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平
與一班文友登五侯山,是在壬寅年的一個初夏晴日。
循彎彎棧道和石階登臨,佇立中峰之巔“觀海亭”(未命名),放眼遠眺山下田疇平原和遠處藍色三灣(興化灣、湄洲灣、平海灣),領受陣陣海風吹拂,不禁對地名生出興趣:也許這里地處莆田北洋平原最高處,其轄區方稱“北高”吧;北高“鎮”北洋,則是說笑了!而這里由五座山頭組合,所以才叫五侯山,一侯霸一峰,該是確定無疑的。
都說“侯門深似海”,五侯山的“侯門”卻高如山。傳說古時,有位皇帝偏信奸佞讒言,朝綱顛亂,五位清高的侯王便毅然離開朝堂,遠遁江湖來此隱居,辭世后分別化身五座山峰,即為五侯山。莆田先民是智慧的,山名寄托了他們的情感和想象,顯然,歷經朝代紛繁更迭,五侯山矗立起了平頭百姓對朝綱清正百官清廉的美好愿望。
“觀海亭”中立有一塊令牌樣黑石,以紅漆涂抹“正來一雪山”字樣,落款“正德”。仔細想來,500年前,那個喜功胡鬧的明武宗朱厚照,借平定江西“宸濠之亂”,趁機領軍赴江南游玩,光南京繁榮地就流連多日,“地上天堂”蘇杭近在咫尺,以其浪蕩特性,豈有不玩耍之理。至于與邊遠避地的閩東南五侯山扯上關系,難免牽強附會。不信你打量此石此字,毫無王氣可言。
顯然,五侯山無需帝王蹤跡來畫蛇添足,其顧盼自雄的理由是遙對南洋平原壺公山,既可攬南北洋平野風煙,參差十萬人家;又可眺臺灣海峽滄海洪波,白云燕跡帆影。面對此凌云大氣山海大象,足以令人豪情頓生,去聯想公元207年秋,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經河北昌黎碣石山時《觀滄海》的超邁:“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莆田海岸線曲折漫長,南洋壺公、北岸紫霄、埭頭汀港、秀嶼青巖諸山,都可作為覽海佳地,借助廣袤的“藍色啟示錄”去激發觀者的幻想、冥想、聯想、夢想與玄想。五侯山之特,在其高矗于興化灣南側連接埭頭半島的要沖之地,距平海灣和湄洲灣都不遠,天高氣爽之日登臨,興化灣的俊氣,平海灣的清麗,湄洲灣的熱情盡收眼底。你瞧,白云在藍天上飄移,山島在煙波里隱約,村落在綠原中聚散,從不同視野欣賞,還可辨出多層次顏色,滄海之藍,山島之藍,蒼天之藍,就那樣一層層深上去,或一層層淺下來,把心兒也染成蔚藍蔚藍的。
五侯風光,融合了山的豪邁和海的浪漫,加以詩畫一般的鹽場船港、山林園圃、原野田莊、粉墻朱瓦,無疑具有打造網紅打卡地的潛質。這班文友有緣聚會,得益于福嶺村打算提升五侯山旅游品質。我想,依山靠海之村,當有山之氣度海之胸襟,如果從自然風光和歷史積淀中提煉文化特性,探索統籌保護、旅游開發和商業運營的關系,實施總體創意設計,以“赴人間福嶺,登北高五侯,覽莆田三灣,讀滄海風云,會美麗仙女”為號召,或能吸引八方游客前來領略“五侯歌酒,北洋風煙,海上心情”,作野性和靈性的閱讀。
提起“五侯”讀山,當然離不開文化加持,這里民俗文化底蘊深厚,有古時“陳氏仙女”傳說、北宋名臣蔡襄創建的通明殿、清名家郭尚先所撰《侯山天皇廟碑記》等,開發文旅項目頗具優勢。
山風浩蕩,潮聲流轉,云飛浪涌,星月明滅。五侯山令游客解讀的,不應是山的寂寞和海的蒼涼,其歷史底蘊和自然風情,值得被更多人青睞和體驗。
聽,五侯仙女借助山風海韻在召喚您,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