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柱
祁彪佳《壬午日歷》中記載祟禎十五年(1642)四月間,彭讓木(彭汝楠)逝世,為之悵然。
彭汝楠(1584—1642.4),字伯棟,號讓木。興化府莆田縣國清里小橫塘(今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七境村錢塘自然村)人,后遷居莆城關南廂柳橋(今城廂區霞林街道頂墩村)。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中進士。授紹興府會稽縣(今屬浙江)知縣。以治行擢禮部給事中,晉都給事中。天啟五年(1625)五月,率六科給事中伏闕請省刑薄稅,忤魏忠賢,被奪職。汝楠歸莆于是年杪秋,葺芧締宇,引水通渠,閱歲而就,是謂“岸圃”園林。崇禎元年(1628)十二月,起汝楠大理寺右寺丞。崇禎三年(1630)四月轉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十二月升太常寺卿。崇禎五年(1632)三月遷兵部右侍郎,屢有疏議,皆中機宜,思宗嘉納,遂轉兵部左侍郎。后以流寇猖獗,議餉議剿,與當事者不合,遂力辭而歸。汝楠與陳玄藻、鄭鳳來、鄭贊、陳鐘岱、王應麟、黃鳴喬、林元霖、柯士璜、鄭天親、許樵共同成立頤社。崇禎十五年(1642)四月,汝楠卒于家,享年五十九。墓在大龍山之麓。
彭汝楠生卒年考
2020年以前,莆田的方志及文獻皆誤載彭汝楠享年六十。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版《興化府莆田縣志》卷十九人物志·風節傳·彭汝楠(第346頁)載其“年六十卒”。之后,乾隆二十二年(1757)版《興化府莆田縣志》卷十九人物志·風節傳·明彭汝楠(第547頁)亦載其“年六十卒”。乾隆三十七年(1772)版《莆風清籟集》卷三十二·明彭侍郎汝楠七首(第574頁)載其“先甲申(崇禎十七年,1644)一歲(即崇禎十六年,1643)卒,不見逆闖之變。”民國三十四年(1945)版《莆田縣志》無彭汝楠傳。一九九四年版《莆田縣志》無彭汝楠傳。二○○一年版《莆田市志》無彭汝楠傳。二○一四年莆田市莆仙文化研究院編《莆田市名人志》(第619頁—620頁)載“彭汝楠(1584—1643)……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軍逼近京城,憂憤而卒,卒年60歲。”
筆者百度百科“彭汝楠”,顯示彭汝楠生卒年(1579—1638)。關于彭汝楠生卒年記載出現二說(1579—1638、1584—1643),虛歲六十。其準確生卒年是哪年呢?
2021年3月6日,筆者購[明]祁彪佳著,張天杰點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20年6月第3次印刷《祁彪佳日記》(全三冊)。祁彪佳(1602—1645)字虎子,又字幼文、弘吉,號世培,別號遠山堂主人、寓山居士等。明紹興府山陰縣梅墅村(今浙江紹興)人。明代政治家、戲曲理論家、藏書家。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天啟三年(1623)冬授興化府推官。天啟四年(1624)二月蒞任。其宦莆五年多美政,如恤刑獄、恤民隱、衛民生、得軍心、戢下役數者尤著云。崇禎元年(1628)十一月下旬丁父憂。崇禎四年(1631)春二月服闋。八月赴京,十月授福建道御史。崇禎六年(1633)正月實授御史,三月奉命巡按蘇州、松江諸府。崇禎八年(1635)四月,因忤周延儒,以侍養歸。十月,筑別墅于寓山,為終隱計。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進入北京,明朝滅亡。四月底,其至南京迎立福王。升大理寺丞,即轉蘇松督撫,其請求以原職巡按蘇松。六月,高杰兵擾揚州,命往宣諭,一方遂安。后為群小詆毀,十二月稱疾辭官。南明弘光元年(1645)六月,南京、杭州相繼失守,閏六月六日,其自沉于寓山園池之中。南明魯王監國,贈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謚“忠毅”。隆武帝贈少傅兼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謚“忠敏”。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廷給謚“忠惠”。其著有《遠山堂劇品》《遠山堂曲品》《玉節記》《魚兒佛》《遠山堂詩集》《遠山堂文稿》《寓山注》《越中園亭記》《宜焚全稿》《督撫疏稿》《救荒全書》,以及十多種尺牘、十五卷日記等。
