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其山
《莆陽比事》全書六萬言,以“比事”之體,畫龍點睛地記述了莆郡三邑,唐宋間千余年歷史面概況,涵蓋了舊志主要項目的內容。諸如歷史沿革、山川形勝、人口姓氏、科第選舉、職官宦跡、學校、人物、藝文、方外、祥異等,一應俱全,幾乎囊括了舊志的基本項目。
《比事》作為一部創格的郡志,內容極其豐富而充實,生動而真實,是為唐宋莆田的一部信史。綜觀全書,大致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紀地靈人杰。
《比事》開宗明示,高度概括莆郡的地理歷史概況和社會風貌。其沿革,“閩分八郡、莆有三邑”,領興化一縣,又以莆仙來屬。其地理形勢,介乎泉福之間,負山阻海。“壽水東繞,壺山南揖”。其社會環境安定。所居之地,不動干戈,戶口日殷,寺觀相望。莆陽,久為文物之地。“烏石山前,官職綿綿”,“莆陽朱紫半”,仕宦發達,為社會人文之一大特色。故《比事》謂“山川人物,獨甲他郡”。
值得注意的是,在《烏石官職,莆陽朱紫》條中,不吝以極大的篇幅,詳細記載了莆郡三邑士宦族姓的居地及其變遷情況。計莆城之林、陳、方、李、黃、鄭等十七姓六十七族,城外及興化、仙游之陳、方、黃、林、鄭、李等四十九姓二百四十一族。儼然一部莆陽“氏族志”,為唐宋莆陽姓氏源流研究提供了寶貴史料。
該條還涉及莆田城內外及莆、仙、興三邑大批宋代地名,諸如城內之烏石、闕下、鼓樓、驛前、留橋、前埭、義門、后塘、柴行、西州角、朱倉、謝倉等數十個地名;城外之白湖、水亭、小塘、延壽、歷潯、澄渚、白杜、后黃、黃石、水南、東井、塘南、鄭莊、壺山等;涵江、涵頭、洋尾、井邊、巖潯、江口、迎仙、漆林等;仙游縣之丘山、留坡、山潯、柘山、龍華、侯山、西埔、陳庫、何巖、赤湖、席麻、道觀洋、蘇山、上堞、上洪、黨田、東門、縣角等;興化縣之飄湖、谷目、大松、鳳沖、潯陽、白鳧、上溪、 溪、馬洋、漈坑、百俊、馬院、龜嶺、鮪潭、西平、搏洋、澚溪、州后等。為研究古代莆田地名源流提供了第一手史料。
上述記載表明,莆郡“地不大于曹滕,俗已幾于鄒魯。”(〔明〕黃仲昭《皇明興化府鄉貢進士題名記》)山川秀麗,人杰地靈。歷經千百年文化積澱,文獻名邦,具有堅實的根基,而名至實歸。
二紀文教興盛。
《比事》曰:“莆為文物之地舊矣。梁陳間已有南湖先生鄭露書堂。原其所倡,非在常袞入閩之后也。國家涵養日久,迄今有三家兩書堂之諺云。”可見,文獻名邦,源遠流長。重教興學,讀書入仕,成莆郡之一大風俗。
重教興學。其風如潮湧起,私學先行,官學繼之。《比事》載有黃滔東峰書堂,陳嶠北巖精舍,翁氏漆林書堂,林氏福平別墅,鄭樵南峰書堂、薌林草堂,黃氏義學,方氏壽峰義齋,鄭砥西齋,鄭安正友堂,林國鈞東井書堂,陳氏行止堂等。這些書堂,往往具有家族性,是為造就人才的基礎階段。“湘鄉門人”“艾軒弟子”,鄭厚譽為吾莆“文學開山祖”。官學始于宋咸平,初方儀伏闕上書乞建興化軍學。此后修建郡縣府學,為歷朝官府所重?!侗仁隆份d仙游陳可大,帥族人合金新修縣學,并置游學田。
