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林錦堂
位于仙游縣楓亭鎮楓慈溪南岸學士街的學士天后行宮,亦名“龍興宮”,始建于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該宮廟坐西朝東,主殿面寬3間,主殿進深為單進,宋式磚木建筑結構。主祀媽祖,配祀神有司馬圣王、文陳公圣侯、武陳公圣侯等。每年歡度元宵時,媽祖出游,繞過楓亭王宮、蘭友、北斤、霞街、霞橋、錦湖、耕豐、學士等地,有燈傘、蜈蚣燈、舞獅舞龍、花盆果頭枝,文藝隊、大鼓隊、管樂隊、彩架等隊伍,參加人數上千人。每年農歷三月廿三慶媽祖圣誕,九月初九紀念升天之日,宮廟還舉行社戲、祭祀等民俗活動,祭品傳承有五色粿、五果六齋、五湯十錦等傳統供品,場面熱鬧非凡。
據《重刊興化府志》卷之九載:“楓亭市街長三里許,為仙游鬧市,商賈貿易頗盛。舊有太平鎮及寨,俱廢。今有楓亭驛在焉。南通泉州,北通郡城,東通黃石、平海,西通本縣,為四達之衢。市之東有太平港,潮汐盈縮;楓溪水亦至此入海。有‘溪海會流’石刻,乃蔡君謨書。其港之北,人煙繁庶;港之南,宋南康郡王陳洪進故居在焉?!?/span>
楓亭鎮,別名楓城,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接壤,宋至清代屬唐安鄉連江里、慈孝里。楓亭鎮境內有22座媽祖宮廟,其中始建于宋代的媽祖宮廟有4座,學士天后行宮是其中之一。
楓亭學士街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古時,學士街是楓亭驛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州往泉州、漳州,都要從此經過,故此商業興起。從角頭至藍嶺,商賈云集,店鋪、錢莊比比皆是,經營有山貨、布匹、糧食等等。20世紀上半葉,學士街興旺發達,名聞遐邇。早在唐總章二年(669),唐朝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事陳政率部入閩,途經錦屏山驛道,觀其風光秀麗,山川錦繡,便將眷屬安置在陳廬園(今楓亭中心小學旁)居住。北宋,蔡襄幼小時就讀于南市尾藍嶺學館。爾后,蔡襄舉進士,官居端明殿學士。南宋狀元王十朋守泉州時,途經南市尾,留題“慶歷名臣鄉,端明學士里”,學士街名稱由此得來。
在民間叢多的宮廟中,總是離不開一些離奇的神話故事,學士天后行宮,亦如此。
據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的一年,天旱不雨,禾苗枯萎,卜居在田嶺腳的何氏人家,做了一個奇夢,夢見一位鳳冠霞帔、年輕俏麗的神姑對他說:“我是湄洲嶼林默娘,此方叢生知書達理、勤奮持家,為萬民供應糧草之功,特來示意爾等,可在村東頭打口水井,取龍水灌溉禾苗,以解燃眉之急。”何氏醒后,興奮不已,把夢語告知鄉親,鄉親們一致認同前往探究,挖掘水井,果不其然有一穴龍眼,泉水涌滾而流,取名曰:龍井。鄉親們為敬謝媽祖靈驗惠澤,在村里建造廟宇,起名“龍井宮”。并塑一尊圣像奉祀神姑默娘。
另一個神話故事傳說,在錦屏山之東,早年有陳、盧、黃三姓居住在陳廬園(今楓亭中心小學周邊),是蔡襄之母故居,時襄母盧氏已育一男二女,又妊娠襄數月。盧氏泉州探親歸家,將過萬安古渡,時有海風浪濤不測,常數日不可渡。一夜舟人夢神姑告明:明日渡客者中有蔡姓之人,方可開渡。次日渡眾甚多,舟仍不得渡。斯時,舟人把夢語告同舟者:“今有蔡氏家門懷有身孕的盧氏之人到此,方可適而渡運?!边@時有人向天禱告:“祈求神姑庇佑?!币粫r風平浪靜,舟楫平安渡濟,盧氏心亦暗禱祝:若能舉男成器,定要囑托建造萬安橋。盧氏回楓亭后,偕同里人到湄洲嶼焚香膜拜許愿,奉請神姑圣像,在陳廬園建廟曰:興慈廟,奉祀神姑。后因廟廢,神像移至岳帝廟。
悠悠歲月,滄桑歷史。龍井、興慈兩宮幾度興廢。明萬歷年間,里人何仕敏、何景東等人發動鄉人,在南市尾興建廟宇,并取龍井、興慈兩宮冠字合并取名“龍興宮”,重塑神姑圣像供奉于廟宇,同時,敬請原來兩尊神姑圣像一并移至龍興宮神龕里供奉。至今,神龕里有三尊媽祖神像,還供祀陳公圣侯(陳應功)和司馬圣王神位。
媽祖,經宋、元、明、清幾代皇帝的36次褒封,從“夫人”至“天后”。龍興宮的信眾也跟隨時代,更改宮廟規格至“天后行宮”。
如今,學士天后行宮依然保持宋式建筑風貌,古色古香,清幽雅致,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尤其是神案上方梁上懸掛著雍正四年御賜“神昭海表”仿制匾額和“海不揚波”“神靈顯赫”“忠貫日”“仁如山”等匾額,以及石雕梁柱上對聯:“福賜安瀾圣齊天一,祀追雙廟佑繼忠三;學士里居文占虎變,神天海宇時見龍興?!睘檫@座宮廟增添了厚重的歷史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