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緒
莆田囊山寺
釋化光(1891~1973),俗姓張,清德宗光緒十七年(1891)生,莆田人,大德高僧。考寂晃法師所撰《遺愛人間的化光老和尚》載:化光老和尚,原籍福建莆田縣埭頭,俗姓張。自幼秉性僻靜,不愛嬉戲,喜聞古圣典故。童年入私塾,通經書,識世事,稍長慧根成熟,每嘆人生如幻,世事無常,時詣本鄉天龍巖真提老法師座下聽聞佛法,始明佛教真義。十五歲時,懷出塵念,獨自逃往福州鼓山涌泉寺參學,志求出家,嗣被其嚴父追至,強令回家,襄理家業,于是志愿未酬,郁悶不伸!越兩年,其父不幸病逝,遂得如愿投向本縣涵江九峰鄉囊山慈壽寺所屬的辟支巖染薙披剃,禮廣成法師為剃度恩師,因其秉性純實忠厚,處事有條不紊,嚴持戒行,勤習教典,深受其戒師囊山慈壽寺住持慧賢和尚器重,悉心熏育,竟成法器。十九歲時,受師命南來在吧生鑒壓膠園,襄理樹膠業務,雄才略展,德望日隆;后因印度尼西亞廖內媽祖宮整頓宮務,需才正殷,故隨其恩師廣成法師移錫廖島,振興宮務,推行佛化,宏法利生;不久廣成法師圓寂,乃由化老繼任媽祖宮住持,從此宮門漸盛,法澤宏沾,本佛陀慈悲之旨,以濟世為己責,凡對大眾有益事宜,無不竭盡心力以赴,諸如排難解紛,扶危濟急,喜喪祈禱,疾病求方,擇日書聯,及代寫書信等,凡所希求,百事皆辦。且循當地傳統習俗,求靈符者,亦以符賜。第因其生平戒行精嚴,道心堅固,日夜專誠念佛,故能感應道交。每見符化病除,轉危為安,甚至小兒驚叫,家庭不睦,精神失常等事,均仗其符,竟獲平安無礙,所以不論男女老少,遇有困難問題,必向化老求助,而化老則有求皆應,毫無倦色,積年累月,四時無間,六十三年如一日,廖內居民父、子、孫,三代受其恩惠者,何止萬眾!
化老年高八秩,猶見精神矍鑠,手足輕快,凡事必要親自檢點,早晚課誦不斷,勤勞儉約,每說一粟一縷,當知作物維艱,待人寬厚,乃云利人即是利己,洵為老實修行之菩薩僧也。
化老自接任媽祖宮住持后,不但振興宮務,惠及廖島萬民,同時望木求本,飲水思源,常年接濟閩省莆田十方叢林——囊山慈壽寺大眾之道糧,并發起修葺庫房雙層樓宇,創建僧眾現代化火葬場等。以其德高望重,建樹宏偉,深得兩序大眾之擁戴,乃于一九四九年受聘接任囊山慈壽寺之方丈,于是宗風丕振,慧炬長燃,僧眾云集,檀信皈崇。其時雖屢接囊山寺常住大眾之公函,促其回山一行,與眾會晤,策勵后來,但是化老歷時逾半世紀,日為廖島人民服務,以島民的福利工作為重,不忍遠離。
緇素咸冀化老期頤健在,法乳長流,詎意其自知化緣已盡,反覺寂滅為樂,突于古歷三月三十日(陽歷五月二日)中午十一時半,遣令侍者,召集好友來宮,告以世壽已終,吾將去矣。言訖垂頭直坐,脫體自歸。午前尚進餐,工作如故,正午遽爾坐化,目睹者咸稱奇異,倍生敬仰,此時噩耗傳出,坡眾咸感頓失所依,不禁流淚,即時集眾會議,組織“化光老師父治喪委員會”舉出各會屬首領,共同負責辦理后事。……于古歷四月初四日舉龕發引,送至該島五支石海軍軍部所有的平原處,舉行火化。……參加執紼人數,約有一萬八千余眾,送殯行列,長達五英里之遙。……眾人哀悼,盛況空前,創廖內開埠以來之破天荒紀錄。人潮絡繹不絕,隊伍秩序井然,浩浩蕩蕩,慢步行程經兩小時,始全部到達火葬場,火葬場外,先圍臨時籬網,內外一片人海汪洋,摩肩接踵,水泄不通,十二時正,僧加誦經說偈,舉火焚化,起火兩小時后,眾聞異香彌漫,咸贊此乃化老畢生修持德行之瑞征,誠亦不可思議之現象!
