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漢村
黃家門正門、內廳照
晚清至民國時期,地處閩中濱海的興化灣曾經崛起一個敢為天下先的莆商群體。這個群體中聲名最為顯赫的是涵江黃氏商幫。這個商幫因其隊伍龐大,實力雄厚,被譽為“莆商之精英”。正是這支著名的莆陽黃氏商幫,書寫了一幅幅“無興不成鎮,無莆不成市”的歷史畫卷。
這支黃氏家族祖居地西天尾渭陽,后遷居涵江霞徐街。霞徐黃家清同治年間創立“瑞裕”“鼎和”“泉裕”“大同”四大商號商行,專營桂元干生意,經營規模占當時興化同行總量的30%以上,坊間把這四大合伙家族聯盟稱為“黃家門”。涵江“黃家門”商幫憑借自己的勤勞智慧和開拓精神,形成了吾莆兩個名聞遐邇的群體:一是“讀書啟智,興學報國”的士人群體;二是“振興實業,光耀家邦”的莆商群體。“黃家門”商幫從商的特質是“謀事無中探有,辦事腳踏實地,事業有成,不忘回報桑梓”。
黃家門商幫領頭人黃邦杰,名步,字孟衢,19歲時,父親客死他鄉,他單身孤影前往寧波辦理后事。辦完喪事后身無分文,回不到家,只好在當地找了一家莆田老鄉開設的店鋪當差。他由一個赤手空拳的游民和店員起步拼搏,終成大器。時逢太平天國起義軍兵臨寧波,當地客商巨賈攜家逃難。此時邦杰主動提出為老板護店,店老板為邦杰臨危不懼的壯舉所感動,許諾若能保住店產愿與邦杰對分。待時局穩定,老板回歸后,遂踐守諾言,毅然與邦杰均分店產。邦杰喜得意外之財,從伙計升級為股東。不久店老板善意鼓勵邦杰獨立門戶。于是邦杰在寧波創辦了“瑞裕”號桂元干商行,他無師破蒙,經商有方,生財有道,幾年時間就身家百萬,富甲一方。他一生恪守經商之道:厚道守信。他的經商信條是:“不可誤良機,失時機,必須堵危機,抓契機。人創造路,路召喚人”。他不失時機地抓住商機,一俟生意興隆、效益猛增后,立馬購置一艘載重2000擔的木帆船,取名“瑞安”號,往返于寧波、涵江之間,雙頭贏利。為了控制桂元干產地貨源,邦杰將寧波商務交給弟弟邦彥掌管,自己坐陣莆田,從龍眼鮮果收購到烘焙包裝一抓到底。后邦彥英年早逝于寧波,商務重組,由邦杰諸子輪流守店。邦杰教育兒輩;創業,守業務須堅守“三本四不”,才能站立潮頭。所謂“三本”,即要有持家本性,有經商本領,要儲存本錢;同時一定要修身養性,做到不嫖、不賭、不煙、不酒,是謂“四不”。1885年,邦杰病逝,下一代兄弟分家,把“瑞裕”號分為乾房、坤房,乾房經營原“瑞裕”號,坤房分設“鼎和”號。清末民初,“瑞裕”號桂元干商行穩居涵江商界的老大。清同治年間,莆田縣衙選舉孝廉,知縣授予邦杰“孝廉方正”牌匾。以黃邦杰為代表的黃氏商幫精英弄潮商海,演繹了許多馳騁商海的傳奇故事。
“鼎和”號商行創立于1886年,先由黃智群經營,后由其兒子黃紀年接手。該行在寧波當地增設“南昌桂元干商行”,經營有方,管理有序,內設賬房、銷房、棧房和桂元干產品檢驗等卡口,統由直系親屬管控。商行還配有運輸船只,資產積淀豐厚。抗日戰爭爆發后,商行生意受影響而停業。抗日戰爭結束后,雖重新開張,但生機難以復蘇,最后關門歇業。
“大同”號創始人黃孟譽,初期受雇于堂兄邦杰,后在邦杰引領資助下逐漸獨立經營,商情年年在進步,歲歲有提高。后被當地黑道縱火行劫破財,落荒返回涵江,又是邦杰傾力扶助,重振店業。“泉裕”號創始人黃孟育與孟譽是同胞兄弟,桂元干商行創辦于1904年,是“黃家門”諸商行中經營最差的商行,后由兒輩經營,逐漸恢復生機。
在近代,涵江“黃家門”也是興化海上運輸業的先驅。清末,簡陋的交通工具制約莆田海運的運力,那種靠天航行的帆船,每年春季四月份,趁刮南風季節揚帆北上,然后,又要等到八、九月刮北風季節南返,每年只走一趟。貨船還要面臨臺風巨浪傾覆、海上匪盜襲擾隨時貨失人亡之險。這種原始落后的海運方式不適應當時經濟發展的需要。
