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我小的時候在老家華亭,常常聽大人說一句俗語:“阿姑惜(方言白話音同‘紹’文讀,愛惜之意)孫袒姑姓,阿姨惜孫姨夫姓。”也有人說:“阿姑惜孫同姑姓,阿姨惜孫姑丈姓。”(這可能是口誤)那時候我年紀小知識少,對這個繞來繞去的俗語,只模模糊糊地理解它的意思:即阿姑惜孫是真正的惜,阿姨惜孫不如阿姑惜孫。后來我長大了,讀了許多書,見識也多了,再聽到人們說這一俗語,仔細揣摩,越覺得怪怪的,怪在哪里又說不清。現在我已是奔九老人了,又聽到這一俗語,心里想,不能讓它再糊涂,一定要把它弄清楚,于是我在床上輾轉反側,清理思路。
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人際血緣關系的意識很濃。以血緣近或遠來定親疏關系。體現在語言上也有特色。如莆仙地區(qū)的習俗,出嫁的女兒稱娘家為外家(音gc:),稱娘家兄弟的兒子為孫,不稱侄。這個孫不是通常所謂:“子之子為孫。”是取醫(yī)書《黃帝素問》“絡之別者為孫”之義。所以莆仙方言中有姑孫之親的俗語。姑與孫同姓,比姨更親,所以姑惜孫是真正的惜,真情實意。后來有人依照姑孫之例,又生“姨孫”之詞,即阿姨與她的姐妹所生的兒女稱姨孫。姨孫不如姑孫親近。中國傳統(tǒng)也以同姓異姓定親疏。姨孫的姓不與姨相同,而與姨丈相同,故不如姑孫親。
這個本來就夠錯綜復雜的關系,構成俗語在社會上流行,為了講究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壓縮了句中一些成份,使這一俗語更朦朧。其中“阿姑惜孫袒(或同)姑姓”還比較好理解。“阿姨惜孫姨丈姓”或“阿姨惜孫姑丈姓”,兩種說法,并行運用,就更混亂了。
為了把這混亂梳理清楚,必須給它定一個特定的語境和人在對話才能理解。
設想有一家兄、姐、妹三人,姐妹出嫁了,兄姐妹都生了兒子。這三個后代人在一起對話。兄之子說:“你倆的媽媽是我的姑姑,阿姑惜我是真正的惜,因為我和阿姑是同姓,所以她一定會偏袒我。”姐之子和妹之子也都爭著說,阿姨(即上文姐或妹)也真正愛惜他們。兄之子說:“我阿姑惜你們,可你倆和我阿姑不同姓而與姨丈同姓。”即“阿姨惜孫姨丈姓”。
這一俗語可換一個說法:姑與其兄弟之子同姓,直系較親,惜也深,姨與其姐妹之子異姓,旁系較疏,惜也淺。這樣意思就明白易懂了。
可這一俗語繞來繞去,比相聲中繞口令還復雜,這不精美的俗語卻能在社會上長期流行,令人深思。
中國傳統(tǒng)的血統(tǒng)論,是源自禮制與儒家思想,對待禮制與儒家思想,不能喊一句口號就把它一棍子打死。其中也有可取的東西。本俗語太強調血統(tǒng)。以同姓與異姓作為評判人際愛的深淺標準,是不正確的,不屬我們時代所提倡的。俗語的流傳與消亡與社會環(huán)境有關。筆者幾十年來看它還存在,說明社會上還有血統(tǒng)論生長的土壤。血統(tǒng)論現淡薄一些了,等到全人類做到真正博愛,所有人都在互相愛惜,這一俗語就失去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