讀書成風,書樓遍地。方略宦達后,所至專訪文籍,家藏書至一千二百笥,作“萬卷樓”儲之。其從弟方翥讀之十六年而后畢。方于寶家有“三余齋”,聚書數萬卷,方崧卿積書至數千卷,榜曰“富文閣”。嘗謂“閩人無資產,恃以為生者,讀書一事耳。”。林霆家聚圖書數千卷,告子曰:“吾為汝曹獲良產矣。”(《樓名萬卷,館辟三余》)
科第鼎盛。科舉入仕,是重教興學的巨大動力,興學又促進了科第的鼎盛?!侗仁隆凡涣咂轿欢嘟嵌扔涊d了莆郡科第盛況?!肚按t,皇朝進士》條,對莆郡第概況作了綜述。津津樂道記載了諸多科第盛事,不僅有“進士甲科,諸試優選”“再登詞學,首擢賢良”的佳績,更有“名亞虎榜,魁占龍頭”“南宮高第,璧水上游”“四異同科,七名聯第”的奇跡。科第亦呈現家族性,遂有“父子一榜,昆季同年”“三世登云,四代攀桂”“大魁祖孫,雙元文武”“明經五人,學士一門”“鳳穴諸郎,龍門群倩”的佳話。
科第的家族性,顯示家學淵源的傳承,帶動社會民俗的良好態勢。遂有“忠惠之家,孝友之門”“純孝成之,坊表孝義”,以及“黃氏義學”“陳公義莊”等佳事迭現。要之,《比事》對莆郡莆科第的記載可謂盡矣。如同一冊多姿多彩的“選舉志”和“登科錄”。而科第鼎盛,乃是莆郡文獻名邦之一大柱石。
學術藝文,人才輩出,著述豐碩。在官治學卓有成績。黃艾以秘書丞贊讀講席嘉王府,發明“緝熙之學”。林光朝以“圣賢踐屢之學”為己任,窮經討古,莆中名士多出其門。又以國子祭酒對御講經,獲賜擢升。溫州教授劉朔,倡永嘉理學;密州教授陳開,興一州之儒風。方會教授建州,閩士聞風至者幾千人。太學博士蘇棫,授經高麗王子而獲獎。林瑀侍講禁中推《易》,奉修《周易·會元記》。徐師仁入館著史,極天下之選得四人而居其一。
在民間,興化縣黃君俞強學著書二百卷,名動京師,召除國子監直講。“沖晦先生”徐復、“褒光處士”張弼,以精于《易》學進京賜號。詔舉遺逸,丘奐以布衣入幕,鄭樵獻書五十種,以草澤上殿,與高宗論史,著《通志》二百卷。
藝文方面,名家如云?!侗仁隆吩唬?/span>“唐貞元間,林藻、歐陽詹以詞賦與中朝名士相軒輊。至宋盛時,蔡襄、方蓁、陳睦、黃君俞、朱紱、黃隱、傅楫,皆以詞賦名世。南渡以來,有林(大鼐)鄭(厚)黃(公度)、劉(夙、朔),魁大廷、南宮、大學者前后相望。”朱鄴以能賦名,今所居里因得名曰“文賦”。《以詩名家,有文行世》條,錄五十余家詩文集、二百四十余種。徐寅“斬蛇”賦傳渤海,蔡襄“四賢”詩播契丹。蔡襄又以擅書及進詩,獲得“御筆賜字”。先賢的學術著述與詩文集,乃是莆陽文化的無價之寶,嘆惜至今大多仍塵封于館閣中。
綜之,重教興學、科第鼎盛、著述豐碩,構成莆陽文獻名邦的精華內核。乃是歷經唐宋千年間,眾多先賢嘔心瀝血、辛勤創業、代代傳承的輝煌成果,一份不可多得的無價的歷史文化遺產。既引以為榮,更要珍惜保護,繼承創新,再創輝煌。
三紀仕途廣闊。
莆陽科第之舟,承載著唐宋千名進士,滿懷安民濟世的信念和忠君報國的豪情,登上崎嶇不平的仕途,足跡遍布五湖四海?!侗仁隆芬哉木?、七十七條的巨量篇幅,分門別類,突出記載各路精英的仕途宦績,為全書壓卷之作。
