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輝
媽祖在湄洲島羽化升天,成為海神后,原先潛伏于湄洲灣一帶的海怪水妖慌忙四處逃散。其中有兩條惡龍就逃到興化灣去,在那里作惡多端。
一日,媽祖途經興化灣南岸時,聽到漁民的求救聲,原來是那兩條惡龍正在禍害漁民。媽祖隨即甩出手帕將惡龍捆在礁石上,海面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德祐元年(1275),宋軍在蕪湖戰敗,元兵乘勝南下,占領了宋室半壁江山。次年,臨安(今浙江杭州)淪陷,謝太后和恭帝投降。陸秀夫與蘇劉義等退出溫州,護益、衛二王入閩,擁立益王趙昰于福州登基。
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元軍逼近福州,十六日這一天,陸秀夫等大臣不得不護送端宗趙昰、衛王趙昺及楊太妃乘海船南下興化灣。
入夜,一輪圓月冉冉升起,興化灣的海面微風輕拂,波光粼粼。
話說這一天,被媽祖捆在礁石上的那兩條惡龍,看到駛過的這艘船上乘坐著幼龍附體的昰、昺兩個幼帝,于是他們密謀:“我們被捆綁在這里已經許久了,一直苦無解脫之日,今日正好有兩條幼龍送到我們的嘴邊來,真是天助我也,咱倆只有攝取到這兩條幼龍的元神,才能脫身。”
順風耳聽到他們的竊竊私語,立馬報告給媽祖,媽祖便派嘉佑帶上扁擔,從湄洲灣挑上兩塊大石頭去鎮壓這兩條惡龍。
說時遲,那時快,等嘉佑趕到興化灣時,兩條惡龍已經從海里探出上身,撞飛海船,張開血盆大嘴咬向落水的昰、昺兩個幼帝,昰、昺被嚇得靈魂出竅,附體的幼龍也亂竄入海。
嘉佑急忙按下云頭,將兩塊大石頭壓在兩條惡龍身上,海面頓時又恢復了平靜。嘉佑見昰、昺兩幼主驚魂未定,連忙脫下芒鞋,以扁擔化舟,護送他們一行人從鵝頭登陸,上了埭頭大蚶山。路上,幼主已經精疲力竭,口渴難耐,臨近天云洞時,尋見路旁巨石下有一口清泉,取水飲下,甘甜無比。此時,駐軍興化府的陳文龍趕來護駕,幼主才稍感心神安寧,回想一路上的坎坷和遭遇,不禁慟哭起來,天空中隨即也下起了蒙蒙細雨,煙云繚繞,難免令人觸景生情,遂與陸秀夫在巨石上留下“致雨龍池”四個大字,墨寶至今仍保存完好。這口水池雖淺,但大雨不溢、大旱不竭,現為蚶山十景之一。那艘被惡龍撞飛的海船倒扣下來落在天云洞外,化作一塊巨大的覆船石。
昰、昺兩人雖安然登陸,但兩條惡龍仍不死心,翻騰打滾欲甩掉身上的石頭去捕捉幼龍,一旦攝入它們的元神將法力大增。千里眼看到這驚險的一幕,飛報媽祖,媽祖心想:兩塊普通的石頭可能壓不住兩條惡龍。此時,她正在太上老君的兜率宮里卜卦,隨手將他神案上的一對筶杯扔向興化灣,化作兩座島嶼從天而降壓在惡龍身上,惡龍再也動彈不得。
陸秀夫算出兩條幼龍潛入了興化灣海底,黯然神傷,告知參知政事陳文龍,暗中交代他無論如何都要堅守興化軍,以圖復興。
江山社稷之所系,陳文龍不敢懈怠,當附近的郡守縣令風聲鶴唳,爭相棄官逃亡時,陳文龍傾盡家財招募兵勇組成民軍,厲兵秣馬備戰。在福州、泉州兩城守將先后叛降后,陳文龍固守孤壘,四次斬殺前來勸降的元使,并在城頭豎起“生為宋臣,死為宋鬼”的大旗,以表明心跡,激勵士氣。
景炎元年(1276)十二月,元兵大軍壓境,陳文龍寡不敵眾,力盡被擒,陸秀夫則同張世杰等大臣保護兩個幼主從海上逃亡避難。
陳文龍被押往杭州,他從離開莆田即開始絕食,途中賦詩一首,表達了視死如歸、盡忠報國的強烈心聲:“斗壘孤危力不支,書生守志誓難移。自經溝瀆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時。須信累囚堪釁鼓,未聞烈士豎降旗。一門百指淪胥盡,惟有丹衷天地知。”
詩的最后一句,他也許正是寫給遠在廣東的陸秀夫,是對他這位以國相托的知己的回應,字里行間包含了多少無奈和遺恨。
陸秀夫看到這首詩后,知道他已經盡忠殉國了。景炎三年(1278)四月十五日,宋端宗趙昰崩于碙洲。五月初一日,趙昺即位,祥興二年二月,宋、元兩軍在廣東崖山海上決戰。
媽祖聞訊,親手疊了紙船準備叫嘉應、嘉佑帶去崖山,化作戰船為宋軍助戰。
因無法抵抗元軍的虎狼之師,陸秀夫知道大勢已去,宋朝氣數已盡,背負少帝,跳海殉國。千里眼將這消息報與媽祖,媽祖聽后,將剛剛折好的紙船默默地戴在頭上。說來也很神奇,紙船在媽祖頭上立即化作濃密的頭發,變成帆船造型的發髻。后來,湄洲女代代相傳,梳成這種被稱為“媽祖頭”的發髻,發髻中各個配飾都有著獨特的寓意,髻為帆、針為錠、線為纜,寄托了湄洲女對出海打魚的親人一帆風順、平安歸來的美好祝愿。
而兩條惡龍自從被媽祖用筶杯鎮住以后,興化灣從此風平浪靜,魚兒成群,漁民們放心地打魚,并不斷有人搬到島上安家落戶,過上了富足而幸福的日子。后人為了紀念媽祖的恩德,就給這兩座島取名“筶杯島”,這就是東、西筶杯島的由來。至今在沿海一帶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東筶杯,西筶杯,兩座小島天上來;媽祖保佑我出海,平平安安再回來。”
嘉佑留下的一雙芒鞋和那根扁擔也化為礁石,島民稱之為“草鞋礁”和“竹擔嶼”,成為筶杯島的兩大景觀。如今這里也是海釣的天堂,吸引了無數外地游客和釣友遠道而來,乘一葉扁舟出海,垂釣于浪濤中,直至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