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成彬
米爛是莆仙民間傳承千年的一種甜點美食。米爛用糯米摻和適量的粳米經水浸、磨粉、搓丸、水煮后,加入白糖調制而成,米爛丸圓而細小,如同珍珠,因此也叫珍珠米爛。其味甜美,口感糯嫩,老幼咸宜。
莆仙民間對米爛這道美食情有獨鐘,或許是受到在舞臺上演繹千年的莆仙戲古老劇目《米爛思妻》的藝術影響,于是,便有了這種打趣的說法,說是米爛這種美食,男人吃了不花心,女人吃了不亂情,小孩吃了增記性,老人吃了添精神。
自從米爛的故事被編成莆仙戲劇,世代上演于城鄉舞臺以來,米爛便成為一種純真愛情的象征。
相傳,在宋代時,有個書生高文舉告別恩愛的妻子王玉貞,進京赴考,一舉折桂,中了狀元。當朝宰相見他才貌出眾,就以設宴款待新科狀元的機會,灌醉了高文舉,把他弄到宰相女兒的閨房之中,讓生米煮成熟飯,逼其成婚。高文舉啞巴吃了黃連,有苦說不出,終日郁悶。
再說王玉貞在家久久沒有收到丈夫的音訊,放心不下,就千里迢迢到京城,打探夫君的訊息,才知道已經被宰相強招為婿的實況。玉貞找到相府論理,反被以亂攀高門之名,被扣押在相府為奴婢。相府里有個管家婆十分同情王玉貞的不幸遭遇,設法幫忙她。有一天,玉貞做了一碗高文舉最愛吃的米爛,還在碗中放入一對他們的定情之物珍珠,讓管家婆送去。高文舉吃到只有妻子做的米爛,又見到一對珍珠,似乎什么都明白了。他趕緊寫了一封狀詞,控告高文舉見異思遷,拋棄發妻,天理難容。他請管家婆告訴玉貞,快點帶上這封狀詞,趕到刑部大堂去擊鼓鳴冤,求包公大人憑公判決。于是,包青天審斷了這樁案件,立判高文舉與王玉貞破鏡重圓,有情人終成眷屬。
正是一碗米爛,留下千古的愛情故事,使莆仙的美食文化、戲曲文化乃至民俗文化,增添了幾多魄力。至今,莆仙民間在年青人訂聘之日,上輩人會烹制兩碗熱乎乎的米爛,讓一對新人銘記著關于米爛的故事,銘記著關于愛情的盟誓。
筆者在搜索整理莆仙美食故事的過程中,發現到《米爛的故事》《湯圓的故事》《大團圓的故事》成為一個系列。米爛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細小的湯圓,所表現的故事體現了“米爛思妻”,而后夫妻團圓。《湯圓的故事》表現的是書生陳元因母親誤會躲入深山老林,后在冬至之日,用到處粘貼湯圓而找到母親合家團圓的過程。《大團圓的故事》則體現了在明代抗倭斗爭中,莆田沿海百姓為了感恩,烹制大團圓美食以犒勞戚家軍的情景,表達了民族、民眾大團圓的主題。三個故事,從不同角度折射出對團圓的幸福追求,足見故鄉美食文化是多么的深遠而遼闊,是多么的豐富而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