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文 廖祁勇/圖
在海峽兩岸,在世界各地,凡有海潮漲落的地方,凡有海船進入的港口,都有華人的身影,也都有華人供奉航海女神的媽祖廟。
在媽祖故鄉莆田,大大小小的媽祖廟難計其數。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湄洲島上的媽祖祖廟,它是全世界三億信眾心中的圣地,也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信俗”的發祥地。緊隨其后,能與之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便是秀嶼區的平海天后宮了。它始建于宋咸平二年(999),即媽祖(林默)升天后的第12年,迄今已有1023年歷史,是全世界第一座媽祖分靈宮廟,也是全世界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宮殿式原構媽祖行宮。
作為媽祖的同鄉晚輩,筆者經常前往湄洲島朝圣,并在40歲(1982)出版第一部散文集時,就以《海峽女神》作為書名,借此表達我對她的崇高敬意。然而,與湄洲島祖廟隔海相望的平海天后宮,我卻是到了73歲時(即2015年6月17日),才有緣駕著輪椅前往參拜。盡管我姍姍來遲,今之所見,皆前所未見;今之所聞,均前所未聞;特別是蘊藏在它身上的三大歷史文化之謎,更讓我深深為之震撼,為之著迷,為之浮想聯翩。
謎之一:宮門外一口小小的古井,何以能同時供三萬多將士飲用,并由此打贏一場戰爭,一場事關祖國統一的跨海之戰?
謎之二:神龕中所供奉的媽祖神像,別處多為一尊,此處為何五尊并列,宛如海空中五朵永不凋謝的祥云?
謎之三:作為宋代宮殿式的古建筑,其木石建材,何以處處含有“108”這個神秘的數字,其背后,又暗藏什么玄機?
現在,就請讀者隨我走進平海鎮,走進古衛城南門外的濱海路,走進這座面對大海,閱盡千載風云、萬頃波濤而泰然安坐的天后宮,來一探究竟吧!
一口古井與一場戰爭
是的,就是這口古井,這口與大海僅有一箭之遙的古井,宛如一枚光榮的勛章,掛在千年古宮的胸前,閃閃發光。
它的井盤并不大,由四塊方石圍成,狀如一只海龜的龜背。其南邊,有一塊圓石,被雕刻成龜頭的形狀,面對平海灣,似在默默觀望空中的云起云飛,海上的潮漲潮落。其北邊的龜尾處,豎立一方石碣,上刻“師泉”兩個端正的楷字。按照《易經》的說法,地中有水曰“師”,顯然,“師泉”之意,就是從地底下冒出來的一口泉水井。為這口泉水井書刻“師泉”二字的,不是別人,而是中國歷史上為收復臺灣寶島立下赫赫戰功的施瑯大將軍。
據有關史料記載:清康熙二十年,施瑯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負責跨海作戰,收復臺灣,實現祖國統一。“深知水性”和“海中風候”的他,當即選中平海為舟師基地,進行備戰。到了次年冬,即康熙二十一年冬,從各地集結到他麾下的水師已多達三萬多人,他們一邊籌集糧船,等候季風,一邊進行強化軍事訓練。驚濤拍岸,戰云密布,浩蕩之師,如利箭在弦。
然而,因清廷歷年海禁,沿海居民被迫內遷,作為“界外”的平海,屋舍被毀,水井被填,當地僅存天后宮等幾處宮廟,滿目荒涼。加上天公不作美,時值大旱,三萬大軍,飲水遂成一大難題。為此,施瑯不得不一邊祈求媽祖保佑,一邊到處尋找水源。
據民間傳說,就在將士們往下深挖天后宮前這口業已荒廢的古井時,奇跡出現了,源源不絕的泉水,清冽甘甜的泉水,突然從地底下滲了出來,冒了上來,噴了出來,且日日夜夜,越涌越多,越噴越高,于是,痛飲甘泉的官兵們在歡呼聲中奔走相告,都說是媽祖顯靈,涌泉濟師,可見我軍乃正義之師,威勇之師,此番跨海之戰,必勝無疑!果然,在此后澎湖的七晝夜激戰中,媽祖女神又派千里眼、順風耳率天兵天將漲水助戰,讓施瑯大軍勢如破竹,一舉攻克澎湖,登陸臺南,收復全臺灣。戰后,施瑯不但為此井書刻“師泉”二字,還親自撰寫《師泉井記》一文,立碑矗立于平海天后宮之內。如今,豐碑尚在,雖然某些字跡業已漫漶,但全篇碑文仍依稀可辨,作為見證歷史的鎮宮之寶,天后宮也因此被國臺辦評為全國首批涉臺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筆者細讀《師泉井記》全文,在驚嘆作者言簡意賅、文采斐然的同時,還不能不佩服作為軍事家的施瑯,同時也是一位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的政治家。在進行戰前動員時,他充分利用媽祖顯靈、涌泉濟師這一民間傳說,廣而告之,大大鼓舞了全軍的士氣,增強了必勝的信念;戰后,他又借此碑,把涌泉濟師、漲水助戰等民間傳說載入史冊,把“揚旌海外”“萬里奇功”的赫赫戰績,全部歸功于“惟圣天子赫濯之威,以致百靈效順,川海徵祥,亶其然乎!”從而,巧妙地避開古代許多開國將軍因功高蓋主、居功自傲而橫遭殺身之禍的悲劇命運。作為降清的原鄭成功部將,作為在清廷供職的漢族將領,深有自知之明的他,以其謙恭禮讓深得皇帝信任,不但生前被拜將封侯(拜靖海大將軍,封靖海侯),死后還賜謚襄壯,贈太子少傅銜。當然,這只是筆者讀碑后的一點聯想,未必符合作者本意,若有冒犯之處,尚祈大將軍息怒,海涵!