以職位論,一批莆臣進身要職,成為治國棟梁之材。據《致身撰路,列官從橐》條載,計有宰相四人(按,《比事》未載正史有論定論之奸相蔡京、蔡攸),給諫(諫議大夫、給事中)十四人,(因一人歷多職,同職級者僅計其一,人數或有重復計算),諸閣待制十二人,翰林學士、中書舍人七人,尚書七人、侍郎十六人?!妒〔克卤O,館學臺閣》條,載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諸司郎官九十五人,太常、光祿、大理、鴻臚、太府五寺的長貳卿及屬官丞、簿九十五人,殿中,將作、軍器監臣二十四人,秘書監臣,及史館編修、秘書省刪定、館閣??钡瑞^臣六十七人。國子祭酒、司業、丞、博士、簿、正、錄、書庫官,及各類教官七十三人。御史臺臣二十人。諸閣修撰、諸直閣侍講二十六人。合計在中央三省六部的莆籍高級官員(相當今司局級以上)達四百六十人。成為國家政務治理之核心力量和生力軍。
以地區論,泱泱中國,地不論東西,抑或天南海北,無不見莆籍臣子的勞碌身影與獻身精神。北宋熙寧間,監察御史陳睦奉命出使東北高麗,面對風濤之險,慨然前行,神宗特賜予仙花金帶。(《特賜睦帶》條)仙游人余祖奭,通判西北蘭州,適逢大地震,公私廬舍盡毀,祖奭幸扶置隙地得以逃生。(《地震神扶》條)。
《比事》《列郡帥守,諸路監司》條載,有蔡襄等六十三人出任諸路十八府帥,其中蔡襄歷任東京開封,南京應天,及浙西臨安府等要地。陳靖歷任五地府帥。浙東紹興五任府帥俱為莆臣。出守諸路的莆臣達九十八個府州、二百八十一人之多,其中十四人相繼出守泉州。林豫一人嘗歷知保德、廣信、邵武軍、邢、邵、鄜、冀凡七州。諸路監司方面,有總領三人,轉運使臣五十六人,其中廣東路有莆臣十一人。提舉刑獄、常平、市舶的莆臣計一〇四人。
以福建而言,有蔡襄、陳覺民等八人出任福建路轉運使、安撫使,洪中林郁等十人提舉本路常平官,另有提刑官二人,市舶三人。出知福帥者,有李欣、蔡襄、陳俊卿、鄭僑等十一人。出守泉州的莆臣相繼十四人。(《出鎮閩藩,持憲鄉郡》《牧守領邦,倉漕本路》)以上總計(含福建)四百三十八人。
由此出現一系列人們津津樂道的佳話盛事。乾道三年,葉颙為左仆射,陳俊卿同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二人對秉鈞樞,郡治有“兩臺霽色”之詞。唐“林(披)家九牧”,“陳氏(洪進)九侯”,蘇燁、棫兄弟“兩淮分節”,傅淇兄弟提舉江西、浙西“聯州秉麾”,繼守翁孫(曾祖蔡襄與孫扌肅繼守泉州)、“同漕父子”(林孝澤與子枅并漕廣東;方監與子廷實提舉廣東,方廷實與子崧卿漕廣西,崧卿嘗漕廣西,子信孺復為廣西憲;林豫與子師說并嘗任廣東、江西漕、浙東憲)。
又有“大小金紫”(方峻與弟嶠,并以子方贈金紫光祿大夫),“伯仲從官”(李欣與弟歆,分別為諫議大夫、刑部侍郎;陳睦與子彥文,傅楫與子誼夫,蔡襄與孫佃、曾孫洸、從孫戡,父子祖孫俱至侍從)的佳事。臨安教授林大鼐,改諸王宮教授,自是六遷為吏部尚書,十年至“八座”(指尚書)。林震歷知濟南、東平府、廬陽、汝、泗、蘄、新、潤、泉州,凡九任“五馬”(太守的代稱)。(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