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紅
在城廂區舊西門雷山巷,宋代還出了個與司馬光、歐陽修、包拯、劉敞、文彥博、富弼、王堯臣、韓琦齊名的人物,即官太常博士號“雷山居士”的黃中庸。他自興化縣游洋溪遷興化軍城西,其府第即今莆田雷山巷110號黃太常卿第。
能與這些人物齊名,黃中庸絕對不簡單。他好讀詩書,過目成誦,氣度聰達,務引大體,少有俊聲。為人仁惠,天性渾厚。曾任浙江提刑,任上愛民如子,能斷奇案,明察秋毫,所活甚眾,浙人德之。
黃中庸自身不凡,后代也很厲害。宋代李俊甫《莆陽比事》卷一“三世登云,四代攀桂”條載:“興化黃中庸之后徹,徹子府,府子安石,亦四代登科。”自高祖黃中庸至玄孫黃安石,一百四十年間,四代聯登,一門八進士。人謂“簪纓繼世,無如黃氏,績學多才,惟公(中庸)為最。”
黃徹是黃中庸孫子,其著作《溪詩話》收入《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黃府是黃徹兒子,幼即敏慧,長更勵志,天性純孝。他自軍城西遷徙到感德鄉景德里金墩村(今荔城區黃石鎮金墩村)。卒后葬于城關西門外對境北磨雞足峰華嚴寺東,今城廂區龍橋社區詩山自然村。原名為欽賜祭葬“金墩清惠坊”陵,宋明清三朝先后五次奉旨續修。墓穴為“金鳳熙卵”穴,是絕佳風水寶地。墓園依山而筑,坐西北向東南,平面呈“風”字形,總面積達500平方米,造型規模宏大,墓前為三級石埕,墓前豎“奉旨續修”青石碑一通和“宋副都統榮祿大夫贈太師謚清惠黃公誥封一品夫人陳氏”陵墓碑一座,墓室完整,輪廓清晰,墓墻為保護相對完整的糖水灰與壟石混合結構。該墓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系具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涉臺文物。2016年,臺灣黃氏宗親和晉江安平金墩黃府裔孫約200人,曾來莆陽詩山感恩祭祖。
據臺灣有關資料,當今在臺黃姓人口有110多萬人,占臺灣人口的百分之六強,是臺灣的第三大姓。播遷歷史悠久,宗支分布廣泛,遍布臺灣全島。臺灣黃氏金墩派源自晉江潘湖村,而晉江潘湖黃氏源自莆田黃岸長子黃謠之派下,屬莆田黃石鎮金墩衍派,宋代副都統榮祿大夫贈太師、謚清惠黃府公裔孫。清乾隆以來,金墩黃姓到臺灣臺北艋舺開發,后來新幫親,長攜幼,相互繁衍發展,成為今日之臺灣名門望族“金墩衍派”黃氏。
“雷山居士”黃中庸卒后謚文正,與范仲淹謚號同。范仲淹謚文正,后世敬稱范文正公,可見黃中庸頗類范仲淹,受人敬仰。黃中庸為“軍城黃”黃氏始祖,其派下“金墩黃”連接起兩岸同根同源,同繁衍同發展的續章,有朝一日兩岸統一,屆時追宗敬祖,必將再添佳話。(部分文字資料由黃祖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