為了拓展閩滬船運商務,1912年8月,“黃家門”瑞裕、大同、泉裕三大商行,聯合創辦了“上海福興輪船公司”,為莆田海運之始。該公司在上海設立總辦事處承辦涵江至上海及寧波等地的航運業務。該公司花8萬元從英國賚賜公司購一艘載重量800噸的客貨兩用的輪船進行遠程航運。該輪原為英國海軍淘汰的小軍艦改裝而成。福興公司購買后改名“國民”號。按原薪繼續雇用該船內所有船員。福興輪船公司只派二三名業務員在船上管理貨物。該輪固定走一條航線,即從上海至涵江,每月定期開一個返回航次,以貨運為重,客運為輔,單程航行日期為3天。但“上海福興輪船公司”從創辦伊始就已經落入英國人的圈套。他們利用莆田人不懂英文之機,將購輪船的合同改成租用的合同,租期一年。滿一年后,英商借助租界警方,派人上船趕走福興輪船公司船上的業務人員。由于“國民”號被詐,公司于1914年4月宣告破產,剛起步的莆田海運業遭受嚴重打擊。原上海福興公司雖敗猶榮,該公司畢竟履風濤歷險阻,開創了莆田海運歷史的新紀元。
不久,原福興輪船公司股東,瑞裕、泉裕、大同商幫在風云激蕩中繼續圓夢之旅,重新籌集資金,再創辦“鯤南海運公司”。商幫向上海寧紹公司租用一艘800噸位的“南興”號輪船,往返上海、寧波、涵江之間。與此同時,“黃家門”商幫還涉足金融業,在涵江開設當鋪、錢莊。民國初年,中國銀行在涵江開設營業所,由“瑞裕”號承辦。“泉裕”號還開設恒安票局。瑞裕、鼎和兩商號還到新加坡創辦僑匯局,吸收資金。后部分資金被黃祖榮、黃弼夫挪用去廣州資助反袁護國運動。
“黃家門”商幫致富后,不忘報效桑梓。黃邦杰常諄諄教誨商邦同仁:“要做個品端、心正、俯仰無愧天地之人;要敬業樂群,團結互助,不可離巢單飛;要樂善好施,盡力紓難濟困,不可為富不仁。”“黃家門”商幫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發家致富后不忘造福鄉里,先后資助建設青龍港石堤,府縣文廟明倫堂、城隍廟、涵江宮口朱子祠,梅峰西來寺等祠、堂、寺、廟以及道路、橋梁等,為社會公益事業竭力奉獻。
隨著歲月流逝,“黃家門”商幫精英先后離世,生意逐漸走下坡路。后邦杰時代,子孫后代開始華麗轉身,舍商賈趨儒業,從原來弄潮商海,轉身興學育人,實現從實業發家到知識救國的境界轉變。在近現代史上,“黃家門”走出了一大批涵蓋社會諸多領域的杰出人才,如清末刑部郎中黃紀元,曾任漳平縣教諭、福清縣訓導的黃紀云,莆田辛亥革命發起人、福建咨議局議員的黃紀星,參加同盟會起義后任江西建昌府知縣的黃綬,1923年任莆田知事的黃湘。黃紀星第四兒子黃蒼麟早年考入上海南洋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并在校入黨,與陸定一在同一個中共支部。1927年7月,黃蒼麟畢業回莆田把組織關系轉莆田中共支部,任縣委委員,協助陳國柱開展革命活動。黃紀星第八個兒子黃典麟就讀涵中中學,并任校團委書記,積極從事革命活動,油印傳單張貼標語。1930年6月,在江口參加活動時被國民黨抓捕后,英勇就義,時年未滿17周歲。今莆田市烈士陵園烈士碑亭存有勒石紀念。據涵江文史資料披露,“黃家門”從1908年至1974年出生的學子,考入全國各大專院校的有210人,其中有30人是碩士生、博士生等高學歷人才,其中留學深造者多人。黃文魁、陳淑英夫婦執教蘭州大學,而他們的下一代二女、一男、一媳,一門四博士。還有家境清貧的才女黃香珠,是抗日戰爭之前考入北京清華大學的莆田第一位女生。還有黃維干、戴匡渠夫婦,1946年考入前國立中正醫學院,解放后分配在江西省人民醫院,黃為內科主任,戴是亞太地區國際病理學理事。
追憶涵江“黃家門”商幫,多少風光成往事,崢嶸歲月渾如夢,但他們富于傳奇色彩的創業史跌宕多姿,足以啟迪智慧;而黃氏族人勤奮創業、敢于拼搏的精神,仁愛誠信、扶危濟困等優秀品質,則是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值得后人永久緬懷,并期望世代弘揚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