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清鋒
黃文蘭先生石庭故居
2004年12月,涵江區海外華僑聯誼會合影。
黃文蘭先生以父親名義捐建的“開德堂”
1924年農歷八月十三,黃文蘭出生在莆田江口鎮石西村橋頭外的一個清貧農家。
說是農家,名副其實。
黃文蘭的童年時代,家境貧寒,生活困苦。他的父母先后育有4男5女,黃文蘭在眾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由于他的父親黃開德是當地有名的泥水匠,所以小時候的黃文蘭在念完四年的私塾后,遂隨父學藝當泥水匠。
苦難的生活是一部百科全書,這本書教會了他怎樣成長。
當黃文蘭17歲時,因夏天他在屋頂工作時中暑大病了一場,之后他便決心棄匠學做肩挑農產品買賣的小生意。艱難的生活使他懂得了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他深知人生只有依靠自己的艱苦奮斗,百折不撓才能有所成就。
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期間,莆田遭受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莆田縣政府為阻止日軍進犯,奉省政府之命下令破壞福廈公路莆田段及沿海所有公路和橋梁。莆田各地交通十分不便,黃文蘭的肩挑生意自然也要經歷更多的艱辛,正是艱辛困苦磨煉了他的刻苦耐勞性格和堅強的意志。
江口及所屬的石庭,一個以燕尾脊紅磚樓、以郡望標志和白頭春聯為民居特征的著名僑鄉。那高高翹起的燕尾脊,也像系住纜繩的風帆,標志著遠行人永遠把根留在故鄉。
回溯上世紀初,“鋤頭摳摳,妻兒身兜”,這里的鄉民普遍滿足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大都樂意堅守著這塊土地,直到老死終身。清末民初,國難民艱,石庭人口眾多,土地奇缺,旱澇頻頻。這塊靠海不像海、靠山不像山的土地根本不足以養活一方人,人們生活異常艱難。
窮則思變。帶著背井離鄉的惆悵,帶著改變命運的夢想,石庭一帶許多年輕人,或鉆進了商船的底艙,或被當作“豬仔客”販賣,或由親友故交提攜……飄洋過海,出外謀生。在那個通訊條件極其落后的年代,一旦踏上了茫茫大海,飄向了海那一邊,幾乎就與家人斷絕了音訊。家中的親人只能望著月圓月缺,掰著手指頭年復一年,在極其茫然的希望中渴盼著大海那邊親人的音信,渴盼著兒子、丈夫和親人能有一天突然出現在自己眼前。
披星戴月,風餐露宿。在極其艱辛的漂泊勞作中,這些以壯士斷腕勇氣渡洋謀生的鄉親們,頑強地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異國他鄉定居下來。他們勤勞經營,努力奮斗,終于事業有成,大多數人成為當地工商界的佼佼者。
千百年來,誰也說不清江口一帶有多少人離鄉背井、飄洋過海,遠走異域他邦。
當然,黃文蘭家也不例外。為了躲避去打內戰被“抓壯丁”,黃文蘭的大哥、二哥、三哥也相繼拋妻別子,離開家園,飄洋過海來到新加坡謀生。
1945年抗戰勝利后,黃文蘭那久無音信的三哥黃文鳳事業有成,在戰亂中生意不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越做越大,決定回國在老家涵江開一家以經營華僑匯款為業務的義和棧匯兌局分行。
靠肩挑做生意足足有三年時間的黃文蘭開始轉入義和棧設在莆田涵江的匯兌分行工作,幫助他三哥營業。一年后,見小弟頭腦靈活,經營有方,于是就把整個義和棧分行的生意,全部交由黃文蘭負責經營。
此時,盡管黃文蘭還是一個年輕的小伙子,但他不負兄長所望,盡力把手中的生意做活。由于他從一個每天要挑擔徒步七、八十里的肩挑生意人,發展到今天站在柜臺上不受日曬雨淋的匯兌局負責人,所以他認為這義和棧就是他的天堂。他知足常樂,整天總是以一張笑臉對待每一個顧客,做生意的勁頭也越來越大。
