所城民眾曾經有過安居樂業(yè)的安寧祥和時光。流傳至今的民謠“莆禧嫂柴破破、米簸簸、戲看看”正是當時民眾輕松裕實生活寫照。梁氏幾代世襲千戶勤政廉政親民愛兵,樹立了崇高的威望,積淀了良好的軍心民心基礎。朝英年少襲職,承家風學榜樣,自然而然即獲得大家的擁戴和信賴。自古英雄出少年。朝英自小受“志學開國”、“文傳孔孟”家教熏陶,習武好文,博學韜鈐,諳熟兵法,弱冠之年即逐漸成長為智勇雙全的少年將軍。他文質儒雅卻不失堅毅果敢,能在泰山壓頂下不畏懼,沉靜應戰(zhàn),挽狂瀾于既倒,指揮了一場堪稱經典的保衛(wèi)戰(zhàn)。
二、一支有凝聚力戰(zhàn)斗力的隊伍。民心士氣是打贏戰(zhàn)爭的關鍵因素。朱元璋開國之初就建立衛(wèi)所軍戶屯田制度。軍戶也是世襲的,屯田由朝廷劃撥。一些衛(wèi)所高級軍官鉆屯田制度漏洞,占奪屯田,任意役使衛(wèi)所軍戶,很多軍戶甚至被逼為權貴種田,淪為佃戶,致使軍士逃亡。而軍官則引以為利,以貪污缺額月糧。而形成強烈反差,莆禧所城在梁氏世襲千戶治理下,軍心穩(wěn)民心安,軍民向心力強。莆禧所城是他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家園,守衛(wèi)自家安寧生活成為共同的信念。他們服從軍令聽指揮,在勤勞種地的同時,積極參加操練備戰(zhàn),有時還進行演習比武競賽。據《閩書扦圍記》等有關記載,莆禧所城軍士訓練有素,習海熟練利用地形地物,勇敢無畏武藝高,善用器械兵器拼殺,團結協和,聞號則奮勇。是一支具有家國情懷軍事素質強的勁旅。當他們耳聞目睹倭寇燒殺搶掠,破壞和平安寧的生活環(huán)境,如今把戰(zhàn)火燒到家門口,必然更激發(fā)了同仇敵愾誓死保衛(wèi)家園的戰(zhàn)斗激情。
三、一套靈活機動的戰(zhàn)術應用,也是克敵制勝的法寶。強敵來犯,孤軍無援,如何堅守擺兵布陣運用戰(zhàn)術,就嚴峻地擺在主將朝英面前。他沉著鎮(zhèn)靜指揮若定。調派三位經驗豐富的百戶分別防守西南北三個城門。在城中制高處城隍廟埕豎立幾丈高的天梯,派勇敢的軍士爬上梯頂擔任了望哨,把四周一覽無余,隨時掌握城外倭寇兵力分布攻勢動態(tài)。同時組建一支快速反應精銳別動隊,及時增援薄弱環(huán)節(jié)。再來看四個城門的防守情況。城西門外筑有旱壕為塹,工事堅固。敵寇屢次強攻,損兵折將,死傷慘重,不能得手。城西通陸路腹地,敵恐萬一援兵來,將受腹背夾擊,故就不敢戀戰(zhàn)。南門地勢險要,門外緊挨九十九戰(zhàn)(九十九級臺階),臺階下就是大海,敵寇布陣施展的余地少,兵力相對單薄。守城將士乘敵不備,主動出擊,居高臨下,直接把倭寇趕下海喂魚。北門則采取誘敵入甕的戰(zhàn)術,故意放出虛檔,讓賊寇以為有機可趁,派小股偷襲,鉆涵洞入甕城,卻被關門打狗,一網打盡,有來無回。果不出意料之中,倭寇以為東面可攻可退,把重兵放在進攻東門上。殊不知,主將朝英親自坐鎮(zhèn)迎擊,這里成為最慘烈的決戰(zhàn)主戰(zhàn)場。朝英身先士卒,挑槍刺殺。