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緒
承蒙黃老厚愛,惠贈大作《翰墨與情緣》一書,后學祖緒精讀再三,感觸良多。令我特別欣喜的是本書第四篇“和合之道”中恭錄習近平總書記談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知書達禮,遵紀守法,家和萬事興”條幅,對照黃老伉儷一家所作所為,本書冠以《翰墨與情緣》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回顧2016年6月攜帶《百家家訓》書稿,赴榕踏進黃老家門,邀其為該書作序,通過翻閱其書樣并與之交流溝通后,黃老不顧年事已高,欣然接受我的請求,為本書作序。其序言中云:“聯系到當今社會現狀,深感宣傳好家訓,好家風,確是家家之需,人人有責。于是我接受了為本書作序的誠邀。……家風是一種由父母或者祖輩所倡導并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并用以約束和規范家庭成員的一種傳統風尚和作風。當我們對社會風尚有更多期許時,我們似乎應該拉近目光,看看家庭——這個社會最基礎的細胞。家教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富有強大的感染力量。這也是家長們必須承擔的責任。”
作為黃老本家宗侄,祖緒深知黃老出身莆陽貧苦農家,生父XX,生母XX,夫妻倆茹苦含辛,相濡以沫,培育兒女十二人。養家糊口雖然難,以身垂范,教子成才則更難。好在XX是位勤勞能干,誠實忠厚的莊稼漢,安分為人,認真做事,憑借雙手,使牛犁耙,做田能終畝,且到邊到角,多淌汗水多打糧。男耕女織,貧而無諂,歷甘苦而彌堅,賢取友而和眾,左鄰右舍及鄉里人,對XX夫妻為人處事都贊不絕口。XX身為莊稼漢,倒識大體,能秉承莆陽黃氏岸公家教家風,敦孝悌,睦宗族,和鄉鄰,明禮讓,務本業,端人品,老老實實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凡事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對文麟兄弟姐妹影響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黃老堅定信念的根基。欣逢國慶七十周年,又是黃老伉儷鉆石婚之年,雙喜臨門,能把書法收集匯編成冊,冠名《翰墨與情緣》問世,別出心裁,成就一家情結夙愿,彌足珍貴,必將流傳于世,垂范后昆。
黃老在前言中這樣寫道:“實踐讓我深深感悟,緊跟時代步伐,宣傳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聲音,應當作為書畫藝術工作者的指路明燈和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基于此,其在年高德劭之時,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良好的心態,一如既往地做自已喜歡而對社會有益的事,一如既往地在忙忙碌碌之余筆耕不輟,實屬難能可貴。
讀“初心之守”“精神之魂”兩篇,讀者可窺見黃老聽黨話跟黨走的成長歷程,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能煥發青春,入黨誓言銘于心,踐于行,始終以革命精神磨煉、修正、成長自已,敢為人先,勇于擔當,勵人律己,把家訓家風視為家庭的精神支柱,把自家祖傳的“安分為人,認真做事”的好傳統作為家風,書于翰墨,延續下去,傳承后代。
讀“改革之先”“和合之道”兩篇,讀者可窺見黃老特別倡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樹立精神支柱助其居官勤敏,著有能聲。為企業改革發展推波助瀾,不遺余力,源于對企業、企業家在改革發展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知;源于與企業、企業家結下的不解之緣;源于對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黃老在工作歷程中始終保持謙虛、低調、學習、調研、吸收、創新,從而與時俱進的工作作風,此亦修身明訓,后人學有榜樣。仁和為人,契合做事,和合之道也。其擔任省、地的領導工作,堪稱和諧班子的領頭人。
讀“八閩之美”“佳慶之賀”兩篇,讀者可窺見黃老書法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考大作《隙見集》后記所云:“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其不著空文,為人補察時政,是其從事寫作和書法藝術活動的動機,體現在“翰墨合為盛世而書”。如其倡導編纂《美麗福建看各地》書畫集,所展示的作品皆在各個角度上與新時代“守正創新”的指導思想相吻合。例《逐夢壺蘭——美麗福建看莆田》,此書深受莆田市三百多萬人民群眾所喜愛,爭相為之收藏。黃老所書翰墨十分注重內容正能量,翰墨當隨時代,面對求墨者,嚴把內容、質量關,書卷充溢正能量,又共勉了求墨者。
