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紅/文
玉澗北巖(今龍橋街道北磨寺山)
黃滔為陳嶠撰《墓志銘》
陳嶠像
【生平介紹】
陳嶠(825-899),字延封,號景山,唐莆田縣延興里延壽村(今城廂區龍橋街道延壽村)人,莆田首任縣令陳邁后裔。唐光啟三年(887)鄭矩榜進士,莆陽科舉史上進士第三人,也是莆陽陳氏進士第一人。初任京兆府參軍,后辭官回閩。王潮兄弟入閩,辟為從事,授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王審知主政時奏授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著有《陳御史文集》二十卷,內含表記、奏牘三百篇,《全唐詩》存斷句四句。
【人物亮點】
政治才略。唐朝藩鎮割據時,陳嶠在閩國任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奏授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委以重任。黃滔喻之為“藩屏”,即衛國的重臣。又把他比同名相管仲和公孫弘。
純孝高節。待繼母如親母,父亡廬墓三年,泣血有聞,為鄉人所稱道。黃滔譽之有“曾參之孝行,袖孟軻之文帙”。家族詩書傳家,家學淵源深遠,兄弟九人,皆修業儒學,人才輩出。陳嶠刷新了莆田晚唐中斷近百年的科舉史空白,使莆陽文脈得以延續。其曾孫輩創造了“四代攀桂”“昆季同年”的奇跡,成為莆陽文脈的一串璀璨明珠。充分表明孝廉家風、詩禮傳家,對于后代健康成長,祖業繁盛的重要意義。
腳踏實地、奮力進取精神。陳嶠歷經十年苦學,二十年科場奮戰,至六十三歲才金榜題名。反映其堅定的人生信念,扎扎實實的作風,一生自強不息、努力進取精神。
【金句摘錄】
一、“兩地穴管寧之榻,十霜索隋氏之珠?!?/span>
這是黃滔在陳嶠墓志銘中,記述陳嶠成功之路的金句。他先是在北巖精舍修學五年而業成,繼又復居北平山修業五年,真正歷經“十年寒窗”苦學和積累,構筑了牢固的才學根基?!肮軐幹健?,借指高士心意恬靜、甘于淡泊的品操?!八迨现椤?,喻稀世之珍出自常物,喻賢人多出身卑賤。
二、“七千里而辛勤上國,二十年而惆悵東風。人皆一一以興憤,我獨孜孜而養蒙。”
黃滔在《祭陳侍御嶠公文》中,描述陳嶠離家七千里,辛勤赴國都長安,歷時二十年,百折不撓奮戰科場的漫長與艱辛,及其堅韌不拔的精神。以上兩句,黃滔形象而深刻地總括了陳嶠的心情與成功路徑。所謂“養蒙”,就是以蒙昧無知的虛心心態,刻苦讀書,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修養學問,養蒙蓄銳,以待國家任用。
三、當默任言言是垢,當言任默默為塵。——《題公署》
這是《全唐詩》存陳嶠斷句之一。題于公署,等于宣言。體現御史“當言即言”無畏權勢,光明磊落,正直無私精神,和守職執紀的政風。
四、彭祖尚聞年八百,陳郎猶是小孩兒。——《自賦催妝詩》
這是《全唐詩》存陳嶠斷句之一。陳嶠晚年續娶,文士競集,悉賦催妝詩賀喜斗趣。嶠亦自成一章,末句曰:“彭祖尚聞年八百,陳郎猶是小孩兒?!弊徒越^倒。顯示其不服老、詼諧樂觀和對生活的熱愛。
【主要事跡】
奮戰科場終成功
陳嶠少時就勤奮好學,胸懷大志,苦讀詩書,博覽經史,成年即能文。陳嶠為家中長子,兄弟九人,皆修業儒學。他后來與許龜圖、黃彥修等,居住在莆城北巖精舍讀書。
