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生
為了厚植福嶺村的紅色根脈,探尋五侯山上的紅色記憶,筆者多次走進福嶺村采訪。福嶺村是當年開展游擊戰的基點村、革命老區村,解放戰爭年代孕育了許多動人的革命故事。在恢復沿海基層黨組織和發展游擊武裝力量,發動沿海群眾開展“抗丁”、反對征糧等斗爭中,林汝楠這位優秀的中國共產黨人是繞不開的人物。
林汝楠(1914-1974),1914年生于東嶠鎮珠江村。15歲時,考入福建省立莆田中學(今莆田一中)。三年后又考入福建省立莆田高級師范學校。抗日戰爭初期,參加黨的外圍組織“抗日十人團”組織,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投入抗日救亡活動,共產主義信念在他心中扎了根。
1939年秋,林汝楠考入廈門大學歷史系,在大學期間,他如饑似渴地閱讀革命書籍,選擇了獻身革命的道路,不久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組織,秘密從事地下革命活動,“許達”是他入黨后從事地下革命活動的化名,從此,他走上了一條光明的革命道路。
大學畢業后,根據黨的指示,林汝楠返回家鄉鬧革命。1943年夏,汝楠受聘于莆田中山中學任語文教師。在莆田中山中學,他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在校內外宣傳抗日救國道理。同年十一月,因身份暴露,為躲避國民黨當局追捕,在地下黨的安排下,他毅然投筆從戎,進入山區,參加抗日中共閩中游擊隊,直接投身于血與火的戰斗。
1946年11月,白色恐怖籠罩莆田大地,沿海貧苦百姓飽受兵匪的欺凌,民眾苦不堪言。已是中共閩中特委主要領導人的林汝楠奉命回到莆田,協助中共莆田地方組織負責人楊杞松整頓加強遭受敵人嚴重破壞的莆田沿海基層黨組織,恢復黨團組織工作,建立沿海游擊隊和革命據點,領導開展敵后武裝力量。林汝楠等帶領武工隊到北高、東嶠、忠門周圍數十里內的村莊發動、組織群眾,與貧苦漁民交朋友,與群眾建立了可靠的魚水關系。他經過艱苦細致的工作,團結了廣大群眾,開展“抗丁”、反對征糧等斗爭,并建立了沿海游擊隊和革命據點,從而打開了工作局面,使五侯山成為黨和游擊隊活動的一個牢固的基地。
五侯山,古稱“五峰山”,位于莆田興化灣南側,綿延笏石、北高及東嶠等鎮,海拔約300多米,為莆田沿海第一高峰。遠遠望去,主峰較高較尖,左右有幾座稍微低矮的山峰簇擁著,山峰狀如筆架,又稱“筆架山”。山上蒼松掩映,怪石嶙峋,奇秀驚險,山間有古廟、洞巖多處,凸顯它的戰略地位:風來四面,容易獲取敵人情報;居高臨下,便于監視敵情;進可攻,退可隱,是天造地設的游擊戰根據地。據村里的老人和老區地下革命者陳亞字孫子陳慶芳、老區革命者陳金龍的孫子陳萬華的敘述:林汝楠帶領他爺爺陳亞字、陳金龍、陳金友深入山中,考察適合于地下工作的隱蔽地點,來到二閣廟(通明殿),此處是五侯山的最高峰,是北高、笏石和東嶠金三角交叉地段,三面環山山路交錯,地形復雜,是開展游擊武裝斗爭的隱蔽駐地。他們一群來到通明殿中,住持帶他們參觀周圍的環境,大家談吐甚歡,看到一群善男信女在燒香抽簽,汝楠感到好奇,靈機一動,上前抽上一簽,得“上上簽”,簽中寫有“綠柳蔥蔥正遇春,任君如意作乾坤。花果結成無殘謝,福祿自有慶家門。”看了簽,汝楠笑著說:這是“民意”。并對跟在他身后的人宣傳道:中國共產黨通過土地改革等措施,得民心者得天下,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據當地村民回憶說,林汝楠和中共莆田縣委書記楊杞松一起帶領武工隊,多次在北高福嶺村五侯山上通明殿中安下指揮所,研究對敵斗爭方案,他們深入北高、東嶠等地貧苦群眾中秘密宣傳革命形勢,啟發農民覺悟,發動群眾參加革命。他走到哪,就把革命道理宣傳到哪。根據黨的指示,開展基層黨組織的建立工作,使沿海各地的黨組織很快恢復起來,革命種子在沿海各村生根發芽,一時紅潮涌動。在開展“抗丁”、反對征糧等斗爭中,本村陳亞字、陳鳴非、陳金龍、陳金友等積極參與,因陳鳴非之子陳玉坤、陳金龍之弟陳金鳳當時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他們有了親身歷經這種失去親人的痛苦遭遇,所以在這場斗爭中更加堅定和積極。據村中許多老人回憶說,在這段時間汝楠經常秘密居住在福井下牌祠堂仔和陳亞字家中辦公,組織群眾開展“抗丁”、反對征糧等革命斗爭活動。
