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歷史上,清朝所謂的“閉關鎖國”或與莆田的海上貿易歷史不甚相符,在興化府、仙游縣,或涵頭市一些方志、史志、族譜所記載的莆商大規模的擴張中,其經營范圍已覆蓋海峽兩岸,也深入北方的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連海外的菲律賓、琉球等地也有莆商活動的影子,涵江天妃宮在這個歷史節點上,有了一場巨大的嬗變。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歲次乙丑,里人在涵江天妃宮北側另建成天后宮,俗稱新宮。涵江天后宮的筑建,是涵頭市一件大事,也是霞明鏡開天辟地的大事。因為在此后的二百年四十年間,涵江天后宮在下徐這個大海與港口、集市交集之地,演繹著莆商行走天下的盛景。
清乾隆四年(1739),涵江鄉紳、里人官吏、商賈、船運等人士,因原建的殿宇狹小,捐金重建。重建后的涵江天后宮,氣勢宏偉,宮殿廊廡,相連相接。整個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共五座大殿。其中三大殿中的主殿主祀女神媽祖,后殿主祀圣父、圣母,還有規模巨大的興安會館。宮西還特別配建了晏公廟,奉祀諸海神,建筑面積達1200平方米。涵江天后宮是涵頭市首屈一指的宮廟,在當時的莆陽引起很大的反響。
清乾隆十五年(1750),涵江“順利號”航海商倡議四十家航海商,商號組成天后圣母香燈會,成為興化會館商會,號召航海商、商號捐金賜置良田、店房,以田租、房租為祭業經費來源,以祭祀及香燈費用,并分組輪流收租、主持祭典儀式。
從涵江天后宮勒石刻碑的《敕封護國庇民弘仁普濟天后圣母東甌香燈祭祀碑文》中,可以了解到涵江天后宮的重建經過,和四十家商號倡議香燈的經過。這塊碑文中,所鐫刻的航運業就有四十家商號,四十家航運商,維系著數千家的商號,聯系著涵江和北方、南方,甚至西部、臺灣、琉球。涵江的商業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峰,說明涵江已經成為福建重要的商業中心。這塊碑文為我們了解莆商的發展脈胳,莆田商業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實支撐,四十家航運商無意中為涵江留下了一份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文獻。
與四十家航運商相互呼應的是,涵江幾十家商號也倡議在涵江天后宮為天后媽祖舉行香燈會。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石碑,詳細地記載了事情的前后經過。《興安會館香燈會碑記》:“皇上御極之三年,詔天下有司進神妃以天后圣母,春秋索祀,載在秩宗,視歷代有加無己,盡非獨薄海內外胥頭安瀾也。從前天戈所指……昭圣像于云端,堂堂之陣,正正之旗,陰助而奏凱歌焉。是其英靈赫濯,定國勤民,御災捍患,與天地終極……今吾桑梓鬻販全閭,航飛來往,疊浪層波,如登之旅衽席,敢拜乎稽首曰:‘茲惟后矣!’因設香燈而修祀事,徵言于余。余惟后之靈為章于天,后之德優入圣域,巍巍蕩蕩……”
興化會館燈會,買店二坎,一買店房一坎,坐青寧鋪大巷口南邊第一坎落。一買店房一坎,坐王橋頭南邊第一坎落。“年載壹拾千單捌百文,收竊錢肆拾千文,俱壽三三于天后宮戶下。”這幾家商戶,俱上姓名與商號,絕大多數居住在涵江,只有二個例外:徐寧盛,住仙游縣功德里;徐德順,住仙游縣功德里。徐寧盛,清代著名煙商,徐家船隊來往楓亭、涵江、泉州與臺灣,經營土產、煙絲、桔園,捐建瀨溪橋等。