將士們倍受激勵,個個斗志昂揚,殊死拼殺,浴血奮戰(zhàn),擊退了倭寇一輪輪強攻,只打得城下倭寇尸體成堆血流成河。這一仗,還仰仗城隍爺神威助陣。白天時不時車鼓喧天,入夜則燒火堆象火云、四布神燈繞城,鎮(zhèn)赫賊寇。當時正值秋冬之交,寒氣料峭,將士們卻拼殺得汗水濕透戰(zhàn)袍,有的干脆赤膊上陣,越戰(zhàn)越勇。倭賊從未遇到如此強悍神勇的對手,知是城隍爺顯靈,神兵來助戰(zhàn),更嚇得膽戰(zhàn)心驚,望城生畏,只好狼狽逃竄。朝英看準時機,一聲令下,乘勝追擊。將士們聞號奮勇爭先,伴隨著“進啊進啊”的吶喊聲,沖上馬路頂出城門,順著蜈蚣道一直追擊到下沙前海灘,又消滅了大部分殘敵。莆禧城抗倭保衛(wèi)戰(zhàn),歷經五十多天,終于大獲全勝。
勝仗后的情況
舉城狂歡。勝利來之不易,人神同歡共慶。人們敲起了鑼鼓,燒起了篝火,圍著火堆載歌載舞,把助戰(zhàn)神將像抬上粽轎上顛下擺歡騰跳躍。擁著城隍爺塑像繞境巡游,隊伍浩浩蕩蕩,沿道鞭炮轟鳴,禮花綻放,舉城沸騰。夜未央,興未盡,繼續(xù)舉燈大游行。今天我們在莆禧正月十九日鬧元宵看到的僮身打赤膊爬刀梯、燒火堆,象火云、擺棕轎、車鼓隊、游燈暝等,都是當年戰(zhàn)斗情景的投影和追憶。后人以這鬧元宵獨特民俗方式來紀念那場輝煌的勝利。
褒獎受封。戰(zhàn)打完后,循例要向朝廷呈報戰(zhàn)果。報告的內容大意是這場勝利全靠城隍爺顯神威。這個報告很有水平。君不見本朝三寶太監(jiān)鄭和多受皇帝恩寵和信任,而他每次下西洋回京上奏章,都不提自己如何戰(zhàn)勝艱難險阻,能平安凱旋全是媽祖顯靈庇佑的結果。官場規(guī)則有樣學樣。把戰(zhàn)功歸于城隍爺,而城隍爺是皇帝封的不是,歸功于神明天助,而皇帝是奉天承運的天子啊,所以歸根到底一切歸功于圣明的皇帝。皇帝閱后自然龍顏大悅,下圣旨詔封莆禧城隍爺威靈公,并御獎黃袍。當然皇帝也心知肚明,神明顯靈是一方面,仗總歸得有人打啊,于是又加封這場戰(zhàn)役指揮官梁朝英進階將軍。朝英之后,朝廷嘉異其功,又隆恩蔭封其子臺衡世襲指揮使正三品,授定遠將軍。
影響深遠。這一仗大大提升了莆禧城的戰(zhàn)略地位。這一仗打出了聲威,使莆禧城成為抗倭前線一面旗幟,其戰(zhàn)略地位價值更加突顯。朝廷高度重視,除了仍由三品指揮使繼續(xù)坐鎮(zhèn)所城,同時選調一批素質強的將士充實其他衛(wèi)所,指導訓練,提高防衛(wèi)能力。平海等地有梁姓即是當時調派過去的,其后裔排行輩字與莆禧梁姓相同,即可證明這點。這一仗狠狠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令倭寇心戰(zhàn)膽寒,聞莆禧城威名而色變,從此以后就再也不敢覬覦這里。為了嚴正警告妄圖來撒野之賊寇,人們還在東門城外豎立塊呂仙師阿咒碑,鎮(zhèn)壓那些喪命的兇煞惡鬼,使之永遠不得翻身再興風作浪。這一仗充分展示了莆禧軍民的英雄氣概。面對強敵,眾志成城、英勇無畏的戰(zhàn)斗精神和浩然正氣,永遠成為激勵子孫后代自強不息砥礪前行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