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許多莆仙方言俗語與戲劇有關(guān),莆仙戲一個劇目《目連戲》就產(chǎn)生了好幾句俗語。莆仙戲《目連》與其他劇目不同,不是一般的娛樂(不論是供人或供神娛樂)演出。清朝道光年間,郭篯齡在《山民隨筆》中寫道:“吾莆于兵燹大疫之后,類集優(yōu)人演《目連》,謂可消殄戾?!毖荨赌窟B》均與莆仙民俗活動或迷信活動有關(guān),如盂蘭盆會(盂蘭為梵語,意謂解脫餓鬼倒懸之苦)、拜懺、超度等。演《目連》戲時,雖然也插演一些娛樂節(jié)目,但主要是演《目連救母》。其故事取材于《佛說盂蘭盆經(jīng)》和《佛說報恩奉公瓦經(jīng)》,寫目連(傅羅卜)一家供佛持齋,樂善好施,目連父親傅相(一說名天斗)修行得道,騎鶴上西天,可是目連母親劉素貞(四真)卻受了惡弟劉賈(假)的誘惑攛掇,棄齋開葷,而受墮地獄之苦。劉素貞之子目連是個苦修的佛弟子和孝子,他看到母親受苦,向佛祖懇求救母之法,終于以施舍家財普濟(jì)世人,而杖開地獄之門,超度出母親。這個故事,古時候在莆仙民間家喻戶曉。過去莆仙用演員扮演《目連》戲,十分隆重,其演出舞臺比一般戲棚大四五倍,叫“大棚”,大棚分三層,中層供演出,上層為神樓,供奉玉帝。棚前豎兩根旗桿,上掛“招魂幡”和“普渡燈”。棚頂蒙五色布,演職員食宿均在中層后半部,所謂上不見天,下不見地。戲班演職員全部齋戒,扮演角色需要24名,全為男演員。建國后,很少演大棚《目連》,文革后,已絕演,一般用木偶戲代替。1961-1962年8月,上級文化部門,為了調(diào)查莆仙戲歷史,曾在福州和莆田,組織仙游鯉聲劇團(tuán)和莆田名老藝人在兩處內(nèi)部演出二次《目連》,供專家們學(xué)術(shù)討論?,F(xiàn)在莆仙群眾對《目連》戲故事,只是耳聞,很少目見。但有關(guān)《目連》戲的方言俗語卻在廣泛流傳。
莆仙方言:“劉假(賈)劉四真(素貞),有顧嘴,不顧身”,就是說這個故事,俗語名字訛變?yōu)閯⒓賱⑺恼妫侵C音“六假四真”,表示是虛構(gòu)人物。人們用這個俗語來批評諷刺,那些只貪圖眼前口腹的享受,而不考慮嚴(yán)重后果的人。
另外與《目連》戲有關(guān)的莆仙方言俗語如:
一、“劉賈給別(識)字的苦?!眲①Z借了別人的錢,原本想以后賴著不認(rèn)賬,不還,可是借錢給他的人,要他寫借條做憑據(jù)。他說:當(dāng)年我若不讀書不識字那多好,免得現(xiàn)在寫借條,落在他人手里做憑據(jù)?,F(xiàn)在這一俗語常被用做知識分子受難時,發(fā)出的感嘆,與原意不同。
二、“劉賈榔(撞)鐘,重了又重(chóng說了又說之意)。劉賈借了人家的錢,又寫了借條,全賴著不承認(rèn)。借錢給他的人說:“好,如果你敢到城隍廟,對著老爺撞鐘說,沒借我的錢,如果是借了,任憑老爺凌遲拷打,我就不要你還錢?!眲①Z既想賴賬,又怕受拷打,渾身發(fā)抖,手舉起了鐘槌不敢去撞鐘,可是嘴巴還是一次又一次地說:“我撞了,你真的就不要我還錢了嗎?”現(xiàn)在像劉賈那樣的人是有,但有那樣處境的人幾乎沒有了。可是俗語還在,而是被用做諷刺說話重重復(fù)復(fù)、啰哩啰嗦的人。
四、“劉賈梟”。獍梟,傳說中吃父母的惡獸惡禽。三國演義中劉備借荊州奪荊州被稱“梟雄”。劉賈借錢不還也是“梟”。劉賈成為老賴的代詞。
五、“劉賈講,金奴會”(附會,表示贊同)。傅家倆丫頭:金奴(惡)、銀奴(善)。這一俗語常被用做說兩個惡人狼狽為奸。
六、“枵使”“枵使鬼”。目連戲中當(dāng)使者的鬼卒,使者四處奔波,餓著肚子很能吃。這一俗語常用做罵人大吃大喝、吃相難看。
七、“阿報囝”。劉賈的兒子,原名為阿寶,因其父撈了許多不義之財,生這個兒子很浪蕩,嫖賭飲三般俱全,把劉賈的家資都揮霍干凈,人們說這是“因果報應(yīng)”,所以稱他阿報囝?,F(xiàn)在的俗語是說不成材的兒子。
八、“高腳鬼成人”(結(jié)婚)。目連戲中插演的滑稽表演。一個踩高蹺的演員在臺上表演結(jié)婚時一個人忙乎做許多事情。俗語諷刺喜歡單干不招呼眾人一齊來干的人,吃力不討好,很難把事情辦好。
九、“劉賈叉”、“目連娘姐(莆仙方言稱母親)落大鋪”。目連戲中,劉賈、劉素貞末日被鬼卒拷打,押到冥間受刑的表演?,F(xiàn)在這一俗語是用來比喻生活艱苦、拼命搏斗的人。
十、“走路像逐兇”。過去演大棚《目連》戲,演至五鬼捉劉氏姐弟,眾鬼卒下戲棚到村中追逐,很像古代行儺,逐兇驅(qū)疫。莆仙民俗,若那個村莊發(fā)生上吊、跳潭落井、溺水、兇殺等慘死,村里要請道士設(shè)醮作法來驅(qū)逐索鬼、水鬼,以絕后患。莆仙方言中尚有“逐兇”一詞,但是用來說走路匆匆忙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