陸良全、黃維喬盥水拜撰,雙池宋中岳敬篆。黃維喬是莆田東里巷人,系清乾隆年間的舉人,歷任海豐知縣、陸安知縣,宋中岳是莆田雙池巷人,兩人相距不到百米,或共同為《興安會館香燈會碑記》撰寫、敬篆。
六
涵江天妃宮、涵江天后宮在下徐霞明境已矗立起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與信仰,深受航運商、莆商的頂禮膜拜,四十家航運商組織的東甌香燈會,數十家莆商組織的興安會館香燈會,不無說明涵江逐漸地繁華,不斷地繁榮。莆田、仙游、泉州的商人漸漸地會集于涵江,形成了一個商業中心、航運中心和貨物集散地。作為農耕時代的商業活動,依靠帆船海運,祈求神明庇護,幾乎是航海商、船工的共同想法。
入清朝以來,一些涵江富商和土紳在涵頭市也創建了幾座媽祖廟或主祀媽祖的宮廟,這是涵江作為閩中商業重鎮一種必不可少的精神信仰。
位于下徐霞明境的昭應宮,創建于清順治年間,清道光九年(1829)重修。清道光九年所立的《重建昭應宮記》中,對昭應宮的創建歷史敘述得十分清楚。載:“是宮邊,創自順治年間,歷年久遠,風雨所漂搖,冰霜所剝蝕,棟折榱崩,煙傾壁塌,僅存中殿數瓦,未幾又就圯矣。見者莫不傷心,行人為之酸鼻,無有起而整之者,而輝祖陳君屋匾介乎其側……于是信而和諸呂君、陳君、若而人。木之弊者更之,瓦之壞者易焉。棟宇巍峨,煥然一新。中崇禎天上圣母,左奠糾察大神,右妥太乙仙姑,以柳公、金公配……外攬望江全勝,內作湄島行宮,里人之中中父老子弟春秋祭祀,歲時伏臘相與聚處于其間,莫不曰:‘偉哉陳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述廢興之由,不有數存乎其間?是為序。”
昭應宮是由里人陳輝祖倡議重建的,他一個人捐銀一千二百兩,十幾個信眾捐贈者均勒石刻名,其中有二個人的身份比較特殊,一個是卓坡王董,另一個是晉江王闖。特別是晉江王闖的加入,說明涵江的商人已經不局限于興化府,泉州府也有人在涵江開店鋪經營,這是涵江作為閩中商業中心發展的必然。
據涵江一文史專家所撰寫的《霞徐海運碼頭與媽祖廟》,霞徐街一帶還有一座叫義德堂的媽祖廟,主祀媽祖神像,主殿大門兩側各存一座石座,石座上供奉著千里眼和萬里耳。這座媽祖廟不知是什么原因,現在是觀音堂。在霞徐街的南端,還有一座象埕宮,也是供奉媽祖的宮廟。下徐祖宮,俗稱下徐大宮,也主祀天上圣母,配祀社公社媽。
涵江在清一朝遍布著這么多奉祀媽祖的宮廟,已經表明涵江在清中期就有眾多的航運商、商賈聚集在這里。信仰媽祖,奉祀媽祖,保佑航路的平安,是四十家航海商的虔誠心愿,也是數以千計的莆商發自內心的愿望。
清嘉慶年間(1796-1820),涵江天后宮也發生當地居民筑窯燒灰,甚至侵占天后宮宮埕之事。興安會館、天后宮董事及涵江行商具狀向興化府陳情。興化府衙立即簽發《奉憲示禁》,張告于海岑,勒令燒灰之戶主撤離,恢復原狀。清嘉慶二十年(1815)八月十三日,涵江行商呈請興化府衙。八月二十六日,興化府衙發榜通告,由此可見,興化府衙對涵江天后宮的保護。特別是《奉憲示禁》文中最后一段,對違法者嚴厲懲罰,令人感受到興化府對此類之事的重視。“……為此,示仰該處附近居民人等知悉;爾等務須各存誠敬,嗣后永遠不許奸徒、地棍在廟外周圍等地方蓋造灰窯及有礙廟宇等事。自示之后,倘敢仍蹈前轍,許該商、地保人等指名扭稟赴府,以懲嚴吡究治、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涵江天后宮墻外擅建灰窯之事,在興化府衙的強力支持下,迅速結案。政通人和,海晏河清,一個美麗的涵江已然屹立在莆陽大地之上。
