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平
端午將臨,住宅小區照例組織包粽子,樓下避雨廊道好不熱鬧,主角當然都是嫂子和大媽們,圍著長條桌折粽葉、包糯米、塞蜜棗、綁粽繩,嘰嘰喳喳嘻嘻哈哈手忙嘴亂。
對這種端午節美食,我素來認為制作過程要比享用過程更有意思,里邊隱藏著華夏民族的風情、一方水土的滋養、千年民俗的接力,傾注著美妙的憧憬、熱切的希望和付出的努力。它們,才是這個民俗節日的精髓哩!但由于那是婆婆媽媽的技術活,我笨手笨腳沒耐心也學不會,從來都是“君子動口不動手”。
打量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除了過年迎春這個大節外,要算端午的節期最長花樣最多儀式感最強了,“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龍船……”從家鄉這首口口相傳的“五日節”民謠便可見一斑。要說糕、螺還有鴨蛋等,其他季節也可吃到,端午標配的粽子,卻是這個節日的專屬福利,棱角分明地包好蒸熟后,成串成堆提溜,或祭祀供奉或走親送禮,晃蕩著一個個心愿和“心結”。
說心愿好理解,提“心結”多不吉利!但認真說來,一年三百六十多天,哪能順風順水事事如意呢。先人基于對季節變化的科學觀察,對生存方式的浪漫想象,便設定一連串的民俗年節,打理出一批批傳統美食,來安撫和化解生活的辛勞與糾結,加持未來的希望憧憬。
諸如印紅團、蒸年糕、包餃子、“車”元宵、炒糖豆、做月餅、搓丸子等,都以傳統節俗的儀式感來排解“心結”,或祝愿家道紅火,或祈求團圓美滿,或寄托懷念哀思,或寓意消災避禍。端午包粽子嘛,便包下了一個個對前賢的懷思,對祛病驅邪的愿望。
兒時掛蛋兜和虎飾香囊的端午節已遙不可憶??蓚鹘y的力量是強大的,它們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心理土壤,扎根于老百姓的血脈基因!回想老三屆上山下鄉歲月,我們奔赴閩西山區插隊。在那遙遠的客家山村,我們在端午節又聞到了飄蕩的粽香,見到了一個個棱角分明的綠色粽子,清貧的生涯自此多了一絲亮色和芬芳。
也許是深諳祖先飄零生涯的無奈吧,客家山民對離鄉背井的新一代“客家”情真意切,于是為知青們送來了一個個端午粽,里邊包著的“心結”是撫慰,是鼓勵。在饑腸轆轆的時候,客家粽子雖是素粽,卻顯得格外好吃,其選用的是山坑冷水田生長的單季大冬糯,剝開粽葉,晶瑩剔透的熟糯像一顆顆緊致的珍珠,吃在口里是又軟又香又糯又韌。
大概有這么一段淵源吧,如今每逢端午節要包粽子,我都會提前吩咐當年的客家老房東,幫我準備好打糍粑的大冬糯,并慎重交代家人,要包就包素粽,不要加花生,不要加蛋黃,也不要加五花肉,不加甜也不加咸,以免串了正宗端午味。啊哈,那素粽包裹的“心結”里,有對當年清貧的反思,有對客家鄉親的感念,有真正的清純、清瑩、清澈、清氣和清香。而“消滅”那一個個“心結”,便可達成美好的心愿。
呵呵,端午節來了,瞧,大冬糯已浸好裝盆,庭院一角栽植的粽葉剪下來洗凈了,涵江外甥女也上門來準備大顯身手,包粽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