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鑄
近來讀明人謝廷贊《霞繼亭集》,內有《天妃魚報》一則有關媽祖廟的故事,從未見人提及,特錄出與同好共賞。按謝廷贊(1557-?),字曰可,江西金溪縣人,明萬歷十一年(1583)會試副榜,授東安知縣,萬歷二十六年(1598)進士,未授官,即極論礦稅之害,旋授刑部主事。因上疏言閣員當補、臺省當選、礦稅當撤、皇太子冠婚及冊立當速、詔令當信等重大朝政,并持疏跪文華門,侯命逾時,神宗震怒,遂削職為民。罷官后謝廷贊僑居揚州,以授徒謀生,故熟諳江蘇之奇聞軼事。卒后于天啟間得熹宗追贈“尚寶卿”,著有《霞繼亭集》《綠屋游草》等。
謝廷贊所作《天妃魚報》五古為《紀楚少司馬熊公三異詩》組詩之三。“紀”就是記載,“楚”指湖北,“少司馬”本為春秋時官名,明代用作兵部侍郎的別稱,“熊公”指抗倭名將熊桴。題目意思是記錄湖北人兵部侍郎熊桴的三大異事詩。“三異詩”組詩前有長序,說明“三異”故事由來。序中說,熊公名桴,字元乘,當年曾通過占卜,神示其將任太倉知州,升廣東巡撫,消滅海寇曾一本,俘獲倭王,功成身隕,贈兵部左侍郎。其一生正是如此,并曾經歷“三異”奇事。
第一異是潮汛自動退卻。熊桴六歲時,隨父熊清赴任廣東南海縣丞,當時正趕上漲潮,于是他們把船停泊于五羊渡口,以避海汛。熊桴正興致勃勃地想觀大潮涌地,然而潮汛卻始終沒來,潮水只僅僅漲到沾濕腳掌幾寸的高度,真是異常怪事。這是《五羊潮卻》一詩的來歷。
第二異是老虎主動馴服。熊桴年輕時補邑弟子員,曾讀書于西竺齋堂。其西山住屋與蘇東坡所詠的赤壁山頭相對。一日黃昏,山氣漸濃,四周空曠,窗前月色朦朧,暮靄昏黑。至三更時分,突然來了一只老虎。此虎在窗外貪婪而兇狠地盯著熊桴。但熊桴并不畏懼,大聲叫道:“我身擔山川之任,乃將捐軀報國,豈能委身于爾一只老虎之腹?”不一會兒,老虎竟然像一只貓兒一樣俯首帖耳離去。此虎主動馴服,但被傳為“伏虎”異事,這是《西竺虎馴》一詩的來歷。
第三異就是天妃魚知恩報德。熊桴是明代抗倭名將,嘉靖間升蘇松兵備僉事,其威名令倭寇不敢猖狂。一天,一條玳瑁魚隨潮沖上灘涂,在天妃宮之左一處彎曲的海灘暴曬魚鰓,水兵們逮住了此大魚。總兵楊玉江請熊桴來觀魚,同時后面還跟來了持菜刀的廚師。這時,玳瑁魚忽然吐出如虹彩般氣體,并連續三次沖破天妃宮的屋頂椽角。熊桴頓覺這是條神魚,就命令兵士抬魚過來,親自動手把它釋放到海中。此大魚入水后,去而復返,努力作出叩謝的樣子,然后才慢慢離開。大約過了十天,熊桴率軍與倭寇殊死大戰,我方地勢不占上風,兵力也明顯輸給敵方,眼看就要吃敗仗了。正在此時,眾將士但見海中有大魚發出吼聲,掀起巨大風波,輔佐我軍戰陣,而掀起的巨大浪濤,使倭艦頓時淹沒。此后熊桴是逢戰必捷,因神魚獲救于海邊天妃宮,大家稱它為“天妃魚”。天妃魚知恩圖報,確是一樁靈異故事,這是《天妃魚報》一詩的來歷。詩曰:
虹吐風濤壯,鬐揚天地吼。
魚信可沖波,龜文堪壓紐。
短詩大意為玳瑁魚吐出虹氣,頓增風濤之壯;它高揚脊鰭,發出驚天動地的吼聲。大魚守信而來可助沖波破浪,玳瑁龜紋堪稱君王的吉兆。“魚信”化用《周易》“信及魚豚”成語;“壓鈕”謂覆壓于璧紐上,典出《左傳》,乃是神示國君的吉兆。“玳瑁魚”是個多義詞,可指有玳瑁紋的河豚、一種金鯽魚,亦可指大海龜玳瑁。宋胡仲弓《賦玳瑁魚》詩云:“海靈如許巧,龜貝點成紋。背負十三卦,旁分四六文。”此玳瑁魚實即玳瑁。但謝詩描述的是一種背上有高鰭和玳瑁龜紋且有魚鰓的怪魚,并不是玳瑁龜。“天妃魚報”說的是熊桴在天妃宮放生玳瑁魚,而玳瑁魚報恩幫助熊桴抗倭,讓他在兵力劣勢情況下最終反敗為勝的故事。“天妃魚”故事多少帶有神話色彩,但反映了明代水師官兵特別是熊桴對天妃的虔誠敬畏態度。據載,熊桴于嘉靖四十年(1561)任蘇松兵備副使時,就曾主持籌資重新修葺了太倉瀏河天妃宮。考熊桴(1507-1569),字元乘,別號鏡湖居士,湖北武昌縣公友鄉(今鄂州市梁子湖區涂家垴鎮熊易村)人,出身書香門第,從小沉敏端重,不喜嬉游。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舉于鄉,嘉靖二十九年(1550)中進士,授太倉州(今江蘇太倉市)知州。任知州期間,革除雜役,減民負擔,勸農興學,禁吏為奸,州郡大治。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入侵,江都御史蔡克廉畏敵脫逃。熊桴堅守太倉州城甚力,倭寇不敢近。后來,他卻以未能斬敵而遭彈劾罷職。太倉士民上書訴冤,乃留任。次年,倭寇再犯,他以水師迎擊,大敗倭寇,升蘇州府同知。太倉州百姓感激熊桴,為立生祠。未幾,熊桴遷河南按察司僉事,改蘇松兵巡司僉事。他在吳地(今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帶)任職12年,抗擊海寇歷大小30余戰,斬虜首3400余級,戰功赫赫,威名遠揚,倭寇聞風喪膽,百姓歡呼雀躍。明代軍事家、抗倭英雄唐順之《條陳海防經略事疏》云:“蘇松兵備僉事熊桴,自倭事始起以至今日,無一歲不在兵間,忠實練事,沉毅內明,出入海潮,艱危不避。”此后熊桴升云南布政司參政,遷陜西按察使、山東布政司參政。曾一本乃潮州(一說詔安)著名海盜首領,盤踞南澳島,聚眾數萬,出入于閩粵地區沿海,到處劫掠,熊桴任廣東巡撫期間,上書陳言“平寇四策”,并會同福建巡撫涂澤民、總兵俞大猷、郭成等剿擒曾一本。熊桴因積勞病劇,卒于軍中。以平寇有功,進都察院副都御史,贈兵部左侍郎。著有《鏡湖集》《水陸事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