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聞功 圖/劉愛紅
木蘭溪源頭位于仙游、永春、德化三縣交界的仙游山,即西苑仙西村黃坑橋頭,也稱戴云山余脈的筆架山下。這里有一塊圓形大石頭,標“清源林”,有兩塊小圓石,形似“山芋”,依偎在主石兩側。主石上由當今清華大學原副校長余壽文題寫景名“抱芋上書”四大字。
“抱芋上書”旨為紀念仙游清官鄭紀為民請命的風范長存,亦是為紀念莆仙母親河木蘭溪源頭列入省級自然保護區而設計的。其系北京市仙游商會于2017年6月捐建。
“抱芋上書”來自明代仙游名臣鄭紀“為鄉親上書輕賦稅”的典故。明孝宗弘治年間,時任戶部右侍郎鄭紀,返鄉祭祖,正值仙游連遭旱澇災、蝗災,又加瘟疫、軍役之禍,致人丁銳減,百姓困苦不堪。鄭紀連夜草疏,反映災情,呼請朝廷賑濟。
鄭紀出生度尾屏山,小時家境雖貧,卻十分好學,由于其“經史貫通,文辭嫻熟”,連中秀才、舉人、進士,先后經歷明英宗、憲宗、孝宗三朝,被稱“三朝元老”“經濟名臣”。其貴在關心民瘼,據說明初仙游有6500余戶,但因朝政腐敗,加上天災,到明中期,人丁銳減,全縣只剩1千多戶,可是朝廷仍按原戶數征稅攤派軍役,每戶負擔加重數倍,群眾苦不堪言。鄭紀一直關注家鄉父老鄉親的疾苦,多方苦思冥想,向孝宗皇帝上疏反映仙游人窮連山蒔都食不飽等餓死慘狀,要求減賦。這時剛好太后貴體有恙,皇上甚憂,鄭紀察言觀色、借機向其宣揚九鯉湖神仙靈驗,提議能派太監前往代詢診,并兼考察仙游災情,帝聽言之有理,果然恩準。鄭紀即同皇上貼身侍從太監王公一道擇了黃道吉日,前往仙游代君祈夢。
為了讓太監實地了解鄉親困境,相傳鄭紀精心思慮,采取從興泰(游洋、石蒼等)往西苑,再至自家屏山,沿途皆深山密林,舉步維艱,太監問怎么路這么險,他以古語“山險出神仙、九鯉湖仙公才靈”做解說。太監乘轎,經山路險峻,鄭紀請轎門打開,讓太監眼望上懸崖絕壁下萬丈深淵,心驚肉跳,直觀感受這兒“山枯栽松柏,人窮吃山蒔”之貧。路經平地即請轎門關起,讓太監閉目養神。由于山險人煙稀,一路食宿皆難,讓太監實地體驗仙游民間吃山蒔住茅棚的慘狀。
山蒔和山芋山薯近似,山薯山芋能食,山蒔(興泰人俗稱廚唐,舊時用于染布),味極苦澀,不能食。鄭紀能識,自己吃山薯、山芋,太監辨不清即吃山蒔。太監問:“這什么東西真難下口?”鄭紀釋道:“這是仙游主糧,窮戶連這都三餐不繼?!碧O聽著,就藏起兩個備帶回京。
太監問:“為何人煙這么稀少?”鄭紀見機介紹,明初仙游有6500余戶,因窮且災,剩下1千多戶,而捐稅仍按原戶數征收,再加連年災荒,群眾不逃荒還能活嗎?直說得太監一路搖頭嘆息。
接著,經何嶺到九鯉湖,按習俗太監一同虔誠為太后禱告治病之事。太監因長途跋涉,當時睏夢時,竟酣睡如泥、鼾聲如雷。翌日一早,鄭紀對太監說:昨夜夢見仙公說是太后的病無妨,回京時,便會好的。太監聽著,似是順水推舟,爽直地說:“是的,本官也是如此夢的?!?/span>
等到返京,太后的病確早已痊愈,她本來只是偶遇風寒發燒,不知是太醫精心診治,還是仙夢靈驗。太監把祈夢之事復奏皇上,孝宗帝非常高興,認為太后康復,全賴九鯉湖神仙庇佑。
正值皇上歡心,鄭紀即抓緊同太監一起把所寫的視察仙游災情奏上。力陳仙游貧困交加,務求減賦?;噬线€試嘗了太監帶回的山蒔,又苦又澀,實難下咽。當面就要鄭紀也吃一下,讓寡人一觀。鄭紀一邊吃,一邊落淚,皇上問:“賢卿你自幼慣食此物,今日食來為何流淚?”鄭紀心中有數答道:“臣今食之,便想家鄉父老一年到頭以此為糧,還食不飽腹,不免傷心!”皇上聽著,深受感動,便詔令查核后,將仙游軍役6500戶更正為1400戶,田賦減免三年。鄭紀這般體恤民情,想方設法為困苦家鄉老百姓減免田賦。仙游鄉親獲悉無不歡欣稱謝,故民間頌其為“鄭青天”,文人還賦詩頌揚:
“海濱鄒魯眾朝紳,
唯有吾鄉鄭紀真。
抱芋上書輕賦稅,
何須青史識孤臣。”
臨縣的原莆田縣庶民聽到這消息,既為仙游鄉親慶幸,也為本縣大官出不少,但沒有一個能像鄭紀說動皇帝替鄉親解憂而嘆息,因為莆仙相臨同喝一條木蘭溪的水,災情貧困相近,故心里失衡,遺憾地嘆著:“莆田出卜死,不如仙游出鄭紀。”這實際也是民間對清官鄭紀難得稱頌和深切緬懷!是萬千金錢都買不來的。
木蘭溪源山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