七
涵江天后宮之興化會館,自乾隆十五年(1750)創建以來,歷經暴風驟雨,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重修。清同治庚午年(1870),涵江莆商推舉孝廉方正黃邦杰為董事長,負責整個涵江天后宮的修葺,經過數年的維修與重修,興安會館或已更具規模。《重修興安會館碑記》詳細地記載重修經過和數十家商號捐款的情況。“莆人之商賈于吳越者率以海舶,其出納登降皆集于涵,故其主客皆會以涵,此涵江會館之所由設也。館創于乾隆乙未年,歲久浸壞。至同治庚午年,眾舉黃徵君邦杰等董其事,費敢于貨之釐,制因其館之舊……以壬申臘月吉日落成……于是,列其爵里、姓氏、出貲之數如左。”
在碑文上所列舉的商號有幾十家,每一個商號和捐款金額皆勒石以上,“黃瑞裕號,抽錢伍百柒拾千文”為最多的一方,即是黃邦杰作為倡首董事之高風亮節。黃邦杰是近代莆田巨商,祖籍莆田圍莊村,現存在渭陽的百廿間大厝,就是他發跡后建筑的。黃邦杰在圍莊修建黃氏祠堂,并設立明遠書院,為村莊子弟讀書之處。捐巨資修建黃岸黃岡大宗祠、霞徐天后宮和興安會館,捐建萩蘆溪大橋。
這塊《重修興安會館碑記》乃郭尚先的唯一兒子、陳云章的女婿郭篯齡撰稿,官至即補浙江同知,由盧埕人、生員盧顯揚書寫。
涵江天后宮每年都會舉行媽祖神祇的祭祀活動,主要有四個重大節日,正月十八日為媽祖元宵日,這一天夜晚,涵江全境同時舉行媽祖元宵活動。三月初三為媽祖舉行換裳儀式日。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誕辰日,這一天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正殿懸掛四幅天后顯圣大型畫軸,偏殿中間懸掛明代天文星圖,下面擺放一個千年的硨磲,從農歷三月初三至三月二十,早晨與黃昏都有巨商與里人過來祭祀、朝拜、點香燃燭。九月初九日為媽祖羽化升天日。在每一個重大節日,涵江天后宮還舉行大型的媽祖巡游民俗活動,在涵江城區,原涵頭市范圍內巡游,延寧宮、靈慈廟,也一起參與天后宮的出游。涵江天后宮媽祖巡游活動,也被列入莆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八
涵江,作為商業重鎮,其繁榮與發展,也產生了一些名商巨賈。這些富豪絲毫不吝嗇手中的銀元,在涵江紛紛購地建豪宅,在近現代的涵江商業化浪潮中,那些氣勢恢宏的家宅足以讓人嘆服。盧埕楊氏民居,是經營苧麻起家的楊氏家族從盧氏手中購地重修的。順茂隆宅,是仙游功德里徐年盛之兒孫在1926年創建的,其順茂隆商號在涵江天后宮、興安會館重建與重修中,是重要的金主。此外,還有馨美堂、周氏茂隆宅、陳訓彝宅等數十座豪宅。
經過七十多年的暴風驟雨,經過七十多年的浮沉榮辱,涵江天妃宮又以其宏大的建筑群回到涵江蘿苜田商業文化的中心。涵江天妃宮見證了這座千年古城的演變,也見證了這座千年古鎮的文化氣息。
盡可能地重現涵江天后宮的昔日風貌,左右的二座轅門,一曰“海晏門”,一曰“河清門”,經過了大國工匠的重修,依舊古香古色地呈現在一座宮廟最初的印象中。用明代的石構件重建的拜亭,不失明代建筑的風采,尤其是拜亭前的那塊明代陛石,盤龍戲珠,古樸、莊嚴、高貴。而穿過五百多年歷史風云的正殿,重現著天上圣母媽祖的威儀與神圣。
時光點亮了涵江天妃宮的前世今生,一些溫暖的陽光如花朵般艷麗,流連在兩棵青翠茂盛的古樹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