其實,師泉井井深只有十米左右,我彎腰從井沿上往下俯視,但見井水倒映著天光云影,微微發亮,如同一面圓鏡。聽身邊長老介紹:“此井不管干旱雨澇,水位都不變,且清澈見底。每遇干旱時節,當地父老只需用扁擔敲龜頭三次,并潑三次水,即可求雨成功。”我站起身來,南望距此一箭之遙的大海,實在無法理解它的泉源從何而來?筆者不是地質專家,無法找出它的科學答案,只能和施大將軍一起,深信冥冥之中,媽祖女神的法力無所不在,無可比擬。
驚濤駭浪中的五朵紅云
走進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混合木構的平海天后宮大殿,但覺滿身香煙繚繞,滿眼金碧輝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不是供案上那無比豐盛的五果六齋祭品,也不是古往今來許多名人所書贈的豎聯橫匾,而是神龕中的媽祖女神像,不是單獨一尊,卻是并列五尊,其中間一尊略為高大,左右四尊則同樣大小,她們宛若五胞胎姐妹,長得一樣慈眉善目,一樣豐姿卓絕。這,又有什么來歷?
故事,還得從距今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初年講起。那時,平海不叫平海,叫南嘯,顧名思義,因南向大海,時有滔天巨浪,席卷而來,或因颶風從洋面掀起,或因地震從海底波及,總之,海嘯之聲,如同驚雷炸響,震天動地。而那時,天后宮還不叫天后宮,叫靈慈宮,俗稱娘媽宮。相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平定南方叛亂,曾率軍從水路來到興化灣外海,突遇到颶風來襲,巨浪滔天,戰船搖晃不定,無法行進,欲就地拋錨,但水深錨輕,不但拋不住,還引起船體節節倒退,船隊萬分危急。此時,狂風惡浪中,突然飄來五朵紅云,宛若五位紅衣少女,她們輕舒五雙玉臂,按住錨錠,穩住大船,此后,又引領船隊徐徐開進南嘯港避風,果然,一路風平浪靜,船隊化險為夷。朱元璋上岸后,當即到靈慈宮禮拜,抬頭一看,神龕中的媽祖女神像,身上的紅色衣裙,水淋淋的,其裙裾下擺,還不斷往下滴水,她不就是驚濤駭浪中的五朵祥云、五位紅衣女子嗎?
朱元璋恍然大悟,原來是媽祖女神顯靈,化身五姐妹前來救駕。于是,他下令重修靈慈宮為天妃宮,并把海不揚波、風平浪靜的古南嘯港更名為平海港,以此感念女神護駕有功。從此,這里所供奉的媽祖女神像,便由一尊變成了五尊。
有趣的是,此故事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又一代,在當地老百姓的口口相傳中,還不斷演繹發揮,增添新的細節,比如,霧海茫茫中,總有神燈在艦隊前引路;海戰正酣時,連宮內陪祭的千里眼、順風耳兩員部將,也目光如炬,閃閃發光,他倆的臉上,還淌滿汗珠呢!