玉澗北巖地區,溪山清秀幽邃,歷史文化深厚,堪稱莆田文化圣地之一。后人追溯玉澗北巖的歷史文化,首先必提唐代的陳嶠與北巖精舍,謂之為源頭和象征。
“精舍”本指古時隱士或僧人修行之地。一些學者亦設立精舍,聚徒講習儒學。北巖精舍位于莆城城西雞峰山,環境清幽秀美,離城市二三里,既便利進出,又避開城市塵囂,成為士子潛心習學的理想之地。陳嶠等人在北巖精舍,修學五年而業成。許、黃二人西上舉試,陳嶠復居北平山繼續修業,又是五年時間。
陳嶠的同代人黃滔,記述其十年寒窗苦學情形:“兩地穴(穴居)管寧之榻,十霜索隋氏之珠。人皆一一以興憤,我獨孜孜而養蒙?!薄肮軐幹健薄八迨现椤倍际侵涔?。東漢名士管寧,常坐一木榻,屈膝端坐五十余年,榻上當膝處被磨穿。后以“管寧榻”借指高士心意恬靜、甘于淡泊的品操?!矟h〕王符《潛夫論》:“和氏之璧,出于璞石(藏有玉的石頭);隋氏(隋侯)之珠,產于蜃蛤(大蛤和蛤蜊)?!敝^稀世之珍出自常物,喻賢人多出身卑賤。
可見,他是經過了十年寒窗苦學的充分而扎實準備后,才北上投考的。
陳嶠從閩中莆田到長安,迢迢七千里,途中山高水深,路長途險,跋山涉水,櫛風沐雨,其艱難程度無以言表。好不容易到達長安,即開始“投卷”,“應詔諸侯,求試宗伯。”。
唐代科舉制度,錄取進士除看試卷外,還參考應試者平時的作品及聲譽。故須尋求“先達聞人”,尤其是權貴們的引薦,當時稱“投卷”。由于莆田開化較晚,舉子往往是“朝無一命之親,路無回眸之舊,猶孤根寄不食之田也?!保W陽詹《上鄭相公書》)正如黃滔所云:“咸通、乾符之際,豪貴塞龍門之路,平人藝士,十攻九敗”。舉子西上應試,雖學富五車,只因無人賞識,加上科場腐敗而往往落第。故士子之成功,與其取決于比試學問見識之深淺,不如說是干謁投贄,拼請托舉薦的功力與機遇。求功名的過程,就是不斷地求取名士權貴賞識的過程。眾多清寒舉士,無不是歷經艱辛與屈辱,“昏投哲匠,神拜先哲”,溝通關系,找尋知遇,耗盡了年富力強的壯麗年華,歷盡世態炎涼。最終只有極少數成為幸運者,一旦金榜題名,早已兩鬢全白垂垂老矣。而更多則是“半生隨計(赴試),沒齒(終身)銜冤”。
《唐摭言》載:“陳嶠謁安陸鄭郎中,三年方一見。”可見請托舉薦之難。這位鄭郎中即鄭藏,福州閩縣人,嘗任金部、戶部、刑部郎中,其時閩人入京應舉,依投鄭藏頗多。
陳嶠歷經十年寒窗之苦后,又在舉場沉淪了二十年之久。以其堅定的信念,艱辛執著不倦追求,光啟三年(887),陳嶠終于以《申秦》得意中第(第十二人),時年六十三歲。
他的成功登第,極大地鼓舞了吾莆一班久困科場的苦行者。時為舉子的黃滔,已蹭蹬科場十六個春秋,對陳嶠中試甚為振奮,賦詩《喜陳先輩及第嶠》曰:“今年春已到京華,天與吾曹雪怨嗟。甲乙中時公道復,朝廷看處主司夸。飛離海浪從燒尾,嚥卻金丹定易牙。不是駕前偏落羽,錦城爭得杏園花?!?/span>
陳嶠逝后,黃滔在《祭陳侍御嶠公文》中追憶陳嶠當時應試歷程:“洎宣皇之後年,則夫子之斯出。持曾參之孝行,袖孟軻之文帙。薦賦諸侯,上書圣日。射宮而勁挺弦矢,藝圃而葳蕤華實。難亨者吾道,難偶者至公。管仲三奔,非戰之過。孫宏十上,蓋時未通。七千里而辛勤上國,二十年而惆悵東風。人皆一一以興憤,我獨孜孜而養蒙?!睔v敘陳嶠懷才不遇的坎坷人生,才干、孝行可與古代名人相提并論,卻不得不奔波官場,全力以赴奮戰科場,歷經一次次的科場失利。歷經二十年奮戰科場的漫長與艱辛后,陳嶠以其堅韌不拔的精神,終踏上成功之路。
