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學范
端午節蛋兜,本來是用五色絲線編成的(圖片來自網絡)
端午節是莆仙民間的重大節日,包含了多姿多彩的民俗事象,文化內涵豐富,地域特色明顯。關于端午節的莆仙方言諺語,則如實反映這個大節的民俗,說明當時的氣候農事等特點。
首先要說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端午節是個大節,其名稱也多種多樣。一般稱端午節,根據時令特征,也稱端陽節、重午節、正陽節、天中節;根據節日民俗活動,又稱龍舟節、龍節、菖蒲節、浴蘭節、女兒節等等。而在莆仙地區,我們稱之為五日節,比較獨特。莆仙端午節,從五月初一就開始了,一直延續到初五,每天都有民俗活動,而在初五進入高潮,所以稱之為五日節。閩南叫“五月節”,節俗活動集中在五月初五。
一些莆仙方言諺語說明端午節的民俗活動多彩多姿。
“五日節棕,恰一槌。”莆仙端午節做粽子,會把幾個粽子的線頭結在一起,這樣可以從線頭提起,下端幾個粽子擠挨成一堆,拿起來方便。這個諺語意思是把零散的東西集中起來?!扒 笔瞧蜗稍挶磉_“撿”的那個字的對音字。
“五月畫虎蛋?!边@是民歌《十二月歌》中的一句。這首歌只有十二句,每一句只說一個月的名稱及這個月的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或物產。畫虎蛋是在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在煮熟的鴨蛋的大頭畫上虎頭的像,裝在蛋兜中,掛在小孩的脖子上。這是借猛虎以鎮邪,因為虎是獸中之王。記得小時候的蛋兜很長,起碼可以裝五六個蛋,一嘟嚕。
“早桃四月八,晚桃五日節?!逼蜗商易拥某墒炱谳^早。有的農歷四月初就成熟了。晚桃五日節的證據之一是,端午節我們用五色線編成蛋兜,裝上煮熟的雞(鴨)蛋時,兜里還會放一兩個桃子。這說明桃子是端午節的當令水果。那時楊梅、梅子剛過,荔枝未熟。不過現在莆仙地區桃子很少了。端午節的當令花兒是龍船花,俗稱仙丹,這種花兒會迎來美麗的大蝴蝶。而埔姜(俗稱慕香)蛋草則是當令青草,前者是初五早上人們采摘的用于煎湯沐浴的午時草中的一種,市場上有賣,后者用于煮蛋。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食一日,初六嘴企企。”這是一首兒歌,概括了莆仙端午節期間的活動。莆仙端午節,從五月初一到初五,每天都有民俗活動。糕指米糕,螺是織紋螺。初四在門框邊插上艾草、菖蒲,初五賽龍舟(俗稱扒龍船)。嘴企企,張大嘴巴盼望的樣子。其實初五是端午節的高潮,還有用午時草煎湯沐浴,吃面,吃蛋,掛蛋兜,斗蛋,用雄黃酒噴灑室內等活動。中午那豐盛的面條,現在很多家庭可能會煮成鹵面的。這是因為在莆田飲食行業,“三面(湯面、炒面、鹵面)鼎立”已結束,現在是鹵面一統天下。吃完面,沐浴后,人們穿上漂亮的夏裝,面貌一新,身上透出午時草的香味,擠到河岸邊去看賽龍舟。劉克莊《賀新郎·端午》詞:“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結束指裝束打扮??梢娔菚r候的人們也是在端午節換上節日裝束,并互相夸耀。釵符是端午節避邪的一種頭飾。艾虎指用艾草做成的像老虎的東西,舊俗端午節戴在兒童頭上以驅邪祛穢。這兩種習俗似乎沒有傳承下來。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人們還會在烘爐(紅泥燒制而成的小火爐)內裝上干橘子皮、蒼術(也可以用曬干的艾草)等,灑上雄黃,底上放一些干柴,點燃后,在各個房間里放一會兒,密閉門窗,以熏殺或驅除害蟲。