筆者以為,在媽祖的諸多傳說中,五朵紅云“怒濤穩船”的故事,可算是最具浪漫色彩、最富審美價值的故事了,它為日后有關媽祖的無數文藝作品,提供了二度創作富有想象力的空間。
當然,傳說不僅僅只是傳說。古南嘯港改稱為平海港,卻因此成為不容置疑、不可更改的史實。
108,108,無比神秘的108
在海峽兩岸及世界各地的媽祖廟中,平海天后宮面積不算很大,但規制嚴整,大門、內庭、大殿及兩廡等主體建筑一應俱全。因整個廟宇擁有大大小小或明或暗立柱共108根,被稱為百柱宮。令人奇異的是,不但木柱有108根,其廊沿的壓石也有108條,而宮前的“師泉井”,也用108塊石頭砌成。近年來又有人發現,天后宮所矗的碑石,其高度也剛好是108寸。
108,108,為什么處處都是108?這神秘的數字背后,到底暗藏什么玄機?不能不引起朝圣者、旅游者及專家學者們研究的興趣。然而,眾說紛紜,至今莫衷一是。
有人說,108這個數字至高無上,只屬于皇家宮廷。君不見北京天壇最下層的欄板有108塊,祈年殿每層有石欄桿108根。故宮里舉行慶典時,皇帝身上所佩掛的朝珠、皇后頭頂的鳳冠,都是用108顆最貴重的珍珠串成的;而散落在宮內各處,用紫銅鑄造的大水缸,總共也有108個。對此,筆者心存疑問:平海天后宮始建于宋代,早于明清時期的故宮和天壇,當時,它初名靈慈宮,俗稱娘媽宮,建設者怎么可能知道所供奉的靈女林默,日后會被歷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從而享受皇家的待遇?莫非,平海人的老祖宗,個個都是未卜先知的預言家?
有人說,108這個數字,來自佛家的吉祥數字。君不見,五臺山的所有寺廟,廟門口都有石階108級;寒山寺的鐘聲,要敲響108下;和尚手中的佛珠,共有108顆;青海塔爾寺的大經堂和泉州開元寺的大雄寶殿,也都有柱子108根,也都號稱百柱殿……然而,筆者轉念一想,非佛教徒有時也照樣喜歡108啊!比如,我多年前到寧夏采風時,就親眼看見黃河青銅峽峽口那排列成大三角形的白色墓塔群,其總數108座。再說,經常身穿道袍、羽扇綸巾的諸葛亮,其所施行的108陣法,不也是從其道家師父那邊學來的嗎?
當然,也有治學嚴謹的專家學者指出,這108,來之于易學中的“大周天數”,意指陰歷與陽歷三個“小周天數”的又一次契合,象征著圓滿。可惜,筆者才疏學淺,對周易一竅不通,不敢據此妄加評判。好在世間的許多著名景點,都有諸多亙古未解之謎,恰恰因其神秘,才能吸引無數游客為之前往探秘,無數專家為之尋求破解,平海天后宮這三大歷史文化之謎,不就是它的三大亮點,三大獨特魅力嗎?
近年來,平海天后宮與湄洲祖廟一樣,已成為海峽西岸朝圣旅游的最大熱點。據傳:昔日施瑯大將軍東征臺灣時,曾把平海天后宮媽祖神像恭請在戰艦上,一路庇佑護航。登島后,他又把媽祖神像供奉在原明建寧靖王府,并把此王府改為臺南大天后宮,專供開臺的首尊媽祖神像。1999年,筆者曾率福建省文藝家代表團前往臺南大天后宮參拜,在我的印象中,該宮與赤嵌樓和關帝廟相鄰,到處是紅瓦紅墻紅地磚,紅燭紅香紅燈籠,是全臺灣香火最盛、人氣最旺之所在,宮內有關媽祖生平的精美石雕,更是讓我大為贊賞。但我當時并沒有意識到,其神龕中的媽祖神像就源自莆田平海。好在從2010年開始,平海天后宮與臺南大天后宮已互認親緣關系,隆重締結為姐妹宮,并先后聯辦三屆媽祖文化節,以此緬懷施瑯大將軍的豐功偉績,此舉對增進臺海兩岸同胞的神緣與親緣,可謂功不可沒,善莫大焉!
此次采風,平海天后宮送我兩盒錄影帶,內容為:2014年11月1日(農歷九月初九),平海天后宮與臺南大天后宮、高雄新莊天后宮聯合舉辦第三屆媽祖文化節,并隆重紀念施瑯將軍恭請媽祖神像赴臺329周年。我回福州后用電腦打開一看,但見岸上萬眾歡騰,鼓樂喧天;海中百舸爭流,彩旗如云;一簇簇禮花升上海空,一陣陣歡呼蓋過海潮;來自海峽兩岸的媽祖信眾,抬著兩岸各宮廟的媽祖神像鑾駕,從陸地到海洋,進行聲勢浩大的繞境靖海大巡游,其水陸空前盛況,非本文有限篇幅所能盡述。好在這種深受群眾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交流活動,還將一屆又一屆地舉辦下去,希望廣大讀者有機會都能到平海參加盛會,同享兩岸一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