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
清《四庫全書總目》卷二十三云:“周禮補亡六卷(衍圣公孔昭煥家藏本),元邱葵撰。葵字吉甫,莆田人。《閩書》作同安人,未之詳也。”清代人在編纂《四庫全書》時都無法確認《周禮補亡》的作者邱葵是莆田人或是同安人。然近年來,時常見諸報刊中的莆人文章,幾乎在引用此書時皆言邱葵為莆田人無疑。但事實上只要翻閱地方志乘就不難發現,邱葵并非莆田人,而是地地道道的同安人。依據何在?
一、據(明)何喬遠編纂的《閩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卷一百二十七載:“邱葵,字吉甫,同安人。居海嶼中,因自號釣磯。蚤有志考亭之學,初從辛介甫,繼從信州吳平甫授《春秋》,親炙呂大圭(一作呂大奎)、洪天賜之門最久。風度端凝,如立鶴振鷺。宋末科舉廢、杜門勵學。所著有《易解義》《書解》《詩口義》《春秋通義》四書。日講經世書,聲音既濟,圖《周禮》補亡。元時,倭寇至其宅,他無所犯,惟取遺書以去,故其著述多無傳者。”何喬遠是泉州人,同安縣南宋時隸屬泉州府,可以說何與邱是同鄉,他所記述的史料應該是比較可信的。
二、(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六十七人物志儒林傳也載:“丘葵,字吉甫,號釣磯。同安人。……時宋末科舉廢,杜門刻志,學不求知于人。著有《易解義》《書直解》《詩口義》《春秋通義》《四書日講》《經世書》《聲音既濟圖》《周禮補亡》,取五官中錯簡成之。卒祀邑之先賢祠。”
三、《大明一統志》卷七十五泉州府人物邱葵傳:“同安人……御史馬伯庸薦于朝,未下而卒。”
四、清雍正《福建通志》卷四十四泉州府人物亦云:“邱葵,字吉甫,同安人。……德祐(1275—1276年)間,科舉廢,絕意進取。所著有《易解疑》……《周禮補亡》。景炎(1276—1278年)間,蒲壽庚以城降元,益自韜晦。元遣御史馬伯庸來征,匿不就。復遣達魯花赤賁幣至其家,力辭。伯庸悉取其書以去。卒年九十,配享朱熹祠。”而同書莆田無此人。
另據《民國同安縣志》卷二十九《人物志·儒林》、《金門志》卷九《隱逸》、清《泉州府志》卷四十一《列傳》和黃宗羲《宋元學案》卷六十八以及臺灣王德毅等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邱葵條等史料綜合認證:
邱葵,字吉甫,號釣磯,生于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同安翔鳳里小嶝嶼(今屬金門)人。他少時聰穎好學,進秀才后又拜呂大奎等許多儒學名家為師。呂大奎師事王昭復,而王昭復曾拜朱熹的門生陳淳為師,故邱葵為朱熹的四傳弟子,其氣節與學術造詣,在泉郡頗有名氣。當時政局動蕩不安,朝廷下詔廢科舉制,邱葵便打消了功名進取之心,在島上閉門刻志勵學,不求人知,平時以耕種、垂釣自給。
宋景炎元年(1276年),邱葵的恩師呂大奎(1271—1273年間任興化知軍)不肯降元被害,激起邱葵的民族義憤,他痛不欲生,滿懷悲憤地作詩悼念,還送長子邱必書隨張世杰入粵勤王。元朝建立后,朝廷知道邱葵在地方上有很高聲望,派遣御史馬伯庸到島上征召邱葵,他避而不見,抗節不仕。同安縣達魯花赤也帶著重金至家禮聘,邱葵仍然堅決推辭,并寫了一首卻聘詩,廣為后人傳誦。
此后,邱葵長期隱居海島,晚年專心著述,八十一歲時他還作《周禮全書序》傳世。可惜大部分著作如《易解疑》《詩直講》《書口義》《春秋通義》《禮記解》等被元吏取走,留傳下來的僅《周禮補亡》和《釣磯詩集》。元至順四年(1333年),邱葵在島上去世,享年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