御史任上展宏才
陳嶠登第后,初任京兆府參軍(京兆府是管理京師長安地區的官署。參軍職掌隨長官出巡,贊導禮儀及考核屬吏勤惰)。而此時的唐末是藩鎮割據、宦官擅權、朋黨紛爭、軍閥混戰的動亂局面。陳嶠就是處在這樣一個軍閥連年混戰,政治黑暗的時代,京師、中原一帶烽煙千里,田園荒廢,民不聊生。
正直的陳嶠憤而辭官回閩,為王潮、王審知的閩國所器重。“解榻以禮”,今府相繼,奏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先是聘任大從事(幕僚,非職事官),不久遷大理評事(大理寺屬官,從八品下,掌出使與推覆<覆審>)兼監察御史。王審知主政時奏授大理司直(唐時大理寺屬官,從六品上,掌審查、監察)兼殿中侍御史(掌管殿廷儀衛和都城糾察)。他公正嚴明,在任上辦案百件,無一疏誤,時人有詩贊曰“明鏡高懸肝膽照,政聲德譽在人心”。
在任期間,陳嶠正直有度,處事謀畫有方,勤于政事,奏章充分展示了他高超的治國才略。陳嶠晚年的政治時局正是亟需力挽狂瀾和撥亂反正之時,解讀黃滔為陳嶠撰《司直陳公墓志銘》,“凡三百篇,有表奏牘,頗為前輩推工”,讓人發出感慨,像陳嶠這樣的人才,得之,一年能有幾人呢,“且大唐之設網士,得之於是者,歲幾人焉”。他佐助王氏安邦治閩,為閩王審知所倚重。王審知“帥閩,解榻以禮”,大為贊賞陳嶠,“擁于節旄,益賢其參畫”?!胺狡谳z從藩屏,入踐諫垣,不幸寢疾”,王審知正慶幸得到一個衛國的股肱重臣,要將之置諫官官署,不料,陳嶠積勞成疾,一病不起。于光化二年(899)十月病故,終年七十五。
陳嶠在閩頗受倚重,卻未能盡展宏才。由于歷史記載缺乏,陳嶠所著三百篇表記、奏牘也已失傳,其在閩政績不得而知,但僅從黃滔的墓志銘和祭文窺其一斑。黃滔把陳嶠同春秋名相管仲和漢武帝的丞相公孫弘比照,暗示陳嶠晚年受到重用,大展宏才。管仲初事公子糾,后事齊桓公為相,扶助齊王稱霸天下,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公孫弘40多歲時才潛心研究春秋雜論,多次上書漢皇,提出諸多治國安邦措施,受到皇帝嘉納。晚年被任命為丞相,進封平津侯,為國家強盛立下汗馬功勞。黃滔把陳嶠與二人比照,意在三者之間遭遇相同,才干相似,結局也相同,都為國家出了大力。陳嶠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純孝高才樹典范
黃滔的祭文“持曾參之孝行,袖孟軻之文帙”,將陳嶠比作曾參和孟軻。曾參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行與文才聞名。陳嶠也以孝道和文章出名。孟軻即孟子,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其文氣勢遒勁,富雄辯力,又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論辯形象生動,說理深刻,對后世影響很大。陳嶠也擅長詩文,精于律賦。
陳嶠為人恭謹誠信,居家奉侍父母至孝。親母逝后,待繼母如親母,極盡禮儀孝道。父親去世,他在墓旁搭蓋小屋居住,守護整整三年,因悲傷而泣血,鄉人感嘆稱道。晚年歸鄉后,孤身一人,清貧而樂居。
