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文
家鄉古城東門的“朝京門”外,地勢平坦,一條老老的街道,從“朝京門”外“河溝坅”(護城河邊,當地人稱“河溝坅”)的“城門咀”,往東鄉方向延伸,像條蜈蚣般地蟄伏在那邊。老街長約里許,寬不過丈余。傳載,老街始建于唐,乃古城最早的里市街道,為興泰山里和東鄉平原去往縣城的咽喉所在。宋時成為城鄉物資交流的墟市,明代時稱為“東街市”。彼時貨物集散,人車輻輳,盛極一時。沿街開滿店鋪,有興泰山里竹木、東沙朱寨海產,有南北京果、四時干貨,有打面店、打鐵店、剪發店、箍桶店、豆腐店和跌打藥膏店之屬,有宰牛殺羊、閹豬割狗,有拔牙接骨、卜卦算命等三教九流。店面皆用粗厚的門扇板,仿佛凝聚了歷史的沉重感。而老街上,除了保存大量明清時期遺留的磚木結構房子,還有許多古跡,特別是那些古老的建筑盡顯古韻。流連那些古建之間,思古之悠情會勃然生發。
石坊
老街最出名的古建筑莫過于“樂善好施”石坊,俗稱“東門石坊”。據說是清道光年間,富商陳天高父子捐建金石書院受朝廷褒揚,奉旨所建。石坊在老街的末端,毗臨原官道。順著官道向東再向北,跨木蘭溪金鳳橋、過石馬、出油潭,可抵達郡城、省城。父親說,沿官路古道走,三天可抵達省城。頭天在涵頭投宿,次日在宏路住店,第三天就到了興郡旅省聚集地的下杭街。石坊百步開外是“迎春亭”。往時舉凡官家百姓,迎來送往都在迎春亭舉行。長亭、古道、牌坊自古就是送別的場所。透過歲月的云煙,會讓人感受到“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的惜別氛圍。
石坊造型奇特,工藝精美,具有古代宮殿建筑的特色,是石雕藝術的精品。當時,八閩雕龍始祖、著名石匠郭懷和徒弟歷時三十余載,方得建成。傳說為了盡善盡美,建坊前,陳氏父子特雇請有名木匠,先用木頭雕刻,建造“柴坊”,以為模型。“柴坊”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尚在,位于縣體育場燕池埔東邊的陳天高舊宅第“元興”大厝旁。“元興”為七間廂三進的府第,前有紅磚大埕和圍墻,左右兩邊有護厝,其左邊的護厝即“柴坊”小樓。“柴坊”為磚木結構建筑,整體格式像極了東門石坊,樓高三層,歇山重檐、雕梁畫棟,人物故事、飛鳥走獸,惟妙惟肖。雖經時光的浸蝕,盡顯老態,但仍不失雍容富貴。少時,從東門去燕池埔,貪圖捷徑,不走街道,走“后路”,就是從師范學校圍墻外與“元興”厝后中間的那條小巷穿過。那時“柴坊”邊有幾株木瓜樹迎風高聳,有太湖石假山一二孤立,有古藤老樹盆景數盤隨地散放;就近還有幾坵農田,綠水盈盈,禾苗在泛青……。那些興許還是當年“元興”大厝后花園的遺存呢。回想心中縈繞的這些舊景,讓人有歲月忽焉、滄海桑田之感。
本來古城石坊不止一處“東門石坊”,西門兜拱橋頭的“榮可嘉”朝廷御賜牌坊,可與東門的“樂善好施”坊,并稱“東西姊妹坊”。惜乎該坊與城內街“戚公祠”前的牌坊等已毀。“榮可嘉”坊被拆下的構件,在舊城改造前還長期堆放在拱橋頭的馬路邊,零散的石柱、石雕好似在向路人默默訴說著歲月的不幸。后來,這些構件不知道去了哪里。而“東門石坊”緣何慶幸地逃過那次劫難,不得而知。可據我所知,該坊后來也遭遇了一次不幸。20世紀70年代,一天夜晚,不知啥了,一個發瘋的“小神”(瘋子)爬到牌坊二層,用石頭亂砸“樂善好施”橫匾東邊的小坊亭,小坊亭圍欄上精雕的“忠孝廉節”人物雕像,被砸得紛紛掉了下來。有人看到了,趕緊報告給大隊治保主任。治保主任領了民兵,帶著樓梯、繩子,及時趕來,捆了“小神”(瘋子),才沒造成更大的破壞。現在每每看到石坊宣傳照片,那上面二層東邊小坊亭空蕩蕩的圍欄,與西邊小坊亭充盈的人物雕像,形成的鮮明對照,就不勝欷歔。
廟里