一路風雨,一路走來。就在黃文蘭迫切盼望能早日改變自己命運時,到了1950年6月,由于國家加強對僑匯的管理,設在涵江的中國人民銀行涵江支行已成立了僑匯股,專門經營整個莆田的僑匯。于是,黃文蘭遂前往新加坡欲隨三哥黃文鳳經營生意,但就在這時,命運就愛作弄人,三哥黃文鳳卻因突發急病英年早逝于香港(此前黃文蘭的兩個哥哥均不幸相繼早亡于新加坡的戰亂中),此時的黃文蘭四個兄弟只剩下他一人孤身在外,而且他在新加坡尚未取得合法居留的身份。為了生存,他只好單身前往人生地不熟的印尼尋找立足之地。
初來乍到,舉目無親,一切全靠自己。當28歲的黃文蘭在朋友幫助下好不容易進入印尼雅加達時,由于當時他手頭相當拮據,所以他恨不得即刻用自己的雙手開始掙錢。但終因他一不會講印尼話,二沒有印尼居民身份證,三沒有做生意的資本,因而使他寸步難行。尤其是不會講印尼話和沒有印尼居民證,逼得他到雅加達后連生存都成了大問題。為了避免受到印尼移民廳的麻煩,他只好在朋友的安排下,先到一個偏僻的地方躲避一下。
雅加達地處熱帶附近,氣候全年炎熱,沒有四季之分。剛到印尼的黃文蘭住在一間舊汽車房里,生活相當艱苦,每天早上僅能吃一個面包和一杯涼茶水。更使他難以忍受的,是自己現在正當年青力壯干事業的時候,整天卻要憋在破舊車房里度日如年。
眼看時間一天緊接著一天過去了,黃文蘭只覺得前程渺茫,不知所向。就在他深感悲觀失望時,忽然得到一個消息,說他的老鄉何天福、陳瑞生兩人從棉蘭來到雅加達,于是黃文蘭前去探望,最后決定四人合作組成一個公司,專門經營腳車生意,黃文蘭在印尼雅加達的生意就這樣開始了,但他手頭沒有資金,只是憑著莆田人愛拼敢贏的那股勁,自己學做生意。
其實,當時的南洋不是人們想象中的天堂,滿地是黃金,滿地是財寶,許多龍的傳人,以其異常艱辛,萬分的努力,從叢林荊棘中開出一塊塊希望的土地,播撒一片片希望的種子,后來的許多橡膠園、知名商行企業,許多就是從那時奠下基礎。
歷經風雨,終成大業。命運之神并不是一開始就厚愛黃文蘭,也是在被他感動之后,才把神光普照。也許人生創業參天大樹的長成,需要風雨的洗禮,需要烈日的烤曬,更需要時間的忍耐。由于黃文蘭一向為人忠誠厚道,辦事以誠信為重,所以他在印尼經過數十年的赤手空拳艱苦打拼,一切從零開始,艱苦創業,闖過一道又一道難關,個中滋味,可想而知。他的生意從經營自行車、汽車組配件,擴大到兼營鐵釘、制造廠相關設備的鐵線、鋼線等進出口商務,并發展到經營電子工業、塑膠成型工業和生產縫紉機、電視機、收錄機工廠以及新加坡得利順有限公司經營進出口及融資業務。多年夙愿,一朝夢圓。黃文蘭就這樣以卓智遠識終于闖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二
赤子情深,造福桑梓。由于深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教育,事業有成的黃文蘭,雖然長期生活在異鄉他國,但一直以能為故土家鄉的文化教育等公益事業做貢獻,當做自己貢獻社會的應盡責任。并把自己的滿腔的愛國愛鄉之心,傾注在莆田這方古老的土地上,從而把自己拳拳愛鄉之心,化做一個個有目共睹的實際行動。
“從1954年為擴建石庭小學的第一筆捐款起,黃老先生半個多世紀的慈心善舉涉及到家鄉教育、醫療、文化、衛生等公益事業的方方面面?!焙瓍^僑聯原主席鄭伯祥說,在江口及石庭,幾乎每一條路、每一座橋、每一座學校、每一座醫院、每一個公益福利項目……都離不開黃文蘭的捐贈或牽線。“修橋鋪路、醫院學堂”,寄寓的全都是海外親人報效祖國、孝敬祖宗、告慰鄉親拳拳赤子之心、眷眷思鄉之情。
也許是因為愛國愛鄉深孚眾望,也許是因為善于團結其他華僑共襄公益事業,不知道什么時候,又由誰領頭,許多鄉親開始稱呼黃文蘭為“文蘭大”。錢“忙”人也忙,是“文蘭大”的一貫作風。