陳嶠逝世后,墓在莆城東北興教里福平山(一作北平山,今荔城區西天尾鎮林峰村)之麓,這里嘗是他二度修學之地。故友黃滔親自撰寫墓志銘和祭文,悼念他的文才、品德及其功業。特別強調他在莆陽科舉史上的突破性貢獻。曰:“愚與公同邑,閩越江山,莆陽為靈秀之最。貞元中,林端公藻,冠東南之科第,十年而許員外稷繼翔。其后,詞人亹亹(連續而不倦前進),若陳厚慶、陳泛、陳黯、林顥、許溫、林速、許龜圖、黃彥修、許超、林郁,俱以夢筆之詞,籝金(一箱金子,喻博學)之學,半生隨計,沒齒銜冤。曠乎百年,而公追二賢之后,七年而徐正字寅捷,八年而愚□,莫不江山之數耶?”指出陳嶠填補了林藻、許稷折桂以來莆陽八十多年的進士空白,成為莆陽科舉進士第三人(也是莆陽陳氏進士第一人)。在莆陽科舉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七八年后,吾莆徐寅、黃滔等人接踵登榜。他們無疑是莆陽舉業的一批開路先鋒。正是在他們的引領垂范下,又歷經幾百年的傳棒接力,艱辛積累,始有莆陽宋明舉業的輝煌壯麗,鑄就文獻名邦的聲名。
【啟示】
陳嶠是一千多年前,封建時代的官員。從他一生追求功業的歷程中,我們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一、遠大志向,扎實步伐。
陳嶠詩書傳家,立志功名,安民濟世,是其人生價值取向。他十年寒窗,兩地苦學;跋涉七千里,奔波二十年,歷經幾多艱難困苦,閱盡世態炎涼,始得金榜題名。他不但有遠大抱負,又有扎實牢固的學問基礎和積極進取精神,孜孜以求,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實現既定的目標。這既是陳嶠的成功經驗,也是一切創業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為此,我們既要有陳嶠那樣遠大的志向,堅定的人生信念,與自強不息、勇于進取的精神;同時又要有“養蒙”心態,腳踏實地的步伐,一步一步地邁向成功的目標。
二、傳承家學,弘揚孝廉。
陳嶠出生于世承儒業的書香門第,其家族詩書傳家,家學淵源深遠。先祖陳邁是陳姓入莆始祖,莆田第一任縣令。任上實行仁政,重農興教,為民擁戴。陳嶠系陳邁后裔,其曾祖陳真官南安尉,家教嚴謹,以詩書傳家。父陳齊忠信篤敬,贈大理評事。陳嶠自小深受家學的熏陶,博學多才,立志以身許國。其登第刷新了莆田晚唐中斷近百年的科舉史空白,使莆陽文脈得以延續。陳嶠后代更是人才輩出。其孫陳正則以詩為宋太宗所稱賞,授平原縣主簿。曾孫陳絳,歷任右正言、司諫、起居舍人,以工部郎中知福州。陳絳子陳動之、陳說之,陳動之子陳侗、陳睦,陳侗之子陳彥恭,創造了“四代攀桂”的佳話。而陳說之、陳動之兄弟又同年齊登進士第,再創“昆季同年”的奇跡。兩兄弟與歐陽修同榜,俱官至秘書丞,歐陽修贊其“門戶有清風”。陳侗官至朝奉大夫、衛尉少卿,有詩名,為官清正愛民。陳睦為嘉祐進士第二名(榜眼),曾任監察御史。其子彥文賜進士出身,官至江淮制置使。陳彥恭同先祖陳嶠一樣,出任大理司法官,愛民如子、清廉剛正,侃侃自立。
以上可見,陳嶠家族自入莆始祖陳邁起,家學淵源深厚,歷代簪纓相繼,清白自守。充分表明詩禮傳家,孝廉門風,對于后代健康成長,祖業發展繁盛的重要意義。陳嶠的成就正是在家學基礎上,自身長期奮發進取的結果,也是對家族門風的傳承,對莆陽文脈的發揚。由此體會弘揚孝廉文化的重要性和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