《祁彪佳日記》,舊題《祁忠敏公日記》,從崇禎四年(1631)七月到順治二年(1645)閏六月,共計十五年。第一卷《涉北程言》為崇禎四年七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三十日的日記,其中八月初三日的日記(第2頁)一則載:“初三日,夙興見朝,予謁今上之初也。朝已,復飯,于持阿寓,乃出晤彭讓木(彭汝楠,號讓木)……鈕萼春諸君。是日謁部,因太宰會推不至,乃返。”從此則日記可推算,彭汝楠于天啟五年(1625)五月歸莆至崇禎元年(1628)十一月間,祁彪佳時任興化府推官,兩人當時應該已相交。所以,崇禎四年(1631)八月初三日,祁彪佳入京見朝,飯后就出晤時任太常寺卿彭汝楠。可見兩人交情頗深。
第三卷《棲北冗言》(下)為崇禎五年(1632)七月初一日至十二月二十九日的日記,其中十月初一日的日記一則(第92頁)載:“十月初一日,上御殿頒歷。……頒歷訖,出于中貴家更衣。……少憩晤夏忠吾,……過章羽侯寓,偕之祝彭讓木師壽。下午不出。……”從此則日記得知,祁彪佳與章羽侯祝彭汝楠師壽,時間為崇禎五年(1632)十月初一日。莆仙做壽習俗講究:男“做九”女“做十”,在莆仙方言中做壽稱為“做十”。莆田人做壽是非常講究的,一般來說,男女到了五十虛歲,逢十都要祝壽。在莆田當地,男人做壽時是在49、59……俗稱“做九”,如果配偶在一起“做十”,稱為“雙壽”。女人逢十做壽,但如果女的是守寡,便要按男的禮俗逢九做壽。從莆仙做壽習俗獲知,崇禎五年(1632)十月初一日,彭汝楠時年虛歲四十九,祁彪佳與章羽侯為彭汝楠師祝壽。以此推算彭汝楠生于萬歷十二年(1584)。
第九卷《棄錄》為崇禎十二年(1639)該年日記完整,前有小引。其中九月初五的日記一則(第400頁)載:“初五日,出寓山。方小憩,趙呦仲來晤,得莆中諸友來書。柯爾珍諸君附以《寓山詠》,彭讓木師寄《岸圃志略》,求五言絕句。……”從此則日記得知,崇禎十二年(1649)九月初五日,彭汝楠寄《岸圃志略》給祁彪佳,求五言絕句詩。說明崇禎十二年(1639)九月時彭汝楠還健在。這就把一說彭汝楠生卒年(1579-1638)排除了。
第十一卷《小捄錄》為崇禎十四年(1641)該年日記完整。其中八月初三日的日記一則(第553頁)載:“初三日,鄭季公、陳長耀、鄒汝功先入城,予亦攜家入城。舟次作書復彭讓木師。……”從此則日記得知,崇禎十四年(1641)八月初三日,祁彪佳給彭汝楠師回信。說明彭汝楠時年還健在。
第十二卷《壬午日歷》為崇禎十五年(1642)該年日記完整。其中六月二十四的日記一則(第610頁)載:“二十四日,同三宜、空林兩師及季超兄、翁艾弟游寓園。章友過訪。得趙呦仲、夏彝仲[夏允彝(1596-1645),字彝仲,號瑗公。松江華亭(今屬上海松江)人,崇禎十年進士,授長樂知縣。]、方翊祚(方祖玄,字翊祚,號心冰。莆田方萬有孫。崇禎中歲貢生,順治中官懷遠教諭。有《夜光堂詩集》)書(來信),知彭讓木于四月間逝世,為之悵然。午后,登樓輯《救荒書》。”從此則日記得知,崇禎十五年(1642)六月二十四日,祁彪佳收到趙呦仲、夏彝仲、方翊仲三位友人來信,告知彭汝楠于四月間逝世,為之悵然。說明彭汝楠于崇禎十五年(1642)四月逝世。其中九月初三日的日記一則(第618頁)載:“初三日,入城晤鄭鴻逵公祖,繳還粥鋪,藥局諸冊。……至張景岳家求診脈,日已暮矣,乃歸。舟次料理中區各廠饑民冊,且為分晰賑貲。作書與彭讓木之郎君(指彭汝楠兒子彭士瑛)。”從此則日記得知,崇禎十五年(1642)九月初三日,祁彪佳給彭汝楠之子彭士瑛書信一封。說明祁彪佳在彭汝楠師逝世之后,與其子士瑛還保持書信往來。
據以上史料綜述考證,得知彭汝楠生于明萬歷十二年(1584),卒于崇禎十五年(1642)四月。享年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