林汝楠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福嶺村鄉賢陳萬華說,他曾經聆聽村里周金棟等老人和現年88歲的李永舜之子李德民講的革命故事。那是1946年的年底,林汝楠為了籌集銀圓、糧食、布匹、藥品等重要物資,改變游擊隊裝備較差,糧食、服裝不足的狀況,他和地下交通員陳亞字等人經過多天的周密偵察和布置。一天深夜,風雨交加,天氣極冷,汝楠帶領陳亞字、陳文清、王九東等游擊隊員,于深夜到肩頭店李永舜布店(現在位置北高頂街),制造搶布店假象,找到“白皮紅心”的布舜老板,暗地里借走布料多匹和不少銀元,及時為發展沿海游擊武裝補充了重要物資,從而為沿海地區進一步開展游擊戰爭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在林汝楠的影響下,他家男女老少共14人投入了火熱的革命熔爐:其中有二弟林汝梁任莆田縣工委書記,三弟林汝雄任閩中游擊縱隊中隊長,還有二妹林汝梅……等。期間,東嶠珠江村、北高福嶺村及周邊村莊的眾多進步青年在林汝楠的帶領下,組成一支有100多人的閩中沿海游擊隊伍,以五侯山為活動據點,在沿海一帶,帶領共產黨員和游擊隊員戰斗在敵人后方地區,打擊國民黨政府的基層組織和反動武裝民團,打擊土豪、惡霸和土匪武裝。
在解放戰爭中參加沿海游擊隊武裝斗爭的福嶺村進步青年有:李國柱、陳亞字、林馬榮、陳文清、王九東、謝文寶、陳鳴非、陳金龍、陳金友、美蘭嫂、徐良等人。在那個風雨飄搖、血雨腥風、戰火紛飛的歲月里,他們參加革命武裝斗爭;還有不少群眾自發自覺地參與紅色革命斗爭,送信帶路、提供食宿、應對敵人,掩護游擊隊員等。經過一段血與火的洗禮,演繹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他們為莆田解放事業立下功勛,為福嶺村寫下光輝的一頁。2008年10月,荔城區人民政府立碑授予“福嶺革命老區村”的光榮稱號。
在之后的歲月中,整個閩中革命斗爭又蓬勃發展起來,游擊隊活動遍及全區各個縣。1949年初,福嶺村群眾在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配合沿海游擊隊開展“反清鄉”斗爭。
1949年4月7日深夜,福嶺村地下革命者陳亞字、王九東、陳文清、陳鳴非等人配合游擊隊襲擊鎮公所。他們打破大門進入后,把熟睡中幾位民團守兵的武裝全部繳械,守兵跪地求饒。游擊隊一舉繳得長槍5把和一批子彈。同年5月,為了配合解放軍解放莆田,福嶺村的地下共產黨員和眾多群眾又開展籌糧支前工作。接應和配合人民解放軍南下解放沿海地區,為莆田全境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
歷史漫漫歲月匆匆。先輩們的信仰,他們所付出的熱血與生命已融入福嶺村的土地里,紅色基因已經融入福嶺村人的血液里,鼓舞著一代代人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著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用勤勞與智慧建設美好家園。
山河添秀色,大地換新顏。如今的五侯山風景秀美,“五侯秋望”是莆田新二十四景之一。筆者相信歷經千年滄桑的五侯山,在福嶺村黨員干部群眾的共同打造下,會成為一個讓人向往的旅游景區,一個理想的紅色革命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