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陽
鄭樵像
福建東南部沿海,被譽稱為“文獻名邦”“壺蘭雄邑”的莆田,南宋時誕生了一位中國著名的史學大家鄭樵,他既不是史官,又沒有收藏豐富的史料典籍,更沒有似司馬遷等擁有史學家的家世和背景,然而他通過堅強的毅力和秉持“求實、創新、勤學、奉獻”的精神,編撰著作近千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通志》200卷,五百多萬字,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史記》之后的又一部規模宏大的紀傳體史書。其中的《二十略》為《史記》所無之名目,亦是全書的菁華,集中反映了鄭樵的史學見解和求實創新學術觀,體現出一位博通百科的史學大家的學術睿智,也凝聚了他畢生的學術探索心血。毫無疑問,《通志》是我國傳統史學遺產中的一塊瑰寶,是燦爛史苑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的珍品,值得鄭樵故鄉的后人引以為傲和認真探究。
比較中國文人學士成才的道路,鄭樵所走的是一條不同于常人而頗為獨特的道路。他因寫書而“幾隕全生”,又因獻書而命喪京城。我們可以用“鄭樵精神”來歌頌他不屈的脊梁與風骨。難能可貴的是他自小就立志要當第一流的學者,“專以討論著述為業”,而不屑為浮華不實的文人。他自謂“不辱看來世,貪生托立言”。年青時代的鄭樵是相當自負的,他以屈原、宋玉、司馬遷、班固、蘇秦、張儀以及毛遂、藺相如、馬援、范滂等人自命,并且敢于把前人所有的亮點集中于自己一身,體現他自己的人生目標的意志和勇氣。
隨著自然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鄭樵的著作已經越來越得到學術界的重視。特別是鄭樵和司馬遷一樣,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整理工作,將來自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歷史資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加以剪裁熔鑄,編述為有系統有條理的通史,為人們了解幾千年的文化,提供了方便,節省了時間,這種功績是不可磨滅的。《通志》充分展示鄭樵一生的學問,受到世人的尊重。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的《中國科技史》一書在世界有著無可比擬的影響,書中多次提到鄭樵及其《通志》,認為《通志》中含有大量的科學內容,肯定了《通志》的科學思想性。由此可見,鄭樵及其《通志》的影響所及已經超越國界。1962年11月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先生,在《途次莆田》詩中以“夾漈藏書有孑遺”,抒發了自己對鄭樵先生的敬仰之情。
今天,中國共產黨提出黨史要把握“總結歷史、把握規律、堅定信心、走向未來”的理念。而遙想九百多年前鄭樵獻身史學、獻身學術文化的歷程,我們不能不對這位大學者再三致意。如果我們都以鄭樵勵志求學的精神去努力工作,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還有什么事業不能成就?!從這個意義上說,傳承鄭樵文化,學習鄭樵精神,正當其時。繼承和弘揚鄭樵“求實、創新、勤學、奉獻”精神,堅定事業信心,助力創新創業,正當其時。
歷史中有文化的根。一座遺址、一件文物、一段傳說,背后都有歷史的記憶和文化的印記。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化,造就了深沉的歷史意識和民族精神。通過讓更多的人了解鄭樵文化,加強鄭樵文化遺產保護建設、特別是以新縣鎮鄭樵修史堂夾漈草堂為主體,建設鄭樵文化生態園,規劃鄭樵文化生態圈系統建設,通過建設修史館、名人館、博物館、藏書樓、研學中心等。宣傳鄭樵文化,編寫鄭樵文化地方課程教材,搭建鄭樵文化傳承弘揚的平臺,以優秀鄭樵文化引領鄉村文化的前進方向,提高文化自信,助力鄉村文化振興,進而打造發展全域旅游,這是鄭樵文化引領我們“走向未來”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