讀“書刊之名”“親友之囑”兩篇,讀者可窺見黃老操守如一,翰墨書盛世,執著不張揚。諸多單位和個人,誠邀黃老題寫書名、刊名、欄目名、校名等,盛情難卻,有求必應。例如黃老為祖緒著述《百家家訓》作序,為祖緒編著莆陽歷代名人名臣傳略《壺山門第》《明代莆仙及東南沿海抗倭集》題寫書名。特別是抗倭集,是書讓人們借此可以追溯明代發生在中國東南沿海的那段尖銳激烈的抗倭歷史,也借此認識正義與邪惡、善良與兇暴的斗爭歷程與制勝之道。以史為鑒,可知興替,感謝其為莆陽抗倭古戰場遺址林墩題寫“林墩戚公祠”坊門匾額。黃老是十分重視對未成年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課堂,這樣一代人一代人才能慎終追遠。至于“親友之囑”,既能做到書寫內容與對象相匹配,又不違在數十年春種秋收的歲月長河中結識了無數同仁志士,親朋戚友,凡是信函或電告索墨,總能秉持善良友愛之心,認真創作,贈送雄健流暢、文情并茂的友誼之禮。
讀“藝苑之作”“自勉之怡”兩篇,讀者可窺見黃老書法確是可以觸摸,可以傾聽的雅致風景,當那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觀摩風景秀麗的武夷山水,信步仙店仙態園,可一眼望見由黃老所書翰墨,那題寫受習近平總書記贊揚的福建企業家精神“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的巨大石刻屹立其間,格外惹人喜愛,令人敬仰,合影留念,流連忘返。至于黃老捐資創建的“安分書亭”,坐落于莆田北高中學校園內,讓莘莘學子安分讀書,有了振興中華的堅定信念。后學祖緒嘗到該校向師生贈送《百家家訓》一書,并在亭旁同校長合影留念。那“安懿德分從勤至儉,永慈懷戩自謹嚴來”楹聯、更寄語黃老對家鄉學子的殷切厚望。再如黃老為莆田縣北高中心小學捐建的朱熹石雕像及臺座詩刻,“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為黃老手書理學大儒朱子《觀書有感》詩句。紹興三十年(1161)春,朱子游學莆田,到黃石谷城山國清塘濯纓亭時,目睹“況復瀾回木蘭陂”,自己所見所感所悟,遂作《觀書有感二首》,詩人意寓源頭活水來自木蘭溪。事有湊巧,2017年12月17日,全國首屆“尋找最美家鄉河”揭曉,黃老家鄉木蘭溪成功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條“最美家鄉河”。頒獎典禮上,專家給出的上榜理由是:“是溪流、是江河,無需更名;論大小,論長短,不必丈量。她,化水為乳,滋養著一座‘古府新市’;她,以血為脈,成就了一座‘文明新城’。這里屹立著千年長堤,百代雄陂的治水傳奇,這里流淌著習總書記惦念的美麗故事。她就是莆田人民的家鄉河——福建木蘭陂。”回想黃老所書《逐夢壺蘭——美麗福建看莆田》、目睹黃老早年所書朱子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其高瞻遠矚,目光敏銳、見解獨到,令人為之傾倒。
“自勉之怡”體現黃老人“老”心不老,活出“新”花樣。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學》則以修身為明新關鍵。黃老早年參加革命工作,居官循職勵節,執著擔當,矢公以報;退休家居,鐘情翰墨,發揮余熱;謙和忠厚,存仁濟困,誠實待人;篤宗睦族,夫夫婦婦,《詩》稱偕老;伉儷情深,教子有方,行止端莊;膝下兒女,孝敬父母,出自至情;忠厚傳家,詩書繼世,家道隆昌。
翻閱大作,令我情不自禁思念吾莆唐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公,“其工書法,操管立就,諸名家皆嘆為不及,筆法俊逸,清潤可觀。”而黃老書法,扎根傳統,與滔公一脈相承,似得精髓,流暢灑脫,用筆方圓并濟,收放有度,線條凝煉穩重、彰顯雍容大氣。作品蘊含濃厚哲學積淀,又能融匯諸子百家于一爐,不乏蘇東坡之寬博,糅以薛紹彭之清俊,自成一家風貌。至于其遜言“有書沒有法,有墨不是寶”,“才是真正的涂鴉”。讀者堅信黃老這“鴉”涂得好,展現其對書法鐘情傾盡畢生精力,修養與情趣,造詣極深。其書法以風骨為體,以變化為用,鋒毫能出物類之表,縱橫馳驟,挺拔秀出,又天質自然。所謂的“雅”,指文人風度、學識是藝術創作的根本支撐,其腕底毫端,自然流露出“文人”雅意。(按:莆仙方言“文麟”——“文人”諧讀似同)誠如黃姓本家道周與人論書云:“書字以遒媚為宗,加之渾深,不墜佻糜,便是上流矣!”
寫到此,后學祖緒恭祝黃老伉儷福壽康寧,長命百歲!(作于2021年2月,原載黃文麟、陳聰治編著《高誼與關愛》續集第一輯詩書禮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