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更生
吳圣天妃
林蘭英 劉愛紅/攝
莆田自古名人俊杰迭出,其中不乏巾幗才女。其中大家頂禮膜拜的“神級”女性就有六位:天后海神媽祖林默、陸上女神臨水夫人陳靖姑、木蘭陂始創者錢四娘、吳圣天妃吳媛、氣節感人的江梅妃(最近已列入省級非遺名錄)、法主仙妃圣泉祖娘許七。
其中出生于外地的(包括外省及外地市)就有四位,占了一半以上。莆田百姓的大度包容足以彰顯——對于外鄉人士有貢獻者同樣崇拜有加,絕不“排外”。古來莆陽不少宮廟,都是林默、陳靖姑、吳媛三大女神并立,俗稱“三媽宮”“三妃宮”等。其中,天后媽祖、錢四娘、江梅妃,大家都已耳熟能詳,所以這里只著重簡介一下其他三位。
吳媛(649-714),俗稱吳四娘,也被親切地稱為吳媽。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出生于蘇州中醫世家。唐總章二年(669),吳四娘拒婚離家出走,先后拜黎山老母學道,學成歸來憑著高超醫術,治病救人。唐咸亨二年(671),吳四娘在仙游興角山結茅而居。因其在閩中地區懸壺濟世、鞭石筑壩、扶持農桑等,被封為吳圣天妃。
吳媛還和其兄、斬蛟獻身的吳興(今城郊“赤溪”命名,即紀念他的),共同修筑了杜塘堤,至今受益范圍達172個村莊,良田18萬多畝。故杜塘之東、木蘭溪之北,統稱北洋平原,其功德為后世感恩稱頌。兩兄妹治水之功,成就了北洋平原的魚米之鄉。宋高宗紹興十九年(1149),興化郡守奏請高宗皇帝敕封吳興為義勇侯,吳媛為順應夫人;至理宗淳祐五年(1245),褒揚吳氏治水開興化北洋之功,加封吳興為“義勇普濟侯”,吳媛晉封為“吳圣天妃”(見《莆田縣志》)。宋理宗欽賜的“護國庇民”寶匾和兩副對聯曰:“護國天妃功昭日月,庇民哲圣惠若乾坤;圣母顯威靈震動滿天星斗,天妃施神力共襄大地乾坤。”明萬歷四十年,明神宗御賜“水為救民”宸翰一幅。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有800多座分靈宮,遍及美國、阿根廷、新加坡等國家和臺灣等地區,信眾一千多萬。始建于唐、現為福建省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的興角祖宮,被莆田市政府批準為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陳靖姑生于唐大歷二年(767),卒于唐貞元六年(790)。她出生于福州府(今福州倉山三界街下渡),終年僅24歲。史載,陳靖姑之父陳昌,是莆田醴泉半島東莊竹林村人,后到福州經商而定居。莆田東莊嵩山海拔79米,文物古跡眾多。嵩山寺始建于宋大觀元年(1107),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陳靖姑祖籍乃莆田,當地人稱她為“仙姑媽”。臺灣丁水龍先生經過考證,認定莆田秀嶼嵩山為陳靖姑祖廟。如今,嵩山陳靖姑祖廟仍保存一尊宋代陳靖姑樟木神像,背面鐫刻“宋真宗咸平二年(999)”。785年,陳靖姑出嫁古田縣,閩王加封她為“崇福昭惠臨水夫人”,俗稱“臨水奶”、天仙圣母、臨水夫人、順天圣母等,被譽為“救產、護胎、佑民”的“婦女兒童保護神”,是福建最有影響力的陸上女神。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各地26個國家和地區共有5000多座寺廟供奉陳靖姑,信眾近億人。2008年,陳靖姑信俗文化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陳靖姑祖廟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法主仙妃又稱圣祖娘許七真仙,晚唐人。據明清《仙游縣志》記載,她以鐵鞭插地,泉涌出,天旱不涸;鄉人德之,立廟奉祀,眾稱圣泉媽。圣泉宮創建于五代后唐長興元年(930),由唐御史中丞鄭良士及其長子、后梁尚書太保鄭元弼舍地捐資,在許仙姑結草廬處建造殿宇,初名“圣泉宮”,后敕封為“圣泉祖殿”。
莆陽巾幗揚名的另一高峰,是明代女詩人群體的井噴式涌現,閨秀歌詠詩壇流芳。
興化閨秀詩的產生和發展,是興化教育、文化高度發達的必然結果,它淵源于唐宋時期,早在莆田立縣不久就已小試鋒芒,創作了不少名篇。在興化歷代的女詩人中,江采蘋要算是興化閨秀詩的先驅者,也是有文字可查考的福建最早女詩人。她的《一斛珠》歷代盛傳不衰,并為18世紀的德國文學巨匠歌德所翻譯,對后代產生了很大的激勵作用。
到了宋代,興化閨秀詩已經成為一股強大的支流,為興化文化增光添彩。宋時,仙游人蔡卞妻王氏,莆田陳筑之妾周氏,劉克莊母親林氏,以及之后元代陳旅母親趙氏,均為杰出的學者詩人。宋末元初,楓亭民女蔡荔娘哭祭其夫陸秀夫殉國的文章,堪稱一首極其凄婉悲壯的哀歌,至今還滌蕩回腸,感人肺腑。
到了明代后期,興化的閨秀詩通過千年的積淀,特別是地處“一帶一路”、沿海開放地區,此時更加花繁錦簇,成為文獻名邦的一座燦爛園林了。據現有的史料可循,興化共涌現41位女詩人,數量居全省拔萃。這些閨秀詩人,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文獻名邦對女子教育重視的盛況。當時她們的文學創作不是鳳毛麟角,而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她們將自己的愛恨情愁熔鑄到詩詞中,抒情言意,澆心中之塊壘。耶魯大學孫康宜教授對中國和英國等國家女作家做了對比,發現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比明清時代產生過更多的女詩人,僅僅在三百年間就有兩千多位出版過專輯的女詩人。
現在,我們僅從有關的歷史資料中拾到一些散珠碎玉——
黃幼藻是明代莆陽著名的才女,有詩集《柳絮篇》存世,其詩多感傷之情;入錄明史及《明詩綜》《明詩別裁》等。1958年3月4日,毛澤東同志從北京飛抵四川成都主持召開中央工作會議,期間毛主席親手圈點了自唐宋明三朝二十八位詩人歌詠四川的一些作品,還親筆題寫書名結集出版,其中有李白、杜甫、蘇東坡、陸游和黃幼藻、黃峨(明楊慎妻)等的詩作。黃幼藻的《題明妃出塞圖》詩,還收入《中國歷代女子詩詞選》(周道榮編選,新華出版社,1983年)。
吳荔娘,字緯卿,莆田人,著有《蘭陂剩稿》。她的七律《春日偶成》被清代著名詩評家袁枚譽為類似“晚唐佳句”。荔娘14歲那年,見到浙江吳興縣9歲女孩嚴氏,當場作《題吳興女士嚴靜甫墨竹》:“我為丹青先比較,此君風韻卻輸卿。”
方琬,莆田人,早寡,撫孤守節以終,著有《斷釵集》。其《戊子避亂舟中寄弟》詩,語語真摯,也收入《中國歷代女子詩詞選》。
當代中國半導體材料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林蘭英,更是莆田人民的驕傲。她1957年回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常委等;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莆陽還有諸多高考作文滿分卷、作文大賽佼佼者。據筆者了解,其中大多也是才女。她們的成績表明,“文獻名邦”之后裔,并非只會精通數理化,她們也是“舞文弄墨”的行家里手呢!