溯自化老圓寂,以至首七期間,不特廖內人心哀悼、欽贊,事事湊巧周全,而且天公亦作美,剛好化老坐化日晴天,第二天整日及第三天上午皆下雨,入龕時轉陰為晴,第四天又見陰雨,第五天出殯,天朗氣清,直至下午五時化火甫熄之際,忽爾大雨滂沱,連綿午夜,次晨四時又見粒狀雨點,中午稍見晴天,乃立將其骨灰撿起,(十葬坑因有加蓋,未見滴水)繼后一直陰雨綿綿,遞至初六首七日,又見天晴日麗,好像天亦有情,與廖島人民同哀敬!
金明法師撰《敬悼行菩薩道的化光長老》:上個月初,我應廣播電臺之邀,前往作了一次《衛塞節講座》的錄音,預備在今年五月十七日衛塞節播出,事畢回苑,聽到一個噩耗,廖內化光長老圓寂了。我的內心,深深地感到一陣悲傷!近幾年來,每聽到一位長老圓寂,都會感到一陣難過,何況化老是我相識數十年的老上座。
廖內是個小島,化老駐錫在這個小島上,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了;三十年前我到過這個島上去拜候他,在為期一周的盤桓期間,我發覺到他是一位慈悲和藹的菩薩,面上常露笑容,與他相處,如沐春風;而和光同塵,平易近人,似乎是他化眾的特長。我之所以稱他為菩薩,絕不是隨便替他戴高帽子,而是因為他的的確確是每天都在行菩薩道的緣故;這從哪里看得見呢?下面隨舉幾點,以見一斑:
一、幫助別人的精神
化老駐錫廖島媽祖宮,可以說是作廖島居民的依怙,人家有危急的事求救濟,求他幫助……他老總是有求必應,無愿不從的。難怪廖島的居民,稱他為“萬家生佛”!
二、和藹友好的風度
“律己宜有秋氣,處世常帶春風”,這是化老為人的寫照。他與人接觸時,總是和顏悅色,以和藹的態度,對待任何人;每逢人家生病或受到災難,他都用同情的語言去勸慰他,勉勵他;他常用贊嘆語,去鼓勵、激發人家向善向上;又常用勸導語,去規勸、教誨人家拋棄惡行;在他慈悲和藹的善言好語勸喻之下,哪怕是個窮兇極惡的人,也會被感動,回心轉意,止惡向上。
三、為他人利益著想
化老常說“利人即是利己”;而且說到做到。他自奉淡薄,待人寬厚,時時都為他人利益著想,常常為大家的福利,貢獻力量;廖島的居民與閩莆囊山慈壽寺的大眾,均蒙其惠。
四、與大眾同甘共苦
化老因為平易近人,故與廖島各階層的人民,都能融洽無間。在他的心目中,有錢的人和沒有錢的人,完全一樣;知識分子跟愚夫愚婦,并無差別;他都一樣看待他們,一樣愛護他們。他與各個階級、各種職業的人,都能一起服務和好好相處,真正做到與島民同甘共苦,與大眾打成一片。所以他的教導,在各階層的居民中,都收到“潛移默化”的功效。
化老由于自奉淡薄,一生積存金錢不少;金錢本身,非善非惡,但亦可善可惡,善用之則成良藥,可以活人濟世;不善用之變成毒汁,也會害己害人;化老為一位能善用金錢者,其在生時,將錢用于建佛寺、印佛書、興教育、辦慈善;到年老時,自知住世不久,乃咐囑后輩,將其存款,悉數用于布施,與人結緣。視之一些留金錢作后患者,化老實在可以說是一位能用智慧以處理金錢了。
化老撒手西歸了,然其利人濟世的慈悲精神,還是遺留在人間,令人景仰!令人永遠懷念!
佛紀二五一七公元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八日于馬六甲香林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