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林錦堂
放生池,一般在有點規(guī)模的寺院中可見到,池中碧水清冽,魚龜嬉戲,悠然自得,體現(xiàn)佛門“慈悲為懷,體念眾生”。莆田囊山寺院內(nèi)有一個放生池,有別于常見的長方形放生池,以“八卦”形狀構建,護欄的八根梁柱上均有神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的生靈石雕,不禁讓人浮想聯(lián)翩。
記者見到,“八卦形”放生池池水清澈,魚龜相互嬉戲其樂融融。池上八卦護欄,八根梁柱都刻有佛學警句,八根梁柱頂端雕有“蟹、魚、蝦、蚌、龜、螺、蛙、章”八種海鮮的生靈石雕,精美靈動、美輪美奐。
護欄柱上雕刻的形狀各異的石雕生靈,構思獨特,都有其特定的寓意。蟹的寓意:八方來財;魚的寓意:美好愿景;蝦的寓意:節(jié)節(jié)高升;蚌的寓意:和和美美;龜?shù)脑⒁猓杭殚L壽;螺的寓意:快樂平安;蛙的寓意:幸運永恒;章的寓意:前程騰達。由此可見,放生池建造主持者將別出心裁的善意愿景,融入石雕藝術形態(tài)中勾畫意境,讓護欄柱上的每一件生靈石雕,俱成美好寓意吉祥物,讓人萌生放生池不僅僅是一個放生生靈的池子,也是一個激發(fā)眾生心懷慈悲,止惡向善的所在。
放生池上寓意長,千年古剎底蘊深。
囊山寺,位于涵江區(qū)江口鎮(zhèn)西北部,因山間怪石嶙峋、群巒疊嶂,素有“古囊列巘”之稱,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據(jù)傳,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妙應禪師曾棲隱于此,有史料記載:“囊山高巖之下,趺坐不食,行則二虎隨之,其居曰‘伏虎庵’”;到了唐代中和元年(881),“伏虎庵”改名為“延福院”。唐光啟二年(886),閩王王審知奏請朝廷,升院為寺,并得到禧宗皇帝賜名“慈壽禪寺”,人們也習慣稱作“囊山寺”。1983年,囊山寺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景因詩而名重,詩因景而靈秀。囊山寺,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曾作為官方古驛道驛站。慕名前往的有黃滔、蔡襄、黃公度、王十朋、劉克莊、朱熹、趙汝譡、黃仲昭等歷代文人雅客,留宿驛站,并留下詩作,詠頌囊山寺優(yōu)美風景,寄托詩人從內(nèi)心深處激發(fā)出的滿滿情感。
千百年來,囊山慈壽寺與南山廣化寺、梅峰光孝寺、龜山福清寺,合稱為莆田“四大叢林”,是閩中極具影響的佛教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