其實,在以上眾多的公益事業中,黃文蘭傾注心力最多的,就是莆田華僑職業中專學校。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中,無論從學校的規劃安排到集資籌建,也無論從學校的擴建發展,還是為學校設立獎學獎教基金,他付出的心力甚至比自己工廠企業還要多。該校的師生,只要一提到黃文蘭的名字,他們就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種由衷的敬意。
要致富,興教育。黃文蘭對家鄉的教育事業熱情有加。莆田華僑職業中專學校后來在發展職業教育上能夠取得那么突出的成就,黃文蘭功不可沒。黃文蘭對莆田僑職的積極貢獻,得到了石庭海內外鄉民的普遍認可和贊賞,對故土深深的眷戀與牽掛,對家鄉經濟發展和教育事業的關切與支持的拳拳之心,慷慨解囊,無不激勵著家鄉人民,令家鄉人民們肅然起敬。
故土是根,興學是夢。早在1985年,當莆田華僑職業中專學校剛剛準備新校址,他就自掏腰包在印尼雅加達請客吃飯來募集建校資金。席間,鄉賢們對建設莆田華僑職業中專新校的舉措都表示贊同和支持。盡管事情說的比較突然,但大家還是捐款了近百萬元。
面對如此好的開頭,黃文蘭更加信心百倍,立即用電話通知國內董事會建校土地面積擴大,并盡快畫出整個建校藍圖和標出各建筑物造價。緊接著,黃文蘭又根據這張藍圖,動員各海外鄉親積極捐款建校。功夫不負苦心人,很快又有一些僑賢或以個人名譽捐建一座,或以二、三個人名譽合作捐建一座。
黃文蘭以滿腔的熱情,與鄉賢們一道為學校運籌帷幄、殫精竭慮。從籌集資金、工程選地、圖紙設計、工程核算……可以說是事必躬親、精打細算,保證了工程的進度和質量。在校史館中,一疊發黃的工程草簽會議紀要真實而客觀地記錄了這一切。
為了發動僑賢們多捐一分錢,黃文蘭以身作則自己帶頭捐建了一座造價近百萬元人民幣的禮堂,這近百萬元款項是他在印尼打拼十七年的全部所得,并以自己父親的名字來命名“開德堂”,現在“開德堂”已成為莆田僑職一座標志性建筑,是學校舉辦大型文藝活動以及各種集會的場所,可容納一千多人觀眾,成為學校重要的文化活動中心,從而有力推動了其他僑賢捐建科學樓、圖書館、教學樓等義舉。
猶冀凌云志,萬里共翩翩。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關注與支持下,莆田華僑職業中專新校第一期建設所需的600多萬元人民幣的款項,終于在黃文蘭、黃清云、黃日昌、黃金華、黃錦隆等僑賢的捐助下,已基本籌集到位。于是,這所全部由愛國華僑捐建,洋溢著一股時代氣息的莆田華僑職業中專學校,得以順利地在1985年破土動工,巍然屹立在僑鄉大地上,讓多少先輩望子成龍的期盼成為了現實。
這是石庭歷史上的第一所中專,這是僑鄉教育史上的一個新突破。黃文蘭不但全力傾情為莆田華僑職業中專學校的發展籌集捐款,而且對學校的教學也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曾對學校的領導說:“現在社會是在不斷發展,教育方面也要不斷發展。如果教育跟不上時代發展需要,就會被淘汰。就像我們工廠一樣,要跟時代接軌,不發展就會被淘汰?!泵翡J的眼光、殷切的希望,無不透露出對僑職的發展寄予厚望。
同時黃文蘭對學生也深寄希望,希望學生們好好學習,他認為:“職業中專的好處,很重要的是一畢業出來,就能夠上軌道工作,沒有經驗不要緊,可以邊干邊學,如果開一家工廠,一定要參觀別人,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而且一定要謙虛,只有謙虛謹慎,才能學到東西”。這個理念對于處于低迷狀態的職專學生起了有效的激勵和指導作用。
針對有許多年輕人動不動就埋怨做生意沒本錢,黃文蘭認為,技術就是本錢,學生在學校學好技術,就是將來走上社會發展的最好本錢。的確,這也是他早年在艱苦的條件下從不怨天尤人的處世之談,也是對那些艱苦創業年輕人的諄諄教導。
“故園河山百夢中,一枝一葉總關情”。2006年,黃文蘭先生又傾資六萬元購買高檔的會議桌椅,在“開德堂”二樓配備一個多功能會議廳,作為華僑董事會辦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