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閑
一、所在區域及地理環境
盧埕李氏齋菜,保留在莆田市涵江區涵西街道樓下古街新橋頭附近,面臨興化灣。這里的水產品應有盡有,市場繁榮,商賈云集,是海產品交易一條街。
二、歷史淵源
盧埕李氏齋菜源于宗教供品。清光緒(1875-1908)年間,經營餐飲業的李學誠、李永貴父子為涵江鯉江廟精心制作素、葷兩種齋菜為供品。素食齋菜以面粉捏塑水產品,葷食齋菜用水產品擬人化制作各種民俗活動場景。
李氏水族齋菜世代傳承,已傳承5代100多年。
三、基本內容
李氏齋菜在民間傳統供品制作格式的基礎上,將食品工藝美術融入供品中,推陳出新,創作出數十種不同造型的齋菜。其制作方法有兩種:一是素食仿生,用面粉制作的“水族朝圣”36盤,其中有魚、蝦、蟹、蚌等36種;二是收集外形奇特的螃蟹、龍蝦、貝類等水產品,將其煮熟掏空內臟,然后進行烘干、防腐處理,最后根據內容情節對它進行擬人造型,附加所需的各種道具飾品,每一盤葷食齋菜形象奇特、造型逼真、巧奪天工、趣味橫生。如“龍宮車鼓”,前兩只龍蝦提燈籠,中間一只龍蝦扛大旗,后面龍蝦列隊讓“手”中銀鈸翻飛,隊伍中間龍蝦把大鼓敲得震天響,還有“十音隊”“撲碟”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四、基本特征
1.水產品防腐處理。李氏齋菜利用魚、青蛙、蝦、蟹、蚌等水產品進行掏空內臟、煮熟、浸明礬水防腐;
2.服飾、道具制作精美。根據設計內容情節對它進行擬人造型組合,披上艷麗服飾,配上小巧玲瓏的道具,組合成一盤盤形象奇特、造型逼真、巧奪天工、妙趣橫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場景。
五、重要價值
1.盧埕李氏齋菜是媽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閩臺民俗文化研究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2.盧埕李氏齋菜以生動的藝術形式和厚重的藝術內涵,體現莆仙當地人的生存、生活狀態,體現著濃郁的地方特色。
六、傳承譜系
1.傳承譜系
第一代:李學誠,男,出生于清光緒年間,傳承方式為家傳;第二代:李永貴,男,出生于清光緒年間,家傳;第三代:李洪,男,出生于近代,家傳;第四代,李金文,男,出生于1943年,家傳;李金林,男,出生于1947年,家傳;李金棋,男,出生于1955年,家傳;第五代:李李,男,出生于1980年,家傳。
2.代表性傳承人
李金林:2010年11月公布為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七、瀕危狀況
李氏齋菜技藝以家族傳承為主,目前只有李金林及其弟能制作,傳承人少,瀕臨失傳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