廟里坐落于老街中段的一側,正名叫做“糾察廟”或“岳帝廟”,當地人喚作“廟里”。廟里有些年頭了,據說始建于明代。廟里坐南向北,頗有氣勢地端坐在那里,由門坊、主殿、左右廊廡和廂房等組成,另有戲臺、牌坊、照壁等附屬建筑。主祀神為東岳泰山大帝,另配祀媽祖與齊天大圣神像。父老相傳,東岳泰山大帝“糾察尊風”,是神鬼世界的“憲兵”,管天管地管人間,剛正不阿。
廟里香火旺盛,信眾頗多。每逢岳帝爺生日、媽祖誕辰等重要節日,都在廟前戲臺上咿咿呀呀唱著莆仙戲,讓岳帝爺、媽祖等與一班信眾同樂。而廟里的建筑也頗有特色。主殿門前的一對石雕龍柱格外惹眼,龍身順柱而盤旋,精雕細刻,栩栩如生;龍柱后是一對憨態可掬的石獅,泛黃的石墩上留下了歲月的印記;大門兩側的石制門框上,有著十分精致的浮雕工藝,山水花草、人物麒麟惟妙惟肖。特別是屋頂椽條上的大型彩繪,由許多椽條拼接而成飛龍、神像等圖案,鋪滿整個屋頂。廟內的左右廊廡均有大型壁畫和對聯書法,為廟里增添了一份墨韻。
祖師樓
廟里對面街往城門方向走百步許,坐落著一座兩層小樓,喚作“祖師樓”。祖師樓是座面街單間的騎樓,兩根柱子砌在當街筑起的平臺上,平臺伸向街中三尺有余,祖師樓就那么突兀地在老街上存在。往祖師樓二樓“跑馬樓”(陽臺)一站,向西可眺望到“城門咀”,朝東可遠瞰到迎春亭、石坊,端的是眼觀四路、耳聽六方的好所在。
據說祖師樓上原先供奉“三教先生”林子林龍江塑像。林龍江,俗名兆恩,世稱“先生”,生于明代,郡城赤柱人。明嘉靖年間,倭寇騷擾沿海,興化受禍尤烈。林氏毀家紓難,犒勞守城軍民,雇客兵協力抗擊倭寇;購買棺木,先后為郡、縣四處收拾掩埋尸骸。并清理街頭街尾穢腥,教人防治災后瘟疫流行,深受興化民眾感戴。
林龍江倡儒、道、釋三教合一學說,其“道釋歸儒,歸孔子”的三一教思想在興化郡、縣廣為傳播,據說單在縣里就有三教祠400多座。而古街上就有朝陽祠(人稱下祠)、霞震祠、烏石書社等祠、社傳播三一教。父親是位虔誠的“三一教”信教者,是名聞鄉里的三教“經師”。父親說,他十六歲“入教”,研讀《正宗》教義,苦習《九序》經文。于父親,三一教義確也爛熟于心。我家原來也有一些藏書,后來,一大簍的線裝書、豎排書毀于一炬。唯獨一套“三教”經冊被父親搶了起來,并用油紙包了,連夜登九龍巖,藏匿于九龍巖寺的屋檐中。幾年后,去悄悄取出觀看,卻發現,書頁好好,可并無一字,只有空空白紙,讓人大為吃驚。后來,到了20世紀80年代,恢復“三一教”活動。父親大為振作,用最后幾年時間,把爛熟于心的經冊由頭到尾,一句句默念書寫出來,裝訂十冊。那一本本藍皮線裝,工整的毛筆柳體楷書經冊,像極了字帖。父親走后,曾有人出高價意欲收藏,被家兄婉拒。后來那人特地送了一紅木書盒,用以裝藏經冊,以表珍惜。
祖師樓不知什么時候開始沒有供奉神像。我生也遲,從懂事,神像就不知何處去,此地空余祖師樓。因它位置好,眼觀四路,有時被當作民兵巡邏的崗點。返鄉的知青,有時也把它當作聚集的落腳點。那時青年們白天開山造田、戰天斗地,激情燃燒。每當夜幕降臨,則常聚集于祖師樓樓上,談人生、談理想,談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熱情滿滿的。斯時,祖師樓倒也沉浸在一派激情燃燒之中。有時學校的學生們也在祖師樓上設宣傳點,大喇叭一安,宣傳就開始了。至今每每回想,就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時光荏苒,大浪淘沙。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的擴容,老街像極一位歷盡滄桑的遲暮老人,蝸居一角,鉛華褪盡,默無聲息。可是,它又是那樣的溫情。特別是那些老老的古建、那些老老的故事,在城市化突飛猛進的大潮中,就像一盅醇厚的老甕陳釀,醉了一代人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