“鬧熱前,龍船后?!濒[熱即熱鬧。慶典、節日、開幕式等熱鬧場景,最熱鬧的時候恰是在這些活動舉行之前。那時人們在做各種準備工作,前來慶賀的人們,以及焦急等待看熱鬧的人們,還有主辦方的宣傳造勢,使得場面繁盛活躍,熱鬧異常。而正式開始,比較正規,時間也短?;顒又?,人去樓空,就靜悄悄了。
“有面末無處送節?!逼蜗擅袼?,已出嫁女兒每逢端午、中秋和春節都會回娘家給父母送禮,稱“送節”。舊時送五日節,一般是出嫁第一年,五月初一。禮物有面粉(用于制作面條)、豬腳(帶肉的豬腿)、雞蛋等食物,以及衣服,扇子和雨傘等。這些禮物,用漆上紅色的竹編禮盤(俗稱花籃)裝。這句諺語蘊含的意思是子欲養而親不待,是非常沉痛的話語。面末指面粉。
“東華閏五搭橋亭?!泵糠觊c五月,從初一到初七,荔城區黃石鎮東華境會舉行搭橋亭活動。在東華河道的各橋上搭上仿照古建筑的樓臺亭閣,裝飾彩燈,到了晚上華燈璀璨,與水波相映,流光溢彩。還有在河里搭水架。裝架是莆仙民間流行的一種文娛活動,在游神或節日喜慶時,由兒童或演員裝扮戲劇故事中的人物,騎馬或站在車上游行,分別稱裝馬架、裝車架,而水鄉也在河里的船上裝水架,創造了一種新的娛樂方式。搭橋亭是隆重的民俗活動,本來是為了鎮惡祛邪,祈求太平,到后來漸漸從避忌規范的神秘氣氛中解脫出來,向娛樂方面發展,同時舉行龍舟競渡以及高蹺、車鼓、十音八樂、戲曲表演等,變成了人神共歡的日子。
一些諺語說明端午節的氣候農事活動。
“五日節霏。”莆仙地區五六月份,屬于梅雨季節,是一年中雨量最多的時候。端午節前,陰雨天氣為主,細雨霏霏。霏,莆仙音梅。
“未食五日節棕,破襖古伓肯放?!倍宋绻澢?,雖已入夏,但由于陰雨連綿,久不見天,陽光與暑熱無法穿過厚厚的云層到達地面。另一方面,持續的下雨又會降低氣溫,而且由于濕度高,水汽重,當氣溫較低或刮風的時候,就會覺得濕冷,特別是夜間。所以雖是夏天,還會用得著冬裝。端午節是個轉折點,端午節后,雨漸少,天多晴,氣候穩定,進入盛夏。那一天開始,才可以把冬衣收起來。破襖(莆仙音“裊”)古指舊棉襖,“伓肯”意思是不肯。閩南也有“未食五月節粽,破裘伓通放”的說法。
“端陽牛食露草,彌食彌吼,那驚長食爛草?!贝笠馐牵憾宋绻澟3郧嗖?,邊吃邊叫,就怕長久吃爛稻草。諺語認為端午日濕氣重,牛不安心吃草,預兆早稻成熟時多雨,稻草漚爛了。莆仙方言把稻草也說成“草”。這也反映了另一個民俗:端午節早上,太陽未出,農家會把耕牛拉出去吃帶露水的青草。民間認為,端午節的百草是一年中藥性最強的。
“牛閑四月八,人閑五日節?!彼脑掳?,一般已入夏,早秧已插完,薅草也快結束。旱地農忙早已過去,大豆、花生、蔬菜,長勢正旺,茄子、苦瓜、絲瓜也都開花結果。這時候牛最安閑。而且據說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到了端午節,早稻也不用灌溉,施點肥就可以了。大豆將近成熟(端午節人們采摘的午時草中,要有整株帶莢的大豆),花生開完花,正入土成果。南瓜已結果,玉米、冬瓜不久前已開花。由于經常下雨,農事活動較少,所以人們也就比較清閑,把端午節過成了防疫節,搞好個人和環境衛生,掃除五毒,干干凈凈,迎接盛夏的到來。有的地方較早就開始龍舟訓練,到端午節一決雌雄。
從莆仙方言諺語可以看出,由于莆仙地區端午節前相當一段時間陰雨連綿,潮濕悶熱,容易發生瘟疫,也是各種疾病多發季節。端午節搞衛生,祛病防疫,除穢氣,寄托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愿望,體現了綿延不絕的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