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云
云村小筑雨中邁步,驚喜地發現庭院角落那叢艷山姜,綻放出幾串花蕾,如少女肌膚般瑩潤,真是“含苞待放多嬌媚,冰清玉潔自風流”。
艷山姜花開了,夏天來了!在這初夏的季候清晨的辰光,雨中的艷山姜花有種獨特美感,瞧,在被雨洗過的翡翠色長寬葉襯托下,它的串狀花序像紫白玉葡萄,懸垂著的一排排小苞片先端粉紅,清透嬌妍,分明是賞心悅目的問候!于是有人吟誦:“最愛姜花夏令開,低垂粉艷占花臺。清純豆蔻詩家賦,白玉馨香少女胎。”
這叢艷山姜,是我十年前從天馬山野移栽過來的,移植的初衷,在于喜愛它葉片的香味。莆田家鄉過年流行炊紅團(糯米皮綠豆餡),紅團底下襯托的便是艷山姜葉,不僅僅青鮮鮮紅艷艷呈綠葉襯紅花的美意,蒸后那葉兒還揮發出微帶姜辣的檀香味,與糯米味豆餡味兒混合,煞是好聞。從少兒起,每逢臘月,當那種味兒在市井鄉村飄蕩之時,便知道要過年了。
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都有其生長的規律和理由。就像牛羊要儲備干草過冬、蛇熊要積蓄脂肪冬眠一樣,冬令艷山姜也要儲存養分,因此臘月里,其表面深綠背面淡綠的寬長葉片就蓄存了精華,蒸出馥郁的芳香,蒸出那種過年的獨特味道。在其他季節,艷山姜葉香味稍次,依然傳遞著生命的獨特風情,于是有心人就充分利用起來,平日里炊饅頭或米粿,或者蒸玉米和地瓜,底下如果襯墊著,也會散發出那股微辣帶香的味兒,增添了生活的芬芳。故而,艷山姜葉又稱“粿葉”。
在初夏的雨中,一串串艷山姜花裊娜垂掛,低著臻首露著玉頸,如剛出浴的少女清麗無匹,帶著不勝風吹雨打的嬌羞,頗有“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的意態。難怪不少人都錯認艷山姜為豆蔻,萌生“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的愛憐。在纏綿雨季中,歷經粗礪生涯打磨的我,面對如此嫩潤的花兒,也算是一種意外的安慰了,用溫柔的目光撫摸它,竟連心兒也濕漉漉地多情起來。
往事縈懷花可夢。艷山姜花一開,端午節也就快到了。家鄉民俗端午節,講究傳統的人家是要洗“午時水”的,所謂“浴蘭湯兮沐芳”,以洗卻污穢垢漬,祈求全年不為風邪侵犯身心康健。煎“午時水”,至少要挑揀五種五月香草,洗干凈后煎湯,一般有菖蒲、蛋草、慕香、艾草等,鄉人也理所當然地把艷山姜葉作為一種,讓那過年的味道熏染一通,既喚起了端午節的儀式感,又承接了過年的歡喜與快樂。
與許多花兒色形香味俱佳有別,艷山姜花沒有香味,雨中聞來只有一股清鮮之氣。可見其純真大度,把誘人的香味都讓與護持它的葉片,只選擇以絕色容顏引誘尋美的眼睛,這也就夠了。艷山姜別名月桃、玉桃,這大概專指其花苞嬌嫩粉紅形狀如桃而言。當其鈴鐺狀花萼綻放時,它的花唇瓣呈匙狀寬卵形,子房棕紅套金黃色,外沿披絲狀花紋,中臥嫩黃芯棒,真真嬌艷無匹,奪人眼目。
初夏的細雨輕輕灑落,面對沾著雨珠的艷山姜花,自會感到發自靈魂深處的感動,枯萎的靈感也被潤澤,如出水的魚兒活蹦亂跳。驀然想到,庭院后的詩山步行道旁,也人工栽培有一長溜艷山姜,于是舉步撐傘去瀏覽。啊哈,那是外來引進的花葉艷山姜,葉片中有縱向金黃色斑紋,又稱彩葉姜、斑紋月桃等。顯見的不足處在于其葉色斑斕,掩蓋了串狀花序的清麗,難免喧賓奪主之嫌,況且植株低矮并不硬挺,東倒西歪有些凌亂,只適合群植打造綠地花境。
從傳統意義來說,我還是喜歡土生土長的本色艷山姜,高壯的桿葉蓬勃挑起,與葉叢間嶄露的長圓錐形花序對比鮮明。瞧啊,一簇簇裊娜的花串懸垂雨中,如一群羞答答的少女欲抱琵琶半遮臉,呼應了“羞澀和矜持”的花語,欲訴還休直勾人魂,真個是“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名副其實驚艷了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