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東
上一周末,我去醫院看望一位親戚,隔壁床是一位70出頭的阿姨。人格外開朗健康,怎么看只有60多歲,一是保養得好,二是精神樂觀。我看著這位阿姨,白凈的臉上有微微的幾道皺紋,一身洗得十分干凈的衣裳,說話聲音輕緩,帶著磁性,像播音員似的咬字清晰準確,表達十分到位。
我在醫院待了一天,阿姨家一個親人都沒來。三餐都是護工送來的,叫的是普通餐,一份10元,她覺得有些不好吃,或是胃口不好,吃一口停了一下,又想再吃,很勉強吃了幾口,笑了笑,看了看飯菜,想吃卻又放下。她讓我幫她在她手機上點外賣。她的右手臂和右腿都骨折了。中午,我和她聊起天來。她25歲結婚,26歲生了個兒子。她愛人在外地工作,她一個人把孩了帶大。她在一個工廠當會計,工資3000多元。她40歲那年,愛人得了慢性病,從外地調了回來,但人基本上不中用了。愛人因為疾病,情緒煩燥,經常罵罵咧咧。她既忙工作,又要照料愛人,還要兼顧指導孩子學習。公公婆婆年紀也大,也得她照顧著,身心俱疲。
60歲那年,她愛人去世,孫子出生。兒子一個電話,她二話不說,帶著行李,就去兒子所在的城市,幫忙帶孩子。10年后,她才回到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家。
為了不給兒子添麻煩,她努力把獨居生活安排好。但人老了,必須得服老。前十幾天,下大暴雨,她去關衛生間窗戶。雨飄進來了,地很滑,她摔倒在地,右臂右腿全骨折了。她忍著疼痛,爬到客廳,找到手機,給兒子打了電話,又打了120急救電話。住院第二天,兒子急匆匆趕著來到病房,本來應該是擔心母親的傷病,結果一開口就是埋怨:“早就給你說了,一個人生活,事事得注意點,這下可好,傷筋動骨100天,我哪有時間照顧你?”一邊說著,一邊連續接了好幾個電話,眉頭緊鎖,臉上一點笑容都沒有。她知道兒子特別忙,經常出差。兒媳是老師,又當班主任,也是忙得很。她本來還有些渴望她兒子留下來,陪在身邊,待到自己能基本料理生活再走。可她心疼孩子一家,最終壓住自己的內心,大大咧咧地對兒子說:“醫生說,多吃鈣片,很快就好了。我一個很要好的姐妹,會照顧好的。你安心回去吧。”
她兒子當晚就趕飛機走了,去N市開一個學術會議。她拉著護工的手,淚汪汪地說:“希望你對我盡心一點,我拿你當親人,我會按時足額付你的工錢。”
我看她很自律,心里肅然起敬!但人畢竟是要生活的,聽她娓娓道來一席話,我勸她:“還是和兒子、兒媳一起生活吧,相互也有個照應。”她笑著說:“如果我能幫到他們,我會留在他們身邊,物盡其用也好。但我老了,不中用了。留在他們身邊,凈給他們添堵。他們工作已經夠辛苦啦,不忍心看著他們為了我發愁。人老了,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孤獨是免不了的,即使留在他們身邊,我也會孤獨。再說,我這不是還有退休金嗎?用錢解決問題最舒坦,自在。”
病房里還有個老伯,看上去很老,一頭白發,但挺精神的,像是有錢人似的。四個子女輪流來看望,護理。看似熱鬧,但四個子女,個個疲憊不堪,一種難以言狀的苦,寫在子女臉上。
相比這個阿姨,老伯任性多了,吃個蘋果都讓女兒跑三趟,喝湯嫌太燙,給他翻身嫌病床太硬……看得出,他很沒有安全感,也很孤單!他折騰來折騰去,就是為了子女能重視他。但他的子女少有言語,只是默默盡心照料他的身體。
我臨走時,恰好在樓梯口遇到了他的女兒,問了一下她父親的一些情況,他女兒本來不想說,可還是說了一些:“我父親是老干部,長期在單位任一把手。他少體貼人,他喜歡孤獨,不喜歡兒女在身邊。如果兒女在身邊,他會覺得自己的秘密被窺視……”
如果是我,我會像這位阿姨一樣,默默地自給自足有尊嚴有慈悲地安度自己的晚年,而不是像這位老伯那樣,看似享盡天倫,實則內心寂寞。
望著一間間潔白的病房,心中有一種難以言表的痛。
潔白的病房,是一個個故事。
誰的晚年都是一場腥風血雨!到了老的那一天,我們身體基本老化,那時我們可能連發脾氣的資本都失去了……
我離開了醫院,潔白的病房在夕陽映照下,呈現一片殷紅的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